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林岗】乐赏林间——林岗雕塑作品迎新恳谈

2017年01月25日 08:4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心中乐,音律生,意苍穹,化形物,怀山河,皆有琴。”

  “乐赏林间”——林岗雕塑作品迎新恳谈会于2017年1月16日晚在杭州西轩酒店举行,来自雕塑、绘画、设计、文学、收藏、评论、媒体和音乐界的各位大咖齐聚一堂,共谈佳作。

1.webp

  参加此次迎新恳谈会的嘉宾有:吴山明、高晔、宋建明、陈桂秋、管怀宾、应达伟、王强、李秀勤、吴敢、张克瑞、朱晨、吴红非、杜如松、林海钟、刘翔、钱晓鸣、马钦忠、杜文和、张歌、叶飞、张纳新、金晓霞、蔡晓勇、席挺军。

3.webp
▲恳谈会现场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音乐家谭盾音乐家谭盾

  林岗的雕塑艺术最最震撼我的一点就是,他把大地当琴,把河流当弦,把天空当成了音乐厅。从美学上他做到了形断而意不断,好像就是在大地上切出来了一角做了把琴,但是这把琴和大地的母体的关系依然存在,这种物理跟精神、这种“形断意不断”的乐思,让所有艺术欣赏者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哲、根。

▲雕塑家林岗雕塑家林岗

  在作品中去探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最后出来的造型带有中国古风韵味,这也是林岗一直追求的目标。出于爱好,他将十多年来收藏砚台得到的体会和感悟融入他的创作之中,将两千多年的造型史生动的串联在一起。从汉代砚台的简练大方、唐代砚台的雍容华贵,到宋代砚台的秀雅朴素,每个朝代的特征与文化背景都在林岗的琴上得以窥见,呈现一种大美的状态。砚台埋在地下,五百年,一千年,甚至更久,好的依旧是好的!作为一个雕塑家,古砚收藏家,我在叩问一种标准,什么是经典?这样的审美标准,在西方和东方,同时存在,它不是源于艺术家群体,而是当时普罗大众的基本认知,也是工匠们随机的制作。从收藏里,我穿越时空,与秦汉、唐宋对话,然后以雕塑为媒介,以琴为心像表达。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应达伟.webp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应达伟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应达伟主持了恳谈会。在会上,应达伟用“五个心”评价校友林岗。他认为在学习、生活、工作、创作等方面林岗校友一直遵循“勤勉之心,塑美之心、向善之心、向上之心、雕琴之心”,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匠人一样劳作。他认为林岗校友正是行走在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所倡导的哲匠之路上的艺者。

中国美院教授、博导吴山明.webp中国美院教授、博导吴山明

  作为年轻的雕塑家,林岗用自己的创作为杭州的城雕事业做了很多贡献。自他接任杭州市雕塑院院长以来,雕塑院的事业更加兴旺,对杭州城市美化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了。

  林岗是很有修养的艺术家,从这几十年的创作来看,他很有潜力一直在进步中。近些年来,林岗开始进入收藏界,这种与古为友,向古人学习,向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心态,让林岗思维更为活跃,眼界更为开阔,他的艺术创作思路也日益完善,并有自身的文化执守。

  林岗所创作的雕塑作品“琴系列”,已经多年。开始初看,不觉的可爱,我以为林岗只是尝试一下,就会转身换另一个创作题材。哪里会想到林岗会用二十年的时间来坚持一个永恒的题材创作,而且创作的材料也日趋丰富,创作的手法也开始多样,传统器物的体物之道,被林岗融入到“琴”的创作中,我亦被林岗的琴所打动,开始觉察到他创作中的“有趣”。看到林岗所琴系列中所呈现的“有趣”中所涵融的打破古典与现代,突破东方和西方的结合,以及林岗所特有的审美和创作情趣。

  我相信,这些“琴系列”的作品,每一件都是林岗所精心创作,对于林岗而言都是他的“孩子”,一个艺术家心血所堆积而成的作品。有由石头和钢材组合而成的琴,有由机械齿轮和钢板组合而成的琴,有由石块、砚池和钢板组合而成的琴,有由石头、木块、金属或琉璃组合而成的琴,有由木船化身为琴身和钢材组合而成的巨琴,每种材料上都有传统器作的精心打磨,有传统图案在每种材料上的呈现,我相信这种创作,一定是引发了林岗内心对于雕塑之道的叩问,是他内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执守与光大的叩问。

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宋建明教授.webp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宋建明教授

