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肉身成道”非常“雕塑”的雕塑

2017年03月10日 11: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7年3月9日,隋建国最新个展:“隋建国:肉身成道”在佩斯北京举办,此次展览是隋建国对过去十年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在其自2006年《时间的形状》以来的艺术探索中,艺术家与雕塑自身的内在关系逐渐显露,并成为其创作思考的主线。

展览现场雕塑家隋建国与作品合影展览现场雕塑家隋建国与作品合影

  2008年,隋建国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盲人肖像》系列的创作,这一些列与罗丹有关,1995年罗丹作品首次来到中国美术馆展示,届时隋建国作为中国方面的专家参与了此次展览在中国落地,也正是这次展览促使了《盲人肖像》的出现,隋建国说:“做泥塑,罗丹是到顶峰了。他最后也到达了一个境界,有点像中国水墨的大写意,像黄宾虹用宿墨画山水来表现他那种独特的感觉。罗丹晚年眼睛不好,在邓肯的回忆录里,罗丹常常动不动就想用手摸她,他想通过抚摸找到人体运动产生的起伏。最后他放开了,他把捏泥本身变成了一种目的,他的目标不再是人体,而是泥塑本身。而说到泥塑本身,我2008年找到了一个最纯粹的方法:你看,做泥塑,捏这一下这不就成了吗?这算是跟罗丹的一种对话。”与罗丹不同的是,罗丹创作还是免不了捏出一个“人”,隋建国闭起眼睛随意捏,所谓《盲人肖像》,捏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

展览现场雕塑家隋建国与好友合影展览现场雕塑家隋建国与好友合影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隋建国在其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开始思考视觉之外的问题:“因为绘画、雕塑总体来讲都叫视觉艺术,但我觉得对于雕塑,触觉应该更重要一些,如果过于依赖视觉就会把雕塑引到表面的皮毛细节上去。”最终他找到了三个方向:一个是物体或者空间本身; 再一个是发现了时间;第三是身体直接接触物质媒介做雕塑,尽量抛开视觉的控制。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看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展览现场观众在观看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看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展览现场观众在观看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

  2009年9月,隋建国根据今日美术馆一号展厅的独特空间,量身定制了名为《运动的张力》的大型装置作品。在展厅的地面上滚动着两个直径分别为230厘米和360厘米的钢球,借助重力滚动的钢球,撞击着钢管的拐角发出巨大的响声,这种响声充满了1号展厅,这两种因素,将美术馆空间转化为一个将观众夹在当中的双重空间,双重空间中的声响与球体运动,直接干涉了展厅中观众的身体存在状态和感官调动方式。

  2006年以来的实践,使隋建国确信肉体直觉会导致最具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体验。这一体会基础上,隋建国开始尝试进一步摆脱原有的雕塑概念,看看在雕塑制作媒介与空间和造型的关系中,肉体又会充当什么重要的角色。

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此次作为文献展示出来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此次作为文献展示出来

  毫无疑问,身体运动与媒介相互作用,自古以来就是作为人工造物的雕塑作品产生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已有的雕塑的历史上,造型结果掩盖了身体的作用,运动着的雕塑家身体——肉体存在,被作为结果的作品本身所掩盖。其实雕塑家最熟悉的,也是最传统的雕塑材料——雕塑泥,就可以最敏感、同时又最忠实的将雕塑家身体与媒介互动记录下来,表述出来,同时完成造型行为,产生物化的雕塑作品。

  2008年,隋建国开始试着相信身体,相信本能,不去控制身体,用他的双手与手中的泥互动。柔软的泥巴表面留下身体细节印痕,在成为身体运动的镜子同时,完成自身的造型。

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此次作为文献展示出来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此次作为文献展示出来

  多年来,隋建国一直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反复摸索与试验,产生了《盲人肖像》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为雕塑品的要素,包括了媒介、空间、体积和造型诸因素,而艺术家身体运动过程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作品的完成正是媒介与身体互动的过程中任何瞬间的凝结。

  比如在此次展出的《手迹》系列中,雕塑家的工作被最终简化为手部的一捏一握,并通过这个最为基本的身体行为暗示了创作者与材料对象的实质关系。被手掌挤压过的粘土以其自身特性中的顺从与柔韧成为了艺术家身体最忠实的记录者。在粘土表面凹凸起伏的印痕中,雕塑家的手成为了无法否认的绝对存在。而艺术家在对自身身份进行确认的同时也赋予了粘土以全新的命名——通过与艺术家身体的互动,这一在雕塑的历史中长期充当形象载体却被视而不见的柔软材质第一次成为了自身的肖像,并借助21世纪的工业技术程序获得了公共化的纪念碑性。在同步展出的录像作品《肉身成道》中,身体作为起因的不可或缺性被更为明确地揭示出来,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均被高速摄影机记录,使得雕塑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一场行为演出。

  在此次展出的最新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高精密度的3D扫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精确捕捉并还原了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将前一阶段作品中仍旧相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造型手法边缘的艺术观念,彻底推进到对于雕塑身体性本质的客观揭示。而这种对于科学及工业技术的开放态度正是隋建国作品中现代性的气质根源。

  现场呈现作品,雕塑家隋建国运用最新技术,将自己创作时,手与泥之间所有的互动细节都保留下来。

  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展览?

