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困顿 徐悲鸿在上海的青葱岁月

2017年04月24日 14:0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潦倒困顿,他差点跳进了黄浦江!徐悲鸿在上海的青葱岁月

  李登辉校长原先的承诺落了空,又在商务印书馆碰了壁,辞职走进上海滩的徐悲鸿陷入了绝望。那日徐悲鸿离去后,初识的朋友黄警顽越想越不对,他把徐悲鸿刚才的话联想了一下,不由惊出一身冷汗,连假都来不及请,赶紧出门,朝徐悲鸿离去的方向,一路追到外滩。最后果然在一处码头找到神情沮丧的徐悲鸿。此时徐才告诉黄,生活已经无望,他想了结自己,只是想到黄热情帮助过他,觉得走之前应该向他道个别。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912年,民国元年。江苏宜兴十七岁少年徐悲鸿,开始与上海有了交集。不过那次交集的境况有点糟糕。《徐悲鸿年谱》(李松编著)引其自述云:“年十七,始游上海,欲习西画,未得其途,数月而归。为教授图画于和桥之彭城中学。”

  晚清入民国之前,徐悲鸿家乡连年遭遇水灾,生活在乡村的徐达章一家眼见难以维持生计。于是,有“民间画师”之誉的徐达章,带着喜欢绘画的儿子徐悲鸿外出辗转四乡,给人画肖像、画山水花卉、画动物屏条、刻章写春联赚钱。后因徐达章患病,悲鸿只能把父亲送回老家,之后只身前往上海谋生。当年的上海曾是少年徐悲鸿心中希望的绿洲,就像他后来一心想赴法国深造一样,那时他一心想到上海学画。结果事实告诉他,上海滩可不好混。滞留上海数月,卖画艰难,学画无门,身边钱已所剩无多。这时悲鸿父亲让人带来消息,让他赶快回家完婚,家乡中学也正需要像他这样的美术老师。

  徐悲鸿在家乡宜兴,时年17岁

  少年徐悲鸿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与上海的第一次交集,回到宜兴老家。接下来就是结婚、生子(此子七岁时不幸夭折)、当老师。少年悲鸿在家乡很快成为香饽饽:和桥彭城中学、始齐女子学校、宜兴女子学校三所学校都聘任他教图画课。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短短两年间,徐悲鸿年轻的妻子与父亲相继病故。

  养家总是第一需要。为生存计,徐悲鸿萌念去上海半工半读。让他欣喜的是,这次有乡里前辈徐子明先生为他引荐,徐先生当时正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徐悲鸿赴上海前,给徐先生寄了几幅作品,希望能借此谋到合适工作。徐先生觉得悲鸿画得不错,就向曾做过他老师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作了推荐。见李对徐悲鸿的作品赞赏有加,徐子明趁机问李,能否为徐悲鸿在上海找个合适的工作。李登辉答应了徐。于是,徐子明当天即写信给徐悲鸿,让他尽管来上海。

  就这样,徐悲鸿辞去了家乡三所学校的教职。他和其中一所女子师范的国文老师张祖芬相知最深,行前特地去向张老师告别。张已知道徐悲鸿将去上海,见他来告别,心下很是伤感。他握着悲鸿的手,不舍地说,我只能在家乡教书到老了。悲鸿你不同,你这么年轻,又有才华,应该出去闯出一片天地;你的前途一定广阔。停顿片刻,张老师望着悲鸿,又语重心长地说,悲鸿,你这次离开家乡,我没有什么东西送你,就送你一句话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后来一直铭记着张老师这句话,甚至与廖静文结婚后,有一天仍带着无限温情对廖说,“张祖芬先生可算是我入世以来的第一位知己呵!”

  走投无路,幸有“黄扶”

  命运似乎有意要考验徐悲鸿,这次踏进上海,本来他信心满满,不料却兜头遭遇一盆冷水:李登辉校长原先的承诺落了空。

  关键时刻,还是徐子明如及时雨般从北京给徐悲鸿来了封信,信中还夹着一封附信,附信收信人是商务印书馆所办《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这实际上是封介绍信。徐子明让在上海生活和工作无着的徐悲鸿准备几幅画,然后带着他这封信去见恽主编。

  1915年夏末的一天,留着分头发式,穿一身蓝竹布长衫的徐悲鸿,走进了上海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接待他的是一位和他年龄相仿、名叫黄警顽的年轻人,他注意到徐悲鸿穿着白布袜、白布鞋,鞋后跟系着条红布,这是家里死了尊长的标志。望着眼前这位脸容瘦削、神情抑郁的年轻人,黄警顽不由心生同情。知道他来找恽主编,黄便打电话到主编室。不巧恽主编此刻正忙着,没时间会客,他吩咐让徐悲鸿把带来的画留下,第二天下班前再过来。

