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珐琅彩瓷器再次以千万元级成交价进入大众眼帘。“清雍正 珐琅彩胭脂红地梅竹纹酒圆”和“清乾隆 珐琅彩黄地八卦镂空转心瓶”分别以3571万港元和1401.84万元人民币成交,再一次引起收藏圈的关注。华艺国际拍卖副总裁王力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拍卖界,每次能出现一件品质好的珐琅彩瓷器,都是一件让人瞩目的事。”同时他估计:“作为采用珐琅工艺的一种,掐丝珐琅也将是未来有待挖掘的潜力股。”
每次出现品质好的瓷胎珐琅彩
都是一件让人瞩目的事
去年11月,佳士得香港2016秋拍“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一枚小巧玲珑的“清雍正 珐琅彩胭脂红地梅竹纹酒圆”尤为引人注目。杯底以蓝料书“雍正年制”款。此款小杯曾为大收藏家胡惠春的“暂得楼”旧藏,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以通景的方法画出。而值得一提的是,小杯上面描绘了两只栩栩如生的蜜蜂。虽然蜜蜂题材在中国艺术中其实并不鲜见,而出现在这种珐琅彩小杯上就更属罕见。
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苏玫瑰认为:“洵为难得一见的珍品。”最后,此件暂得楼旧藏最终不负众望,以3571万港元落槌,位列该专场最高价第三位。也是该年度第一件千万级成交的珐琅彩。
相隔不到一个月,另一件备受瞩目的珐琅彩也在中国台湾的艺流国际拍卖上拍,在其2016艺流秋季拍卖会“清代其它彩釉瓷器”专场中,一件“清乾隆 珐琅彩黄地八卦镂空转心瓶”最终以1401.84万元人民币成交,为2016年度再次增添了一件千万元级的珐琅彩。
王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拍卖界,每次能出现一件品质好的瓷胎珐琅彩,都是一件让人瞩目的事。”
过千万元成交基本集中在2005年后
拍卖分界点则出现在2007年
记者在某艺术网拍卖栏中搜索关键词“珐琅”,显示搜索结果共近5万条,其中,过千万元成交的记录就上百条,而且基本集中在2005年之后。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香港市场承续纽约、伦敦市场的珐琅器拍卖热潮,精品成交价迈上了千万元大关,不论是掐丝珐琅器,还是画珐琅器,价格都向上飙升。当年苏富比(微博)春拍时,直径10.1厘米的“‘康熙御制’款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以1972万港元的价格成为了全球最贵的画珐琅拍品,掐丝珐琅方面,佳士得秋拍一件乾隆时民族气息浓郁的莲花纹酥油茶盖罐以1076万港元拍出。从此拉开了珐琅进入“千万俱乐部”之路。同年,香港苏富比则在秋拍推出“乾隆 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最终以1.224亿元人民币成交,自此,珐琅彩正式成为收藏界“亿元俱乐部”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年,佳士得香港乘胜追击,在“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出“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一件“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最终以1.57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珐琅彩的最高纪录,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被业界认为是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的分界点的,则出现在2007年,全球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珐琅器专拍——43组拍品全部由中国珐琅器组成的专场正式出现——Amezaga家族旧藏珐琅器专拍,全场43个标的仅两件流拍,创下了1321.864万欧元的总成交额。受此场专拍成功的影响,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在随后的秋季大拍中,纷纷借势推出了相当数量的铜胎珐琅器精品,价格屡创新高。
不少国外的成交都来自国内藏家
国内也慢慢形成相应的收藏群体
香港佳士得在早期明清铜胎珐琅器的拍卖上具有开拓之功,珐琅器在拍场上最早出现的是掐丝珐琅器,时间可追溯到该公司1992年9月的秋拍会,当年一件“清 珐琅彩花卉盘”以22万港元成交,拉开了珐琅器的拍卖序幕。两年后,更出现了成交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器,一件高115.5厘米的乾隆鎏金铜掐丝珐琅塔形大香筒即以128.5万港元成交。
2000年,铜胎珐琅器的拍卖价格再上一层楼,出现了超过400万元以上的拍品。进入2002年,铜胎珐琅器的拍卖价格普遍上涨,香港市场出现天价拍品,内地此类拍品的价格开始冲高。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最大尺寸仅12.4厘米的明景泰御制掐丝珐琅缠枝番莲纹盒,以997.41万港元成为此类拍品的纪录创造者,这个纪录一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
2004年被业内人士看成是铜胎珐琅器价格突升的关健年份。原因在于这一年佳士得纽约、伦敦在两个月之内推出了两场重要的欧洲藏家专拍,中国明清铜胎珐琅器成交价格斐然。当年10月纽约佳士得举办的C.Ruxon and Audrey B。收藏专拍,珐琅器标的成交超过34件,这是纽约市场第一次上拍规模如此之大的铜胎珐琅制品。
虽然对珐琅器的收藏首先在国外走热,但有行内人士表示,不少国外的成交都来自国内藏家。而且,随着近年的经济发展,国内收藏市场也开始逐步成熟。在珐琅器的市场成长轨迹中,也不乏内地成交的身影,2002年在北京翰海12月秋拍中,一只直径15.3厘米的“康熙御制”楷书款铜胎画珐琅缠枝牡丹纹碗以215万元成交,成为内地成交价最高的珐琅器。第二年,中国嘉德成交1件: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仕女图鼻烟壶以176万元被藏家拿下。
王力表示:“随着拍卖业对(珐琅器)市场的慢慢发掘,引导藏家对掐丝珐琅价值的正确认知,目前国内慢慢开始形成了相应的收藏群体。”
对珐琅认知存在误区?
拍卖价跟拍品本身的价值往往不成正比
就在记者走访期间,华艺国际拍卖在即将举办的春拍中,就征集到了一些掐丝珐琅拍品,王力介绍:“这是我们征集到的最好的掐丝珐琅之一,很多年都是征集到普品。相对瓷器和玉器,要碰到品质高的拍品,掐丝珐琅概率就低很多。但如果放回当时的年代,也许掐丝珐琅的地位远高于一般官窑瓷器”。
据了解,这件即将上拍的“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双龙捧寿夔耳方觚(一对)”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拍场,早在2001年,它便出现在伦敦佳士得,而第二次,则是12年后,2013年出现在香港佳士得,并以439万港元成交。时隔4年,这件藏品再次进入拍场,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然而,王力对于目前掐丝珐琅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仍有疑虑,他介绍:“一对如此等级官窑瓷器的方觚,可能上千万元成交并不难,但一对掐丝珐琅,由于大家对它的认知不够,成交价则往往就会低一些。但这并不代表掐丝珐琅的价值就不如那对瓷器。所以,拍卖价格跟拍品本身的价值,不一定成正比。”他进一步表示:“由于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珐琅被当作一种工艺品进行大规模生产,导致人们对其价值认知仅停留在工艺日用品的层面,导致目前不少人在对古代珐琅器的认知上存有很大的误区。”
就在采访当天,日本关西美术[东瀛集芳]——瓷杂、文房专场拍卖中,一件(明)《掐丝珐琅吉祥八宝纹盖盒》最终拍出了5972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77万元)成交,在王力看来,这个“成交价钱合理”的消息,似乎在预示着珐琅的市场仍将持续走好。
来源: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