  一是看林岗要说什么,二才是我怎么看林岗。我作为林岗作品的欣赏者,身为一个设计人看林岗和他的作品,基本是对其人、其物、其场的感受和判断。林岗其“人”,作为艺术家,他是个非常有个性,而且有范的人,表面看是位粗狂生猛型的,演武侠电影,都不必化妆的。可是,他却是一个有非常高情商的人,非常细心的人。他是国美出身,他秉承了国美“读书养心,劳作上手”的传统,即所谓的“哲匠”的精神。琴,是美物,雅物,能够拿琴说事,并且,以琴为主题来建立一个独特的气场,可见其用心。他以琴之心和琴之眼观世,万物皆琴,万“琴”总传递着林岗的灵性。他的心归于眼和手的联动。
林岗的“眼”是经过了非常的训练,首先是他古文物的收藏,在海量的文物的摩挲过程中完成了他与我国数千年文心造物传统的过眼走心的修行;其次,他从美院附中起就开练的形式美的眼光,这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的精致入微的程度就可清晰地表明。
林岗的“手”,是雕塑人的手,处理的都是些硬材,比如金属,比如石材,比如老木等等,我注意到他的用材显示出的混搭性,不管什么材质的“琴身”都加入精致的金属“琴把”,如此这般,可使力感中呈现细腻和优美。
最后,我要说林岗的“场”。林岗选择“琴”主题,这是一个很难的题目,“琴”的细长扁平的形态使然,像贾科梅蒂的雕塑。制“琴”是需要特定的场方能产生能量。入口边上水庭院上飘着的那件“船琴”就非常棒。因此,造“场”就变得不可避免,建议林岗兄可以设计出一种屏风来屏蔽外界的干扰,在视觉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可以静心用眼睛来倾听林岗兄的“琴”所发出的“铸形叩音”。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克端.webp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克端

  说林岗校友,说的有点远点。不管在学术上,还是看到林岗的作品,看的还是比较多的。和学院比较严肃的话语环境相比,林岗更自由些,更随性些,从作品上它呈现出来的是非常个人的东西。每个艺术家想呈现的状态是不同的。他的那个琴,旧物材料的焊接,他的作品非常有吸引力,他在发展这种东西,延展的多组合的方式不同,林岗对器物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他的琴来自两方面的滋养。西方文化的来源,砚台来自另外一个体系,各个朝代都有,领悟不同朝代的滋养。各种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不为什么做,为他喜欢的东西做。”便是最好的状态。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李秀勤.webp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李秀勤

  今天看到林岗的作品,把收藏和作品同时展出;一个现代的场域,把我们带入到一种远古的时空,我觉得这个跨时空的境界可以感知的。当代的作品和古代相交接,我觉得这个展览还是很成功的。

知名作家、古砚收藏家杜文和.webp知名作家、古砚收藏家杜文和

  “琴”是一种文化符号,林岗的作品拿老的建筑材材料作琴的膛。秦朝的秦最开始就是琴,秦和琴就发生了一些联系,便有了文化的古典的意味。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王强.webp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王强

  林岗的雕塑既是一种古典的精神,又不与当代精神冲突。“从心而欲”从内心喜欢的东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webp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

  十年变化五个“越”:1、作品越来越东方:从《大音希声》的工业化材料,慢慢的转变为蕴含民族情怀的器物的引入,越来越东方了;

  2、越来越自然:材料更加体现自然之美,作品透达人心自然之美,手法展现自然洒脱之美;

  3、越来越时代:从古砚收藏中吸取古典东方营养,同时作品时代风格突出;

  4、越来越自信:琴之系列风格越来越鲜明、更精彩了,而且国画等跨界创作越来越大胆、越自信;

  5、越来越担当: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综合体现,在林岗的作品中能找到国之运、政之风、民之情的时代声音,他在承担国家、民族、时代的历史担当。                        

  在后G20时期,有林岗个人的艺术成就,有杭州雕塑院这个团队,有中国美术学院这一坚强后盾,更有杭州这座伟大城市的支撑,相信杭州雕塑艺术能走向世界艺术舞台的中央!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马钦忠.webp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马钦忠

  我赞同王强说的,林岗的作品充满古典精神;我要补充的是当代人诠释的古典精神。三年前看到了林岗的一批以琴为意象的作品,今天的作品数量和类型比三年前多了不少。虽然整体大致在一个范围,但细分有三个方向:1、形式感、数学感和机械美感;2、现成物的生长性和肌理材质的表现;3、现成物符号性叙述性和艺术手法的有机运用。我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类。

  第一类过分精致是偏向设计、作品的审美倾向易于流于装饰。第二类会接近装置艺术和抽象图式。第三类我认为是林岗作品的精彩所在。

  通常我们说中国人的色盲非常严重,而实际上形盲远比色盲更严重。何谓形盲?不论什么材料都把它做成工具,材料之形在作品中无从展现。形的智慧、形的审美就是挖掘出材料自身的语言和意蕴,点燃每一个观赏者。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形体、技术、语言、艺术家个性四位一体。从而实现“材料就是思想,形体就是生命”。我之所以赞赏林岗的这一类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和意蕴。做到这一点,对做雕塑来说太难了。祝福林岗!