  第二天黄昏,徐悲鸿如约来到商务印书馆,并见到了恽主编。恽主编说已看了徐悲鸿昨天留下的画。目前商务印书馆有待出版的教科书正需要有人画插图,他讲了一些关键要点,让徐悲鸿回去画几幅样稿送来试试,争取画能录用,以换取稿酬,使眼下生活不成问题。

  徐悲鸿非常看重这样的机会。回到借住的梁溪旅馆,关起门专心作画。两天后,他带着画,忐忑不安地去见恽主编。还好,恽对他的画评价不错,觉得人物画尤其佳。由于竞争激烈,能不能录用还难定,恽让他过几天来听回音。

  过了些时日,徐悲鸿又见到恽主编时,一对上恽的目光,他心里不由一沉,似乎已有不好的预感。果然,恽告诉他,他的画用与不用,由商务国文部庄百俞、蒋维乔、陆伯鸿三人决定。结果蒋、陆二位赞赏,庄不认同,认为徐的画线条太粗。恽对此也是爱莫能助。

  这时黄警顽刚调到福州路商务发行所上班。几天后,徐悲鸿来这里见黄,把情况告诉了他。黄听了也很难受,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就听徐说,他这次来上海,非常感激黄对他的帮助,他在上海举目无亲,黄是他在上海唯一的朋友。今天他是特地来向他道谢并道别。

  黄问徐,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徐苦笑道,我也不知道。又说,我无颜再见家乡父老。徐悲鸿向黄警顽匆匆道别后,便转身走出了发行所大门。

  徐悲鸿离去后,黄警顽越想越不对,他把徐悲鸿刚才的话联想了一下,不由惊出一身冷汗,他担心徐悲鸿因为绝望会去寻短见。这样一想,黄警顽连假都来不及请,赶紧出门,朝徐悲鸿离去的方向,一路追到外滩。最后果然在一处码头找到神情沮丧的徐悲鸿。此时徐才告诉黄,生活已经无望,他想了结自己,只是想到黄热情帮助过他,觉得走之前应该向他道个别。

  黄警顽当时只是一个小职员,月薪才十几元,住在南市九亩地宿舍。他对徐悲鸿说,悲鸿,你千万不能想不开,你这么有才华,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的,只是眼下没有机会。黄警顽最终说服徐悲鸿继续留在上海,和他一起住。

  那时精武体育会正提倡民众学一种叫“谭腿”的拳术,却缺少示范用的挂图。黄警顽和徐悲鸿商量后,便去找中华图书馆经理叶九如,叶还是上海书业公会会长。黄建议他出版一套《谭腿图说》挂图,由徐悲鸿绘图,黄负责解说词和图片说明文字。这一建议为叶接受。几天后,徐悲鸿就画出了一百多幅图,全部得到叶认可。黄警顽将所得三十元稿酬全部给了徐悲鸿。这笔稿酬对徐来说,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随后,黄警顽又把徐悲鸿介绍给了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开专售美术图片铺子的广东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高氏兄弟想请徐悲鸿画月份牌试试。但徐悲鸿讨厌画月份牌,结果画了春夏秋冬四幅花鸟屏条。高氏兄弟勉强收下,给了徐悲鸿二十元。在黄警顽劝说下,也是为了渡过眼下难关,徐悲鸿后来还是画了两幅仕女图月份牌给高氏兄弟。不过这次高氏兄弟没有收下。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徐悲鸿萌生了去北京的想法。此番他去意甚坚,黄警顽劝说无效。当时一位开茧行的唐君与徐悲鸿住在同一家旅馆房间。那天徐悲鸿正在整理行李,一个叫黄震之的商人来找唐君,因为唐君不巧外出,黄便坐候唐君回来。此时他被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吸引住了。此画正是徐悲鸿所作并托唐君送给一位熟人的。知道这幅画是眼前这位年轻人的作品,黄震之赞叹不已,并要求徐把这幅画卖给他。徐说,此画我已送人。黄说,此画先卖给我,你可以再画了送人。徐悲鸿摇了摇头,说,我明天就要离开上海去北京。

  晚上徐悲鸿回到旅馆,唐君告诉他,那位黄震之先生是位巨商,他希望徐留在上海,他会为徐提供作画条件。黄震之是瘾君子,他在“新世界”有一处小房间,是他每天过烟瘾的地方,其余时间徐悲鸿尽可在那里作画、住宿,生活上也会有资助。就这样,为了心中的梦想,徐悲鸿留在了上海。

