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非遗保护备受赞誉

2017年04月20日 08:4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主体活动“文惠洛阳”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活动近日举行了非遗展示专场演出,来自三门峡、信阳等地的非遗传承人齐聚周王城广场,为市民、游客送上精彩的文化盛宴。

  非遗展演异彩纷呈

  “走一岭,又一洼,南洼住了一个好人家……”说一段,唱一段,再敲一段锣鼓,伴随着弦胡、快板等乐器的应和,气氛时而紧张,时而舒缓,让观众听得入了迷——近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文化馆的演员们,用一曲陕州锣鼓书《南洼人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跟华阴老腔很像,想不到我们河南也有这方面的非遗项目。”市民钱彩玲说,近几年的“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她都会观看,最喜欢的就是与非遗有关的节目。“这些节目平时难得一见,能这么集中展示,太棒了!”她说。

  除了陕州锣鼓书,在专场演出的舞台上,固始县的花挑舞、信阳市的民歌、新乡市的牧野战鼓等9个节目也一一亮相。在1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内,周王城广场被观众挤得严严实实,好不热闹。

  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共举行了4场非遗展示专场演出,非遗也成了整个“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活动的重头戏。“今年3月1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次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的非遗展示来吸引人们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该负责人说。

  各地传承人“点赞”洛阳非遗保护条例

  对于洛阳市的非遗保护条例,不少参演的非遗传承人认为很及时、很有必要。

  秦仙绸是陕州锣鼓书的传承人,她13岁学艺,跟师傅走南闯北,亲眼见证了陕州锣鼓书从备受欢迎到逐渐落寞的过程。

  “能演出的老一辈艺人,加上我只剩两个了。要不是政府保护,招收新人来学艺,这门技艺就绝了后了。”秦仙绸说,听说洛阳出台非遗保护方面的条例,她感到十分高兴,希望能在全省推广,让更多面临“绝后”的古老技艺及时得到保护。

  来自信阳豫剧团的杨四营同样感触颇多,他代表信阳市群艺馆表演了信阳民歌。“信阳民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但是其民间艺人一个都没有了。”他说,洛阳市非遗保护条例中根据非遗项目具体情况和特征,分类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的做法非常合理,值得借鉴。

  杨四营认为,要保护非遗,首先要给其一个展示的平台,群众有了直观的印象,才会产生兴趣,“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张宁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洛阳非遗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