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豪回顾展:绘画与城市雕塑中的“质朴与温度”

2017年02月22日 10: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W212-fyarzzv3610750

  “2017年是林毓豪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如果林先生还健在,他应该是78岁的老艺术家了。在我看来,林毓豪先生的人物雕塑,最大的特点是沧桑与质朴。”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殷双喜表示,林毓豪先生是广东雕塑家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林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质朴与温度——林毓豪回顾展展”于2月21日开幕,展览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林毓豪的艺术历程,系统地整合出林毓豪先生历经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之路和风雨人生。

  [林毓豪的艺术人生:“让作品说话”]

  “有谁知道我曾活于这个尘世呢?能证实我活过的,就是我的艺术作品了;我的作品会替我说话,后人也自有公论。”让作品说话,或许就是林毓豪对艺术最朴质的追求。林毓豪在有限的57年时间内,创作了20多件大型室外雕塑、380多座人物肖像和小型雕塑以及不计其数的水彩画。《南京雨花台纪念碑》(后改名为《先驱者》)、《鹿回头》。。。。。。人们或许并不记得这些雕塑的作者,但这些城市雕塑却永远矗立在全国各地被人欣赏。

  对作品追求极致,以雕塑确立了他在艺术界的名望与地位

  林毓豪创作的大型室外雕塑已遍布中国各地,他也以雕塑确立了其在艺术界的名望与地位。据统计,他身后共留下雕塑作品三百多件,其中,以人雕成就最显著,尤其是《先驱者》、《鹿回首》和《鉴真登岸》三大件划时期的傲世杰作。

林毓豪留给老家黄流唯一的作品——关帝(现放置于黄流关帝庙)林毓豪留给老家黄流唯一的作品——关帝(现放置于黄流关帝庙)

  林毓豪对雕塑的热爱也是从小时候就有的。小时候林毓豪跟大人们到黄流庙冈山拜公求神,就被庙里高大神威的木刻关公、泥塑岳飞、关平、周仓等所沉迷,在跟二婶去田坡栽瓜种豆时,就搬来泥巴依样捏塑,做好之后还用破砖盖了一座庙供他们居住。若干年后,林毓豪自己也表示“不知是否这个原因,我这一生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

紓紓----石膏----30-x-21-x-16-cm----1979紓紓----石膏----30-x-21-x-16-cm----1979

  1959年,19岁的林毓豪考上广州美术学院。入校之后的两件习作《新的一课》、《在田野上》入选了广东省美术展览,给初涉雕塑的林毓豪极大的震撼与鼓励。大学期间的林毓豪,已经初现其追求极致的性格,一次女裸习作,林毓豪做了一个全身像,老师批准翻成石膏,林毓豪花了一天时间,把外模翻好再用水冲干净,正要拿出水池时,麻绳突然断了,石膏模在地上砸成一堆碎片。林毓豪三天两夜没合眼,将整整87块碎片一块一块地对照、拼凑、粘补。。。。。。在艺术探索领域,年轻的林毓豪胆子也很大。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的日子里,林毓豪最喜欢到学院对面的野地里去散步,尽管那里有很多骨灰瓮和坟墓。有时,林毓豪还会找到比较完整的头骨,带回来用酒精消毒后放在枕边,时时拿来反复翻看,只为熟悉人的头骨结构。 

《南京雨花台纪念碑》(后改名为《先驱者》) 稿之二 泥巴 1977《南京雨花台纪念碑》(后改名为《先驱者》) 稿之二 泥巴 1977

  1975年,南京雨花台决定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向全国征集大型雕塑设计稿。林毓豪1975、1976、1977连续三年三稿三投三中,最终以他的第三稿“九人方案”2米放大稿为主,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型的纪念碑群像《先驱者》。

林毓豪创作《鹿回头》雕塑(资料图片)林毓豪创作《鹿回头》雕塑(资料图片)

  林毓豪的另一件代表作品《鹿回首》从1980年设计到1987年竣工,历时七年多。这期间林毓豪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斗争。当年为了更优质地完成雕像的建造,在雕像工程的后期到最关键的脸部五官时,为了更好地让黎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传说“结为永恒视觉形象”,他以带病之躯爬上了鹿回首公园海拔167米高的山顶上自亲雕刻。

  原三亚市委副书记、《鹿回首》石雕的负责人陈人忠如此描述道:“他头戴长舌帽,挂着一副黑色眼镜,用一条粗大的牛绳拴紧腰部,悬吊在半空中,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进行作业,天黑了,用手电筒照明,只见刀斧凿起落处,那些恰到好处的凹、方、圆线条闪烁出艺术的情感语言。那时候,他肚子饿了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饮一口矿泉水,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到住宿处吃晚饭,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守望工地,寸步不离,他把他的个性美与含蓄美倾注在这座‘鹿回首’雕塑上……”(陈人忠:《缅怀林毓豪》)。

