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前尘——于会见

2017年07月30日 20: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艺术中原  图、文/闻韬)说到“于馆”(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于会见),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诗句自悠然而生,记得早年的艾青亦赴巴黎学过画,不由的更笃定了我将这句诗与于馆联系在一起的念头。

  置于当下的艺术家,于馆无疑是对“大地爱的深沉”的典型代表。

  与其说于馆对“大地”爱的深沉,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的追求坚定、执着,自认为: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不只是定位于“目标”的层面,而已经是他的“信仰”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当是在于会见2017年7月30日,“弘文·三号院”的“大地·前尘”——于会见绘画作品展中所得。

  记得于馆告知我将要举办一个“让艺术沉下去的艺术周末派”(当时我并不知晓展览的名称,所以只能将于馆的原话照搬了),而且还是在一个很多艺术人都不知晓的小院——“弘文·三号院”的时候我个人表示“很稀罕”,想着:一位省美术馆的副馆长,而且在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等这些“象牙塔”般的殿堂做过个展的艺术家,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为什么呢?

带着新奇、疑问,跟着导航于7月30当天下午走进这个“非知名小院”去找于馆要答案。

  带着新奇、疑问,跟着导航于7月30当天下午走进这个“非知名小院”去找于馆要答案。

  “小院”的门口也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没有绚丽明艳的标牌,偌大的门墙上一小块锈迹斑斑的铁板上雕刻着“弘文·三号院”告诉我:我已经到地方了。进门右手边两个画架,一个放着于馆平时创作的工具:颜料、画笔等;一个则放着此次活动的小小“海报”。

  看到海报方知此次聚会的名字原来是——大地·前尘。记得于馆曾经做过大地·突然、大地异象、大地如何存在等大地系列的展览,而这次是“大地·前尘”,难道于馆看破红尘,要追寻佛法了吗?

  进门时于馆正被一群我并不认识的新面孔团团围着拍照,看他们有说有笑,应是非常熟络了,我这小白不认识自是正常。谈笑间于馆从人群中走出,满脸笑意相迎,话不多直奔主题,于馆告诉我们几位同行的记者:“这次活动很简单,严格上说不是什么展览,就是想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般的美术馆,沉下去走进社会大众的一次周末聚会,给咱们郑州市民们的周末生活加点料。这次活动的面孔都比较陌生吧?我没有请咱们艺术圈的老师们,来的人也都不是画画的,大都是设计师,还有普通市民,你们不认识很正常(哈哈)”。

  在于馆的引导下我们一行,穿过这次聚会“艺术分享”环节的长厅,看到的是被于馆画作填满一厅的生机盎然。绿树营造的“佛龛”中供奉着“婴儿皮肤”般细腻且充满生命力的大地;青天白云与足下沃土的交相辉映;绿荫蔽日、静湖闲游、山花烂漫、大地苍翠;等等这些让我把眼前的于馆真的认为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英雄诞生英雄诞生

  记得王晓松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曾说:“怀疑于会见在颜料里掺了煤渣,感觉他在写生的绿色里都有一种土灰味”;当然也有很多人评述说“于会见的大地已经压的透不过来气了”,虽然以前曾看到过于馆的几幅视觉上色彩丰富、清新的画作,但在此之前我对于馆作品的认知确实还停留在“振翅高飞或者静默伫立的大鸟;千疮百孔,亟待治疗的大地”的印象中。也许于馆已经看出我们表情中渗出的“惊讶”,给我们解说到:“这次看到的是不是跟以前的不同了,这些作品是我近几年画的新作品,在这次活动之前没有在任何媒体或者展厅展示过,这次展出的作品不多,总共27幅,有写生,还有4张水彩。之前我的作品可能会给人有压抑感,我在2013年以后的作品看着就明快些了,其实这呈现的都是我内心中的大地之美,只是美的角度不同罢了,有苍凉、悲壮之美,亦有生机盎然之美。记得有一次世界美学学会会长到我工作室聊天,他说:‘艺术上升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精神层面,有时也会有宗教的意味,你总是要给人提供一个生的希望,或者说有一些精神上能透过去的这样一片天地,要给人一美好的向往’。我也很有感触,像绿色树枝营造的‘佛龛’中,透过去供奉的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也暗含着宗教信仰的味道,也提示着我们对大地,更是我们的血脉之地要有敬畏之心”。

  “这次活动既然是本着‘将艺术沉下来,沉浸到社会大众中去’,也应该选择明快亮丽,生机感更直接的画作来让大家分享啊。既然是场聚会,我就想免去平日展览中的开幕及研讨会等流程,也没去邀请咱们艺术嘉宾们,让市民们来轻松的享受就好,随意些,越放松越好。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将艺术沉下来,沉浸入社会中去,我们的市民们该有多幸福。就像我心目中的英雄似的:并不在于你社会身份的高地,只要你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能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到社会当中去,那你就是英雄”。

