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到底谁说了算?

2017年05月08日 17: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世界各地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公共建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妙的设计叫人叹为观止。

  然而,除了这些闻名于世的国家级标志性公共雕塑,其实还有更多富有创造力的艺术雕塑!据环球时报报道,日前,一个非营利艺术机构推动在加州洛杉矶县的蒙特利公园市一座地标雕塑喷泉旁,立一座中国人面孔的夏娃雕塑,以代表当地的文化多样性。但这一计划在蒙特利公园市引起争议,并被蒙市以华裔议员占多数的议会否决。

  事件发生后,蒙市副市长、议员林达坚在2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营利机构先是提出用夏娃雕像替换雅典娜雕像,遭到市民反对。而后又提出把雕像放在雅典娜雕像下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市议会讨论,5名市议员都表示反对。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市民不支持,市议员要尊重民意;二是雅典娜雕像已经是蒙市地标,地标不能替换,替换就失去了意义,地标旁也不适合放置与地标造型类似的物品;三是对于艺术作品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因此放在其他地方比较合适,市议会也支持选择其他地点。

  这不禁引发小编思考公共雕塑的社会性。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形式的一种,它们可以存在于任何公共场合,大众的参与使它们对特定的场合产生影响,这些雕塑代表着不同的地区、时代和文化,不管是抽象或者具象,它们都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因此,它在艺术世界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在关于谁拥有公共雕塑决定权的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是艺术家,作为雕塑的创作者,直接关系着作品的质量。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曾宣称:我不认为艺术的功能是愉悦大众,艺术不是民主的,不是为人们的。小编认为这只是片面之词,艺术家的作品一旦放置于公共场所, 就不可避免对公众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艺术家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主观,如果人们觉得雕塑侵占了空间或者因此受到伤害,雕塑就面临被转移或毁掉的危险。

  1981年,塞拉的《倾斜之弧》被放置在了位于曼哈顿下城区的纽约联邦广场(Federal Plaza)上,它是钢铁制成的一道弧形墙,120 英寸长,12 英寸高,把联邦广场一分为二。工作在广场周围建筑里的人,必须绕着极大的主体走才能穿过广场,很多人认为这件作品不仅占用了广场的公共用地,也阻碍了行人的通行,有些人更觉得这件作品影响美观很碍眼。塞拉本人坚决不同意移动作品,他说道:“这件作品是专门为这一地点所创作的,如果变更了这件作品的地点就等于是毁了它。” 遗憾的是 4 年后 , 美国总务管理局召开公开听证会,最后决定将其移走。

  二是政府或投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雕塑有决定权。目前, 中国的公共艺术的决定权仍在于政府阶层, 或者说是领导阶层, 由政府出资营造,并多半担任宣传的任务。但由于少数人的修养爱好、目的等, 公共雕塑难免出现单一、廉价的倾向。

  三是公众,它们代表的是大多数人, 即所谓的受众。雕塑的存在形式, 必须充分尊重公众的感受。

  1993年雕塑家林毓豪为中国海南省的一个城市中心广场创作的作品“布谷报春”。创意灵感来自于海南黎族的一个古老传说。该雕塑的形式和手法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它有 10m高,和所在的环境很协调。不幸的是黎族百姓觉得这个雕塑有嘲笑他们和祖先之意,因此强烈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一个月后,当地政府为了保持民族团结决定毁掉雕塑。

  也有部分人认为,在公共环境下的雕塑,更多是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结合。例如在中国的唐朝时期,人们以肥胖丰韵的女人为美。然而在当代,人们觉得苗条的女性才是漂亮的。

  在小编看来,一个成功的公共雕塑,不仅要将材料和主题完美地结合,而且还要跟周围环境互相协调,做到能与环境对话沟通。雕塑的形状、体积、特征、颜色及表达形式要与具体的现实环境相协调。在城市、公共雕塑与环境之间,公共雕塑应该是一条贯穿观众与雕塑互动过程的纽带,让彼此之间的距离逐渐靠近。

  来源: 画廊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