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公園 《鹿回头》 花崗岩 落成於1987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公園 《鹿回头》 花崗岩 落成於1987

  林毓豪曾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鹿回头》大型花岗岩石雕经历了7年的创作与施工,终于耸立在生我养我故乡海南岛三亚市的鹿回头山顶上。”这一雕塑作品建成后,曾荣获广州文学艺术首届红棉奖,还参加了全国城雕作品展览,并在《美术》等国内外杂志上多次发表。时至今日,这座雕塑依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

魚----石膏-----14-x-15-x-8.5-cm----1987魚----石膏-----14-x-15-x-8.5-cm----1987

  林毓豪先生并没有局限于写实主义雕塑的创作,在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中国雕塑界也放眼世界,借鉴西方现代雕塑,积极地进行雕塑材料和形式语言的探索。林毓豪先生也在日常的架上雕塑创作中,进行了多方面的雕塑语言的探索。例如《鸟》(1981)的创作中对民间艺术的装饰性的研究。《鱼》(1987)对于抽象性语言的探索。《大海扬帆》(1988)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大地生命》、《充实》(1990)对亨利·摩尔的研究借鉴。林毓豪先生的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正是那一代中国雕塑家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广东雕塑家群体走在中国雕塑前列的一个缩影。

  [不随波逐流,一心一意地跋涉艺术之途的林毓豪]

创作中的林毓豪创作中的林毓豪

  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为了使肖像雕塑有骨、有肉、有生命,林毓豪先生改变了过去为收集创作素材而进行的快速雕塑,从而将雕塑对象的再现过程变成了对人物的研究过程。在实践中,他深感中国人的吃苦耐劳,质朴含蓄,感情内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使他的雕塑艺术也具有了对象所赋予的含蕴情感和质朴的品质。

沙地与树 水彩纸本 37.6cm×46.3cm 1981沙地与树 水彩纸本 37.6cm×46.3cm 1981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本次展览介绍中写到:“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林毓豪先生的雕塑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和传播,特别是他对于人物肖像雕塑的艺术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作为一位雕塑史论研究者,我在林毓豪先生后人的帮助下,有机会看到林毓豪先生的大量人物雕塑,深为感动和钦佩。这些人物肖像雕塑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形象含蕴而生动,质朴而沧桑,为我们留下了南中国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动形象。几十后我们与这些雕塑人物相遇,恍如昨日。以1983年的《背书》为例,给我印象深刻,母与子背向而坐,母亲侧首倾听孩子背书,母女之间那种心领神会的精神状态细腻而生动。这样的作品,只能产生于那些献身于艺术而心无旁鹜的人。”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群雕《先驱者》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群雕《先驱者》

  著名艺术评论家李公明评价林毓豪先生的人品与作品:“他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不左顾右盼、不唯利是图;他的诚实劳动,表现在他不舍昼夜、不惧癌魔、不沽名钓誉、不沾沾自喜、不卖弄小聪明”。“人世喧哗,世事嬗替,林毓豪却一心一意地跋涉着他的艺术之途,这蛮好。是‘真名士自风流’,真也者,真诚之谓也”(李公明:《是真名士自风流》1986年7月《美术》)。

门前---水彩紙本----21.5-x-19.5-cm----1963门前---水彩紙本----21.5-x-19.5-cm----1963

  盛杨曾在采访中这样说到对林毓豪的印象:“最初的印象,他是一个很漂亮的帅哥,很早他就说他很喜欢做肖像,我们那个时候,自己做的东西并不多。到他家里看,他做了很多雕塑的,肖像雕塑在整个房间都摆满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年轻人都有自己很好的工作室,他那时候还没有这些,但他很勤奋。他对某个人或者形象有兴趣了,就去做,并不是什么订货、签约的,都是发自于自己内心的艺术冲动”。

  前广州雕塑院院长唐大禧表示:“他的泥塑性处理特别好,我在看他做雕塑的时候,压下去,又再混合一下,很多时候讲究这种手法。他很擅用工具,他自己用很厚的铁皮做的雕塑刀,很重。”前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梁明诚也曾表示“他喜欢在泥巴比较硬的时候深入,敲、敲、敲,敲的很结实,很有厚重感。”

林毓豪林毓豪

  能够通过自己的十个指头去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思索,我感到很乐很乐”,林毓豪的艺术之途,是真名士的跋涉,他独特的艺术气质也会一直感染人们。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所说:“只要认真看一看林毓豪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些充满他的体温和手感的雕塑和画作,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改革开放年代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才是林毓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他对于中国雕塑的无言的嘱托。”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02-21 - 2017-03-26

  开幕时间:2017-02-21 15:00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策 展 人:王绍强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州雕塑院 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

  参展人员:林毓豪

来源:雅昌艺术网

责任编辑:许聪聪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