著名笛子演奏家、浙江省歌舞剧院民乐团副团长杜如松(现场用林岗老师无弦的琴弹奏)
▲著名笛子演奏家、浙江省歌舞剧院民乐团副团长杜如松(现场用林岗老师无弦的琴弹奏)著名笛子演奏家、浙江省歌舞剧院民乐团副团长杜如松(现场用林岗老师无弦的琴弹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琴”,我非常认同。这么好的琴放在这个空间感觉有点委屈,如果放在好的音乐厅里能发挥他更为广阔的功能,应该是非常震撼的。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webp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

  他的作品有种穿越时空的概念,是公共与个人的交叉口,既发自内心,又处理各种平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林岗在一定程度探讨某种东方美学,他的展览“铸形叩音”, 刚才一个瞬间杜老师的弹奏的时候,用另一个排比的话,我想用“铸音叩形”来表达,因为音是一个非常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一个穿梭时空的、难于铸造的东西。叩形,他有心灵的叩问、行为的叩问、也有物质性的叩问。

影评家、美学家刘翔.webp影评家、美学家刘翔

  看了林岗的作品,我有两个感想,第一:林岗是一个公众的人物,做了一些公共的作品。可是,在我看来,一些公共的委托的作品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他个人的情怀。可以说,他公共的作品做得越多,他就越想深入到自我个性的源泉中,寻找真正的自我表达,创作出完全有个性的、完全符合个人心性的东西。从雕塑史的角度看,诸如布朗库西、贾科梅蒂等大师的作品,都是极具标识性的。在我看来,林岗也在寻找着自己的标识性,但问题是,寻求标识性是艺术家的常识,如何让这种标识性具有意义,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过艰苦的探索,林岗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它是有意义的,有深度和延展性的,这就是“琴”系列雕塑作品。这个系列是建立在一种巨大的张力上的,木质材料所承载的最柔软的虚拟声音与其它最坚硬的材质(如钢、石头、建材、砚台等刚性材料)形成了对比,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林岗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标识性。第二个感想:我从林岗老师无声的琴里,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回声,一种则是交响。回声是来自远古的,是高古的,可以说是来自孔子那个时代,是从中华民族自我觉醒的那个时刻传来的。那时,中国人的审美之眼开始睁开,是比较素朴的时刻,一种不自觉的极简主义的时刻,那时,天地人神还混居在一起。我特别关注到他的一些作品上凿了一些孔,这就好像试图通过某些孔洞抓住远古发出的神秘回声。另一个声音则是复合和交响,从材料的语言上来看,有各种金属材料,也有木料和石头,还有大量现成材料的运用,材料的各种复合,体现出一种交响。这种材料的交响和组合,构成主题和记忆的丰富性,我最喜欢的一件林岗作品是由车轮和琴组成的,它是风雅的,也是民俗的,时间的风从历史的车辙上吹过,那个车轮没有停止前进,从高古走入当代,从庙堂走入民间。也许这种对俗性的吸纳、对原生态的吸纳可以与对高古美感的喟叹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我希望看到一个更有交响性的林岗,现代的、古典的、西方的和东方的都交集在一起,发出一种回声,这是一种寄复杂于简约的回声,在个人情怀与社会的公共性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回声是一种更广阔、高远的回声,籍此,林岗的作品将会走向世界,得到更多的回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林海钟.webp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林海钟

  林岗兄收藏砚台很厉害的,其中唐宋砚台最牛。收藏砚台应该还是业余的,他对砚台的造型是很有审美的,这就是他的专业。砚台在绘画中应该是用来研墨的。砚台本为文房,而以雕塑的视角,也有其形制的演变史。

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吴红非院长.webp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吴红非院长

  “琴”被作为雕塑创作的载体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音乐是一种流动的东西,而雕塑则是很固化的东西,看似反差很大……雕塑家林岗的“铸形叩音”系列雕塑作品,使我们饱餉了“时”“空”交响的艺术,循咀到了这“琴”形之外的灵动之音。“铸形叩音”系列将有限的空间造型延伸到了无限的时空万象……中国是一个很喜好用“大”来表达的民族,诸如“大音希声”即大美之音,“大象无形”即大美之形,“大”就是“无边”、“包容”、“积淀”……林岗的雕塑是超越了一般技艺的、出乎艺术家灵魂的艺术作品,是有容量的大美之作。

