换个“马甲”再出来行骗 文化打假不能光有黑名单

2017年03月16日 10: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漫画/王鹏漫画/王鹏

  “3·15”打假,文化亦不能缺席。不久前,民政部再次曝光一批“山寨社团”名单,在68家“上榜”者中,冠以“文化”“文艺”字眼儿的,几近占据半壁江山,堪称重灾区。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算上民政部这两年累计曝光的“黑名单”,总计已逾1200家。更令人忧心的是,缘何如此巨量“李鬼”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通过QQ、微信发展“下线”

  在当代水墨圈小有名气的卢剑义每到重印名片的时候就犯怵。“同行好友都让我多印制些名头在上面,可我还是觉得‘艺术家’三个字足矣。”他实在看不惯当下一些人给自己拼命加封号的做派。他说,如今在展场与人交换名片,不时会遇见身兼多职的各色“神人”,名片上写满了某某协会、学会的理事、委员头衔,“正面不够用,连背面都挤得满满的。”而那些协会、组织,明眼人一看就能闻出十足的山寨味儿,“难怪有人调侃,名片可以改称‘明骗’了。”

  所谓“山寨社团”,指的是未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协会、学会、联合会,以及其他名号的社会组织。在民政部最新曝光的第13批名单里就有一大批这样的“李鬼”——“世界名家书画院”“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国际文化艺术研究会”。在这份黑名单里,相比于建筑、商业类,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是当仁不让的“主流”。

  “当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导致不少人打起了这方面算盘,加之从事文化创作的个体需要抱团取暖,也助长了此等歪风。”在文化产业学者张瑞平看来,它们的一大特征是,都善于扯虎皮拉大旗,“国际”“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屡见不鲜,要的就是名头震天响。

  相比早些年,如今这一行业痼疾呈现出了新特征。与之前一般通过熟人搭线引荐的做法不同,如今山寨社团多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工具发展“下线”。中国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也证实,冒充美协的不法分子大多打着文联或美协的旗号,借助近些年发展迅猛却又监管相对较弱的网络媒介欺骗艺术爱好者。这些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官网平添一项新使命,不时发布“关于某某冒充会员的声明”。

  换个“马甲”再出来行骗

  与那些合法登记的协会、学会多为公益性非营利机构不同,很多山寨社团其实是以公司的形式在运作。在收取费用吸纳会员后,公司会为其提供相应服务,诸如组织会员参展、参赛,并再次从中攫取收益。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山寨社团”的理事长、会长头衔,是明码标价对外出售的,实际掌舵人往往担任的是低一阶的执行会长或秘书长。

  在行内人看来,它们披着“马甲”干着正规社团才有资格从事的业务,与诈骗无异。不过,由民政部出面进行曝光,显然足以构成威慑。据了解,遭曝光的不少山寨社团的“官网”要么已经无法访问,要么显示“网站正在升级维护”。不过,也有被曝光已达半年以上的社团,依然在其网站不断更新着动态,可谓经历风雨而不倒。

  “如今更多还只是曝光其名称,而它们的办公地点、主要负责人,以及敛财手段等关键信息,并没有被披露出来。”艺术从业者黄明坚认为,如此曝光,效果必然会打折扣,“不排除它们换一个‘马甲’又出来害人。”很显然,若止步于“曝光”,已很难斩断黑手。

  去年民政部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一大亮点是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按理说,这是一项利民便民的好举措。不过,在张瑞平看来,它显然还需要配套的惩戒机制,以便能对那些曝光的山寨社团启动追责程序。不过,要取缔它们并非易事。比如,对于那些在境外注册的公司,民政部门并无权限关停,更遑论追责。即便查处那些设置在境内的网站,也要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才能完成。“比如涉嫌经济犯罪的,公安、工商等部门就要介入。”张瑞平说。

  斩断隐形收益是打假关键

  除了相关部门的合力介入,各家正规社团也在与“李鬼”赛跑,加大了防伪力度。比如,中国美协在官网开发了会员自主更新系统,便于人们查验对方身份真伪。

  不过,在艺术市场分析人士刘力看来,如此做法,依然是“头疼医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撇清真伪,而是要阻断源源不断滋生细菌的温床。”在他看来,不排除部分人的确因为对方骗术过于高明而上当,但更多跻身山寨社团的,可能是出于种种考量后心甘情愿上当。“这个过程更像是‘姜太公钓鱼’,一方以炫目的名头为诱饵,另一方只管掏钱‘上钩’。根本没人在意真假。”

  刘力认为,破解这类与钱有关的骗术,还得回到钱上面做文章。“让协会、学会,或是其他组织,与经济利益脱钩,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他看来,一些为官方认可的正规社团并没有起到好的示范。诸如,没有人脉背景,再有能力也难以成为其会员,而一旦成为其中一员,各种好处就纷至沓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其所谓“身价”会火箭式飙升。以艺术界为例,美协会员的作品价格要比非美协会员的作品价格高出一大截,这是不成文的显规则,“其实这是很不正常的。”

  “国内早年间的协会、学会其实树立了好榜样。”刘力解释说,那时的社团更像一批志趣相投者的自发式聚集,成员间相互认同,互为砥砺,“不像如今,想入会首先得满足各种不相干的条件,挤破脑袋进去后只待‘坐地分钱’。”

  “关键还在于堵疏结合,一方面加大治理山寨社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企业或个人确有加入社团、获得正当评价的需求。”张瑞平说,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如今相关的正规社团组织过于稀缺,导致“僧多粥少”,“只有从需求层面下功夫,才能让众多潜在会员不会明知有假却偏向虎山行。”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陈涛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