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师: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2017年03月01日 22: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i)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i)

  “简洁不是艺术的终点,但是我们通常会在接近,事物本质的时候获得简洁。”一代雕塑大师人生就像一盘棋,棋子总是越下越少,人生总是越来越短。

  小小棋盘之间,风云变幻。我们既要总揽全局寸土必争,关键时刻又需有壮士断腕、舍城弃地的勇气和魄力。

《金色的鸟》,1912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藏《金色的鸟》,1912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像神一样创造,像国王一样发号施令,像奴隶一样工作。”

  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雕塑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雕塑的先驱,和本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看着康斯坦丁的外貌,就像东欧的一名隐士,拥有脱俗智慧的面孔。作为抽象派的雕塑家,他注重由外部世界感受,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今的我们,经常瞻前顾后,因为他人的一句否定,就容易左右摇摆。看着康斯坦丁的作品,仿佛回到内心的最深处,那里就是一个安静的台风点。

  所有混乱的中心点,在那里,外面的狂风暴雨都进不来,只有你和你自己静静地待着。你可以说,康斯坦丁的作品,更偏向意识流,以表现人们,所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为目标,如安全感、永恒感、生命力等等。

《黄金之鸟》,1919年,芝加哥艺术学院藏《黄金之鸟》,1919年,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简洁的抽象美,光滑的质感,康斯坦丁保持了,第一视觉的完整,和直觉的纯真,追求造型的极度单纯化,以达到接近事物的本质。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只有历尽沧桑,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味,感受心灵的洗涤。

  1876年,康斯坦丁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盛产木材,天天和木头打交道,因而当地的人们,传统的木雕艺术水平很高,所以康斯坦丁自幼,就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

  故康斯坦丁对比如木、石和铜本身材料的质地,有更细致的感受,在他今后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康斯坦丁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而他的整个童年,都在与父亲做着抗争,天性不羁的康斯坦丁,父亲修道院管理员的身份,让他从小就讨厌教条和约束。

  故而11岁时,离开了父母,年幼的康斯坦丁,独自一人去到,国内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学习。

  离家出走,面子倒是威风了,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没钱怎么办?没有父母的支援,还在上学的康斯坦丁,便得开始挣钱养活自己。

  20岁不到的康斯坦丁,用自己一双巧手制造家具,和算命讨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年轻的男孩,有幸去到布加勒斯特的,国家美术学院学习,翻模以及人体雕塑。

  这是康斯坦丁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雕塑。慢慢地,康斯坦丁,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攒了些钱,足以能使他去周游列国。

  这位来自罗马尼亚,农村的艺术家,一路用徒步的方式,从布加勒斯特、维也纳、慕尼黑再到苏黎世,一路旅行到了巴黎。

  这段旅行还造就了一段,围绕康斯坦丁的传奇故事:一位穿着罗马尼亚,传统农民服饰的艺术家, 亲手雕刻了自己的所有家具。

  来到法国后,康斯坦丁,才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尽情感受着,这座艺术之都,浓厚的文化氛围,随后并进入巴黎的,国立美术学院学习。

  也正是来到巴黎之后,康斯坦丁逐渐显露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拒绝进入任何流派,一头扎进只研究形的,单纯性、纯粹性的世界,从而也使他保持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康斯坦丁的工作室在巴黎的国立美术学院,康斯坦丁作为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助手进行学习。所谓名师出高徒,作为罗丹的弟子,好好学习一番,未来定也能有所成就。

奥古斯特·罗丹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花神》奥古斯特·罗丹《花神》

  或许天才心底总是,抵触“打工者思维”的吧,协助罗丹工作还不到一年,他就离开了,因为他认为:“在大树底下生长不出任何植物来” 。

  离开罗丹的那段时间,是他个人最艰辛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马尔吉特·波嘉尼。

  作为康斯坦丁的老乡,波嘉尼是一位,罗马尼亚女画家,在1910年与之相识,从而也成就了康斯坦丁日后,著名的《波嘉尼小姐》雕塑。

  在《波嘉尼小姐》作品中,康斯坦丁运作夸张和概括的形式,表现了波嘉尼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气质。这件铜雕的椭圆形脸庞、大眼睛和用手托腮的动作,与波嘉尼自画像十分相似。布朗库西用优美而和谐的线条突出了女画家的主要特征,使雕像具有一种迷人的力量。

  当他的《吻》作品问世后,康斯坦丁在国际美术界的,一场彻底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

《吻》,1907-1908年《吻》,1907-1908年

  “我希望做成的雕像不仅使人们怀念一对恋人,而是怀念所有的恋人,表现地球上相互爱恋的男人和女人在离世前最真挚的感情。我的作品是要把这种内在的感情显现出来。”

《吻》《吻》

  康斯坦丁备受铭记的作品,还是1938年在罗马尼亚提尔古日揭幕的一战纪念杯《无尽之柱》,成为了现代雕塑的巅峰。

  《无尽之柱》,1937-1938年康斯坦丁一生的,创作题材并不多,经常对着同一主题,进行数十年的重复钻研。他关注自然的理想化形象,同时又能把真实中的,鸟、鱼、蛋和人体结构的,本性表达出来。

  “在经雕塑家之手被改变之时,材料本身必须要延续它的自然生命。”在材料上,他偏好采用,大理石、木材、铜铸,表现材质的生命与单纯形态,透过磨光的精致处理技巧,展现石头或青铜的优美造形曲线。

  风格像水一样的清澈,无限纯净,故康斯坦丁还被尊称为,彻底抽象与单纯化的,前卫雕刻代表人物。

  “简洁不是艺术的终点,但是我们通常会在接近,事物本质的时候获得简洁。”

  “东西外表的形象并不真实,真实的是东西内在的本质。”

  1957年3月16日,一代雕塑大师,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在巴黎逝世,享年81岁。

来源: 艺术商业评论(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宏旭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