  然而好景不长,黄震之在生意场上突然遭到大失败,他在“新世界”再也待不下去了。徐悲鸿也只好又回到九亩地黄警顽那里。

  1916年春节过后,徐悲鸿决定去报考由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攻读法文,有朝一日赴法国学画是他放不下的梦。震旦大学那时每学期只需四元学费。填报名表时,徐悲鸿在姓名栏填了“黄扶”,这是他感恩自己困难时黄警顽、黄震之对他的慷慨帮扶。

  同样让徐难忘的还有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徐悲鸿曾将自己画的马请高剑父过目,得到激赏,并帮他出版。高奇峰知道徐悲鸿经济拮据,让他画四幅美人图。徐悲鸿盘算着如四幅图画出,报酬即可付震旦学费和维持生活。这四幅画徐悲鸿整整画了五天。

  开学以后,徐悲鸿收到了四幅美人图稿酬五十元;其间别人又给他介绍了几个学生,请他教画画,这样又有一笔收入,徐悲鸿暂时无后顾之忧了。

  人生命运大转折

  这年三月,上海哈同花园(又名爱俪园)女主人罗迦陵打算在园里开办一所仓圣明智大学,由管家姬觉弥担任校长,请来康有为、王国维、陈三立、沈美叔、冯恕等前清遗老来讲学,学生有二百多人。罗迦陵希望在学校里挂一幅传说中创造文字的始祖仓颉的画像,于是四处征稿。

  黄警顽认识姬觉弥,得知消息,马上鼓励徐悲鸿应征,黄对徐说,你的作品如能进入哈同花园,说不定就能找到发展机会。徐悲鸿对此并不怎么相信,但认为可以一试。之后他花了几天时间,创作了一幅仓颉半身像。画面是一个红脸须毛、肩披树叶的巨人。眉毛下各有两只上下重叠的眼睛。黄警顽看后,觉得不像圣,倒像神。可仓颉大头宽额、神采奕奕,颇有上古人智慧的风范。画不是徐悲鸿亲自送进哈同花园的,但他的作品获得一致认可。几天后,徐悲鸿被请进哈同花园,姬觉弥、罗迦陵在金碧辉煌的“戬寿堂”会见了他。他们听不懂徐悲鸿一口宜兴话,好在有黄警顽在一旁为他们翻译,交谈很愉快。

  很快,徐悲鸿得到通知,让他住进哈同花园,在那里作画,同时兼任仓圣明智大学美术老师。康有为很赏识徐悲鸿,徐也有心向康求学。为此,曾声言不再收学生的康对徐特地破例。拜师仪式在新闸路辛家花园康宅举行,徐悲鸿就着地毯,向康有为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师从康有为,使徐悲鸿学到很多国学方面的知识。而哈同花园珍藏的古今中外图书、油画、金石、古玩、碑帖、雕刻等,更给予了他很多营养。他忙于看,忙于临,如入宝山。这期间,徐悲鸿不仅绘画精进,书法也有显著提升。

  姬觉弥对徐悲鸿也很友好,一日告诉徐,仓圣明智大学正在扩充,需要师资。徐悲鸿给姬觉弥介绍了几位时在上海又有学问的前辈老乡,受到欢迎。这其中有一位对国学颇有研究的前清举人蒋梅笙,就住在附近哈同路民厚里。因为离得不远,徐悲鸿有空会去看望蒋氏夫妇,由此认识了蒋家小姐蒋碧薇。蒋碧薇长得温婉多姿,国学根底也很好,又会吹箫,徐悲鸿很快就喜欢上了她。蒋碧薇慕徐才华,对徐也深有好感。只是此时蒋碧薇已许配人家。即使如此,徐、蒋爱情之火还是无可阻挡地轰轰烈烈燃烧起来。终于,1917年5月14日,在姬觉弥帮助下,获得资助的徐悲鸿决定偕蒋碧薇先赴日本东京,考察那里的美术,为下一步赴法国深造作准备。离开上海这天,只有蒋碧薇的母亲和黄警顽前来送行。蒋老先生不赞成爱女对婚姻的选择,但他已无法改变这一切。

  码头上分别时的场景有些伤感。母亲为女儿默默垂泪。作为朋友,黄警顽则衷心祝福徐悲鸿,他相信眼前这位才华横溢的朋友在上海走出这一步,前程一定会像浩浩长江一样,广阔无垠……

  来源: 上海观察作者:陆其国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