  由于时间所致跟于馆的单独对话也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于馆与活动现场所有人的对话——“绘画心路”于会见艺术分享环节。百余平的长厅中被前来聚会的市民们坐的满满当当,而于馆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是“导览员”、“主角”,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分享人”。他在分享会上通过:乡情与乡土、英雄远去、工业化进程的思考、哲学思想与宗教,四个板块为在场观众图文并茂的解读着自己的“绘画心路”。

香土香土

  乡情与乡土:出生于偃师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沃土之上的我,现在想来小时候在漫山遍野去画画的场景历历在目,而后我的创作选择了“大地题材”,其实是在画我的内心世界,生我养我的沃土,比如《香土》,当时手捧家乡的土壤,闻的味都是香的。对自己的家乡,对这边土地是有血脉之情的,这份情置于我来说是无法割舍的。

英雄赞歌英雄赞歌

  英雄远去:偃师,作为一历史文化名城,九朝古都,七朝在偃师,历朝历代有着很多英雄的诞生,但是行至当下,他们却都已经离我们远去,再回味也只能翻开史册。我个人也有着自己的英雄情结,面对现实,回味古道英雄,着实有“怅然若失”之感,所以我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做另一种“英雄”的定位:并不在于你社会身份的高地,只要你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能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到社会当中去,那你就是英雄。我也在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解读着自己的“英雄”情节,比如《英雄赞歌》。

为大地输液为大地输液

  工业化进程中的艺术思考: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体现的绘画语言也不尽相同。我亲历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发展进程,看着大地上不断变化,我们的大地虽然看着是广袤无垠,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类在大地之上随显渺小,但其创造力及破坏力却不容小嘘,在改革开放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大地的开垦确实有破坏,这是我们的直观感受,比如工业厂房的烟囱,烟雾缭绕;开山铺路,链接着大地之上的各个角落;等等这些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可不免让我们的大地变得满目疮痍,不免让我对大地产生这担忧。当然我的作品中并不存在批判这种想象,而是直观的呈现它现实的存在,提出这样的一个命题,以供大家思考。

佛光佛光

  哲学思考与宗教:世界美学学会会长跟我聊天时说:‘艺术上升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精神层面,有时也会有宗教的意味,你总是要给人提供一个生的希望,或者说有一些精神上能透过去的这样一片天地,要给人一美好的向往’,我认同,对自己的生存之地,血脉之地一定要有“敬畏”,或者说“崇敬”之心。只有从内心的“敬畏”,才会有切实行动的爱。比如《佛光》,以及我们今天看到展厅中的“佛龛中供奉着大地”的作品,我会用象征主义的方式去提现着人性的光辉,唤醒着人们对“大地”的敬畏。

  分享中不难看出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社会职务是省美术馆的副馆长,我更是一位绘画的从业者,我自己也有自己的英雄情结,我也想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不在于你社会身份的高地,只要你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能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到社会当中去那你就是英雄),将我追寻的理想以及我所掌握的专业能量去惠及更多人,所以我本身的素养就应该是不断积累、沉淀,才能够传输给大家更有滋味的艺术餐食,我的绘画无论是描述的大地的苍凉与悲壮,还是盎然的生机,都不存在批判的意味,我只是将社会现象,以绘画的形式,提出些许的命题,以供大家探讨。

观者现场提问观者现场提问

  活动的参与者们面对于馆奉上的这道“周末艺术自助餐”,更不拘谨。有疑问则现场发问,于馆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如于馆所倡导的“让艺术沉下去,沉浸入社会大众中去”。

  活动在自然、祥和、舒适的氛围中进行着,也正如大家对院子的理解——院子让人放松。

现场观者们有于馆的多年好友,更有素未谋面的新面孔,但经过这样的一次活动,于馆好像跟他们都成为了朋友,现场其乐融融。

  现场观者们有于馆的多年好友,更有素未谋面的新面孔,但经过这样的一次活动,于馆好像跟他们都成为了朋友,现场其乐融融。

  到场的老友设计师们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一致表示:设计师,虽然与艺术有但一定的距离,但是设计需要艺术,以后还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甚至与艺术家合作,将艺术真正的置于人们的生活中去。

  临近结束时于馆面对记者们的采访说:“每次活动、展览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阅与小结,艺术作品是画家们艺术思想的自然流淌,不同时段心境自是不同,以后我会经全力为自己、为大众呈现更多面的艺术,或者更多面的于会见”。

  曾记得于馆说:“我选择了大地为绘画题材,我就有画不完的素材”。从于馆的言语及行动,特别是绘画语言上,不难看出他对大地的“敬畏之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更愿意理解为他将自己的追求当做“信仰”。

  (编辑:文婕)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