设计师叶飞.webp设计师叶飞

  我讲下和林岗作品的一些亲身经历。最早在三尚当代第一眼看到林岗的作品很震撼,就请了一件作品到办公室。第二个亲身经历是,我把他作品请到办公室以后,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品到我办公室后,感觉场域发生了变化,作品放不下了;比如说,明代的案子、汉瓦、宋砖、还有一些艺术品。放不下怎么办呢?就单独放在门口的空间。因为工作室有很多设计师会来,其中一位意大利理工大学的院长朋友来到办公室看到林岗的作品讲很有意思,他用一句意大利语讲,我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他从林岗老师的作品中听到一种声音(他是普通人讲的“弦外之音”吧);第三个经历呢,我的一个艺术家朋友,也是我收藏了台湾的艺术家的一件雕塑作品,他来杭州找到我跟我讲:“林岗你认识吧“?我说还认识的,所以就打电话给林岗。林岗来了之后,他说很认同林岗的作品。他讲从林岗作品中看到一种气节。他觉得中国人的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气节,那不是看到所谓的西方的,也不是看到所谓的当代的,也不是看到东方所固有的,他从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一种意象。

浙江和声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歌浙江和声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歌

  记得去年快圣诞的时候,谭盾老师来林岗的工作室,也用他的作品弹奏了曲子。我觉得它里面有很有趣的化学反应。其实,我很期待与林岗合作一件跨界的作品。林岗给我的感觉就是跨界。每件乐器所呈现出来的音色是不一致的。真的希望这个展览形式可以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建议这次的展览的状态可以更有音乐的情节:可能会有序曲、前奏、第一乐章、第二乐章。他可能会有另一种可能性,比如可以请一些即兴的音乐家,我觉得乐器发声会有各种各样的状态,有打击、演奏的等不限定某种演奏方式。今天在这里所有的琴,我觉得不一定要限定某一种的演奏方式,所以我一直脑海里在想,如果说林岗的作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时候,会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惊喜,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想象。所以非常期待能和林岗有次这样的合作,呈现在作品里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和空间,我相信一定会带给我们很多惊喜。谢谢!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敢.webp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敢

  林岗从收藏的砚台中不仅吸收到形的东西,更是从汉唐高古中找到一种气脉的东西。他是真正摆脱了艺术家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巨大的背景,能量是无穷的。也会生发无穷的可能性。我祝愿他。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朱晨.webp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朱晨

  与林岗30多年的朋友,我们无所不聊。林岗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性的体现,他给我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自然。真是因为自然,他的琴中体现着“善与美”。自然的心性需要不断的磨练、不断地学习。我非常赞同应达伟和吴敢刚才讲的。林岗对文化的热爱,还有对文化的一种光大之心,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希望他的作品走向尽善尽美。

人民日报社编辑、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钱晓鸣.webp人民日报社编辑、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钱晓鸣

  与林岗交往,发现他为人的两个特点:为人诚恳、遇事不急、处事坚定。他是非常注重积累的一个人。我们在评论一个艺术家的时候,一方面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是否提出了问题。林岗他提出了,比如“古与今”的问题、“东方和西方”的问题,雕塑中“构与建”的问题,“声音的问题与形的艺术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去看。

  在雕塑界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多雕塑家在寻找一个独特的语言的时候会在一个专门的题材里反复出现。比如做蚂蚁的陈志光、做雪山小人的霍波洋、文字雕塑的刘永刚,林岗做了琴。琴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其他的琴,包括两个字的乐器都是外来的,在当代来说,琴现在已经是很普遍了。他对琴材料运用出神入化,构、塑、建不断转化。以某特殊物件进行表现的时候,他的触角深入人心,化入文化。这本身就是有很深的学术意义。

  传统文化古风的、写意的气象对其创作建构的影响,纯属个人的行为,最终雕塑走向户外是承载时代使命的,作为雕塑家,有一个怎样的更鲜明的、更感动人的表达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探讨过他在北京的一个大展,我建议用四个字“文心高古”来祝贺他,做出感动时代,标志时代的作品。

  [作品欣赏]

  “一曲南风高歌,一幕弦音铸琴;抚木触金,凿石引物,情志漫想温润了工巧,声色慢显萌化了时光”。。。。。。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