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儿—央美雕塑系材料表现与实践作业汇报展

2017年03月09日 20:0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3月6日,“瓷儿——材料表现与实践作业汇报展”在央美雕塑系四层通道画廊开幕。“材料表现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陶瓷材料媒介为切入点展开的创作与观念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现,同时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的创造力。

  此课程是雕塑系四工作室的传统课程之一,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同学们在这个课程中是有压力的,一方面来自“向传统学习,更要能从传统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是四工作室多年来的教学积累,同学们如何能做出更有探索性或者更有意思的作品呢?到达景德镇,慢慢开始熟悉丰富的传统工艺之后,这些压力在吕老师的指引下慢慢转化成动力,大家在景德镇的创作积极性都非常高。在五周的时间内,既有与老师、同学之间深入探讨创作理念的时间,又有充分而集中的创作时间,以及当地成熟的烧成技术和工艺的支持,这些都给予了同学们的创作实践以非常好的条件。

  吕品昌老师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雕塑系一直很注重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活跃的思维,一是扎实的手工技艺”。吕老师喜欢和同学们交流、沟通,老师说教学就是要“找到每个人的特点,找到他的与众不同,然后帮助他发挥这个优势”。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每个同学都非常充分的利用了在景德镇的这段时间,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传统的陶瓷材料在同学们的手中转化成各具特点的作品,展出的是陶瓷作业,但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局限于陶瓷的,正像老师一直强调的,“希望通过针对一个特定材料的深究,让学生学会认识、利用材料的研究思路、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展览作品

《痕迹》《静物》王云鹏《痕迹》《静物》王云鹏
《痕迹》《静物》王云鹏《痕迹》《静物》王云鹏
《痕迹》《静物》王云鹏《痕迹》《静物》王云鹏

  作品名称:《痕迹》《静物》

  作者:王云鹏

  作品尺寸:150×120×120(cm)、30×50(cm) 

  作品阐释:缝纫机者,甚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间,今犹多家存之。此机之妙一曰以术制服,二曰以情治心,故录此迹,以兹怀之。

《传说》王雪菁《传说》王雪菁
《传说》王雪菁《传说》王雪菁

  作品名称:《传说》

  作者:王雪菁               

  材料:陶瓷、宣纸、墨

  作品尺寸: 220× 180× 140(cm)

  作品阐释:取材于《山海经》及中国先秦神话传说,由《阿巴达尼试妻》、《女娲造人》、《盘瓢新婚》、《捕鲛》、《葫芦兄妹》、《欧丝之野》、《以鸟纪官》、《混沌开七窍》、《海外四经》九部分组成。

  中国上古神话并没有完整的体系,较为破碎,许多章节自相矛盾,加之语义不同,较为晦涩难懂,国人了解者甚少。但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字,承载的文化实多。我试图越过语言的欺骗性,还原原著本身的精神内在力量,专门选取了关于创世和与西方神话同样元素不同内涵的章节与故事。从表达手法上来讲,选择了颜色自然随机、流淌性较强的釉色与手捏随意的造型相结合,每一个人、物皆无相无常态。完成从自然有感而发、用语言表达传承,再由文字返回感受创造新的自然秩序这一过程。

  希望观者能体验到我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博大与智慧,感受到过去人们看待世界的状态,更重要的,回归我们的精神源泉。我们在中华文明的大树枝杈上,与西方文明的枝枝杈杈相互交融,然而我们需要知道,根在哪里,她是什么样子的,此为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食色》王宝良《食色》王宝良
《食色》王宝良《食色》王宝良

  作品名称:《食色》

  作者:王宝良

  作品尺寸:70×480×100(cm)

  作品阐释:时移世换,沧海桑田,而吃与性作为人生最根本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变过。作品借鉴了中国古代魂瓶的堆塑的形式,以食器作为载体,意欲表现性爱中所包涵的复杂人性,即人是美好与丑恶,贪婪与欲望,纯洁与污浊的混合体。

《一》王宝良《一》王宝良

  作品名称:《一》

  作者:王宝良

  作品尺寸:60×60(cm)

  作品阐释:作品形成于一次偶然的意外事件,炸窑。爆炸的力量摧毁了周围很多东西,其产生的视觉效果也颇有意思,使我联想到宇宙爆炸及其之后产生的万物;“一”取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陈扬《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陈扬
《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陈扬《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陈扬
《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陈扬《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陈扬

