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指尖上的“绝活”

2017年06月21日 12: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上,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吸引了观众。邓放摄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上,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吸引了观众。邓放摄

  剪纸、香包、面塑、泥塑、糖画、布艺、烙画……这些曾经走街串巷的手艺绝活如今渐行渐远,面临着人走技失、市场萎缩、边缘化等尴尬境况,直接导致传承难、发展难。

  这些老手艺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凝聚着老祖宗的智慧,见证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避免“绝活”成“绝唱”?

  “老手艺”面临传承发展之困

  6月11日,在河南艺术中心的“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上,记者看到,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虎头鞋虎头帽、南阳烙画等近20个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吸引了不少观众参与互动体验。

  其中,最热闹的是“糖画摊”:“糖画”非遗传承人刘胜利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不到一分钟,起舞的蝴蝶、可爱的小白兔、精怪的孙悟空就跃然案上,让围观孩子欢声雀跃,家长们也纷纷慷慨解囊购买。

  “做糖画看似简单,但干这个行当要风吹日晒,很辛苦。从2012年到现在,我带了400多个学员,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除了觉得辛苦,他们也认为挣不了几个钱,如今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提到这些,憨厚的刘胜利神情有点落寞。

  相比之下,隔壁的小摊如虎头鞋帽、香包制作、泥泥狗等就显得冷清许多。他们都在纷纷感慨,在趋向量化、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化市场上,即使“老手艺”魅力依旧,也难以抵挡冲击,老传统、老技艺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直接导致“后继无人”或传承断档的危机。

  “互联网+”拓宽手工艺新出路

  省非遗中心主任裴景岭说,手艺人既是“匠人”,也是商人,只有让技艺产品有市场生存发展空间,才能继续“活在民间”。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东家”“拾翠”“妙趣剪纸”“手工客”“榫卯”等多款传统手工艺APP先后上线,这或许为手工艺人产品出路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新探索。这些APP聚集各地的手艺人,为他们提供展示工艺、售卖手作生活美物的互联网平台,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制作过程,讲述匠人与行当背后的故事,让消费者体验传统技艺之美,比如,不用一颗钉子就可以制造出一件家具的榫卯工艺。

  记者登录这些APP平台发现,河南陶瓷艺术大师王振峰,河南工艺美术大师刘红生、任英歌等多位手艺人的汝瓷、钧瓷作品在这些平台展示销售。“其实,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有机共生,有利于避免传统技艺失传的危险。借助‘互联网+’的模式,传统手艺人有了精准的目标客户和有效的供需链,可以建立起优质的品牌形象。同时,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也会碰撞出创作火花,让传统技艺越发丰富厚重。”裴景岭说。

  在郑州市金水路上一家省直机关上班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我时常在这些APP平台或微信平台买些手作的生活摆件或饰品,这是一种有温度的情怀,也希望通过购买方式支持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探索手工艺现代师徒教学模式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加强对传承人和传承单位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以来,“师傅带徒弟”“子承父业”和“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手工艺薪火相传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为提升非传承人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依托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对传统手工项目学徒或从业者进行培训。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省举办首届传统技艺大赛,并展出郑州轻工业学院承办的“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300多名学员创作的150多件佳作。

  来自三门峡的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秀云说:“研修并不是技艺的学习,而是观念、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提升。”对此,剪纸国家级传承人杨春枝十分认同:“适应现代生活,是传承人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在剪纸行业里,技艺是基本功,但是剪出好的作品,关键是创新思维、提升文化修养的问题。高校培训是一个通道和桥梁,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学习、进取、提升。”

  “通过培训,这些民间艺人可以创新思维,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入传统工艺。”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表示。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温小娟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手工艺传承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