  隋建国: 此次展览,我想要以个展的方式,对《盲人肖像》系列创作的线索做一次梳理和总结,1995年中国美术馆的罗丹大展,我在美术馆里仔细看了好几天,真正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罗丹晚年的一些人体小雕塑,据说是一些舞蹈人形,跟早期《青铜时代》那种完美精到的做法完全不一样,用中国人的说法是很写意;我发现罗丹在晚年突然开始重视笔墨了。罗丹是一个写实技巧非常完美的艺术家,但是到了晚年开始这样做雕塑。当时我觉得这个东西才是泥塑的精髓。

  2008年,这个记忆一下被我提取出来了。但是像罗丹那样再写意、再随意,还是免不了捏出一个“人”。而我想做的只是捏泥本身——闭着眼只是随意捏,捏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对于泥塑来说可能就是最纯粹的。

  今年刚好是罗丹逝世100周年,3月20号在巴黎大皇宫将会有一个纪念罗丹逝世100周年的展览,梳理从罗丹开始到21世纪,与罗丹人体、泥塑有关的工作,我因为创作《盲人肖像系列》,有一件作品入选。罗丹美术馆方面在开幕第二天会组织参展艺术家和媒体去到罗丹在巴黎郊区墨冬的工作室(现为罗丹纪念馆),参观地下室里罗丹当年创作的各类人体雕塑,人们将有机会目睹现代雕塑史里面被反复描述的杰作。

  现场呈现作品,雕塑家隋建国运用最新技术,将自己创作时,手与泥之间所有的互动细节都保留下来。

  在此次展览中您用到了3D技术,能否谈谈这个技术?

  隋建国:《盲人肖像》系列,除了造型之外,作品表面的痕迹也很重要,它是我的手作为身体与泥互动留下的痕迹,这个痕迹是罗丹时代没有的,只有借助今天号称4.0工业时代的技术才能实现。我这几年在山西找到了一个铸造厂,他们拥有最新的3D高精度扫描和打印技术,能够把我在创作《盲人肖像》时,手与泥之间所有的互动细节都保留下来。这可以看做是对我自己2008年以来所创作《盲人肖像》系列的一大步推进。

粘土(局部)忠实地记录下了艺术家之手的一切痕迹。粘土(局部)忠实地记录下了艺术家之手的一切痕迹。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大部分为青铜?

  隋建国:此次展览规模并不是很大,主要展出一年多来打印后铸铜的作品。展厅外有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作为文献陪同展出,九年的劳动,大部分是随做随扔。2016年工作室搬家又扔了许多。留下来的大概有千把件,从最早的盲人肖像稿,越做越小,最近的小到尺寸只有几公分。

  您会每天都捏吗?

  隋建国:不是每天捏,但会经常捏,每次捏都不同,而且每个都不同,永远不会重样。平时就摆在工作室里的台子上,没事就经常去看,琢磨它们有什么可能性。

  您现在创作还会戴眼罩吗?

  隋建国:现在捏泥的时候,戴不戴眼罩都无所谓,只要在捏的时候不看就可以了。不看就不用区分好坏。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捏,捏出来的就是好的。

  捏的动作与泥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隋建国:其实就是看看在雕塑制作媒介与空间和造型的关系中,肉体又会充当什么重要的角色。在已有的雕塑的历史上,造型结果掩盖了身体的作用,肉体存在被作为结果的作品本身所掩盖,泥可以最敏感、既时而又忠实的将雕塑家身体与媒介互动记录下来,表述出来,同时完成造型行为,产生物化的雕塑作品。

  作品的形态和您2015年的个展《引力场》感觉很不一样,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隋建国:《引力场》想要探讨的是在人的工作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力也在工作,这个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通常它会被大家忽略掉,没有当做一种力量来认识,就比如像塔克讲到的,把一块石头立起来是人类最早的一个努力,从原始人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我们现在建摩天大厦也是这样,800米甚至1000米都是在挑战地球引力。这种力在艺术中没有被提出来,我就想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看。

  当时展览现场作品特别的震撼。这次展示的方式是怎样考虑的?

  隋建国:此次展示的空间比较小,大的空间对于艺术家压力太大,对于雕塑家来说控制不了空间就是失败,这是今天对雕塑家最基本的要求。不像古典时代或者是现代主义时期,看作品本身就可以,从极简主义之后,只观看作品是不够的,因为极简主义已经把整个展场、作品和观众连成一个整体,像一个剧场,所有的元素都同等重要。

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此次作为文献展示出来雕塑家隋建国从2008年到现在捏的泥稿,此次作为文献展示出来

  “剧场”的概念?

  隋建国:其实简单的来说,作品就是艺术家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进入到这个空间之后,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极简主义把总的展览空间作为一个命题放在雕塑里面之后,就没有人再能回避它。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