  作品名称:《青花瓷千年染烟雨,而墙我痴痴在想吃的!》

  作者:陈扬

  尺寸:540×60×130(cm)

  作品阐释:如题

《她》滕慧斌《她》滕慧斌
《她》滕慧斌《她》滕慧斌

  作品名称:《她》

  作者:滕慧斌

  作品尺寸:180×90×200(cm)

  作品阐释:在参观中国古民居时触发了一些感想:在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地位极低,古民居的设计、家具摆放等等都明确体现了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而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女性的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现在回看与女性有关的历史就有一种悲伤凄凉的惋惜。陶瓷这种材料的特点和女性很像,都精致、温润、细腻、易碎,但又锋利。我用陶瓷这种材料结合现成品老柜子做了这件作品,来抒发我的这一感触。

《碰瓷》滕慧斌《碰瓷》滕慧斌

  作品名称:《碰瓷》

  作者:滕慧斌

  作品尺寸:120×50×300(cm)

  作品阐释:这个作品是我对陶瓷这种材料特性的探索。瓷温润柔美,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它虽然基本没有柔韧性,但有极强的钢性。薄薄的瓷片纵向垒高,高耸危险让人不敢接近,但也带着陶瓷的纯洁温柔,平稳而不可思议地矗立在那里。

《百诗衣》甘浩宇《百诗衣》甘浩宇
《百诗衣》甘浩宇《百诗衣》甘浩宇
《百诗衣》甘浩宇《百诗衣》甘浩宇

  作品名称:《百诗衣》

  作者:甘浩宇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释:“百诗衣”是111的中文的发音的谐音“百十一”。这个发音既是数字111,也是有另外的含义:一件写有很多诗的衣服。整个作品是由163块异形的瓷片组合而成。通过“金缕玉衣”的制作方式连结瓷片。瓷片有两面,绘画在向外的一面,文字写在向内的一面。

  绘画一面:从身体微观——我观察身体的细节,联想到传统山水元素。我使用青花瓷的绘画技巧方式描述身体的细节,用具体的事物描述另一个具体的事物。

  文字一面:每一块瓷片背后的文字,是他们数字编号的谐音词,这些数字是有功能性的,即用来便于组合形体的数字编号。

  这些数字的谐音词——词语——产生的诗意是可以引发有多重想象的。观众对这些词语的不同阅读顺序会产生不同故事情景。语言不能完全清晰指向一个明确的意义,但能使不同经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

  数字编号既是结构出形体的“坐标”——瓷片依据数字编号而排列的顺序决定了形的状态:即当下这是一条“腿”,下一秒可能是任何形体。是对雕塑固有形态的消解,是我对“成住坏空”的理解。这些“坐标”同时也是体现诗意的词语。

《泥如是,釉如是》李依黛《泥如是,釉如是》李依黛
《泥如是,釉如是》李依黛《泥如是,釉如是》李依黛
《泥如是,釉如是》李依黛《泥如是,釉如是》李依黛

  作品名称:《泥如是,釉如是》

  作者:李依黛

  作品尺寸:83×83×50(cm)

  作品阐释:大多数中国人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会有烧香拜佛的习惯,但是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许多人过分的依赖它,给这个事情赋予了太多东西,在做这个雕塑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不断的用泥浆浇在人体上的这个动作让它原本的形象消解,意义消解,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陈述无限的可能性。

《氧化球》Alicia Torres Simón《氧化球》Alicia Torres Simón

  作品名称:《氧化球》

  作者:Alicia Torres Simón

  作品尺寸:10 x 10 x 5(cm),40×30×40(cm)

  作品阐释:在这作品中我试图模拟氧化的颜色。我过去经常使用氧化金纸,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试图找到这种与氧化色相似的釉色。开始的时候我试着用小块试颜色,后来我用气球做了大的碎片。之所以用现在所呈现的的这种形式,因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来显示颜色并且与玻璃有效地结合。在选择颜色时,我也是在寻找有氧化效果的颜色和金色。玻璃是融合颜色的媒介,同时使作品更加清澈闪亮。

  据悉,展览将展至3月10日。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雕塑系)

责任编辑:王妍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