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七旬老太玩雕塑 深山里办博物馆

2017年04月18日 16:1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黔江区太极乡鹿子村1组,有一座坐落在深山中的农家小院。小院不大,却因主人邬良英“梵高奶奶”的称号以及她颇具个人风格的雕塑作品曾经“火”了一把。几年过去,“梵高奶奶”已经被外界遗忘,她的艺术创作却依然没有停歇。

  “梵高奶奶”的家,在公路下的半山腰。院坝前,是一片花海,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海间飞舞。屋子,是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木质小院,当地人叫“亮一柱”。粗看,与一般的农家小院没有什么差别。细看,小院的院坝摆满了活灵活现的雕塑,小猪、小狗、小猫等肥实可爱,老牛、山羊、公鸡等憨态可掬。“亮一柱”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有水彩画,有刺绣,有纸牌折成的孔雀、花篮……

  这一切,全都就地取材,目光所到之处,嗅出的是乡土质朴的味道。看到有客人到访,小院的主人热情地招呼。她就是“梵高奶奶”邬良英,今年69岁,也是这间乡土博物馆的主人。

  在邬良英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乡土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在小院的院坝上,一只石制的大公鸡展翅欲飞,十分逼真。邬良英介绍,这是她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制作这只大公鸡的原石是她从距离家里1公里多的地方背回来的。石头质地坚硬,如果用锤子等工具进行处理,石头就会破碎。于是,她花了近300元买了台电动切割机。为了将自己的作品尽快完成,她四天夜里未眠,一块坚硬的石头终于在她手中成为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公鸡。

  “他们都说做得像!”邬良英说,自己的作品得到肯定,让她备受鼓舞。但以后的作品怎么办要找到跟作品形似的石头太难。石头硬度大,加工起来也不容易。经过几个日夜的冥思苦想,邬良英想到了建筑用的水泥。据邬良英介绍,水泥里面加上石膏粉后,在凝固过程中的硬度达到理想状态时,就用刀具等对细节进行处理,比之前的方法好很多。水泥、石膏粉、细铁丝……就是这些简易的材料,在邬良英的巧手下,一件件作品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邬良英,土家农妇,仅读过小学。花甲之年萌生艺术理想,自学绘画和雕塑,借助300元的切割机与27元一袋的水泥,创作出一系列雕塑作品。“前几年经济困难,她搞泥雕用的水泥、石灰、油漆成了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最困难的时候,我赶集卖几十斤粮食也要给她买包水泥回来。”回忆起当时的困难,老伴儿杨科芹记忆犹新。邬良英也慨叹,那几年自己对搞泥雕几近痴迷,把亲友给的看病钱也拿来买搞泥雕的材料,把它看得比命还重。

  2010年2月14日,邬良英在主城北碚静观举办个展,展出近百幅画作、70多个雕塑,令专业的艺术家震惊,并高呼这才是“后现代”。

  2010年6月2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与社会》栏目对邬良英的创作进行了专题报道。邬良英被誉为“梵高奶奶”、“最草根的雕塑家”。2010年10月, 凤凰卫视(微博)《鲁豫有约》栏目特别邀请邬良英、杨科芹到北京录制节目。图为鲁豫有约视频截图。

  不过,在一波媒体的“狂欢”之后,邬良英的生活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她继续潜心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力求做得更逼真,更具乡土味儿。图为邬良英正在修剪纸牌,它们将作为创作的材料。

  图为邬良英用纸牌做成的孔雀。

  邬良英带着我们去看她最新创作的两只独特的“公鸡”。“鸡毛是我跟丈夫一根根粘上去的,有一只鸡脚是真的,另外一只被狗叼走了,我又做了一个水泥的,刷上黄油漆。”邬良英用手指着这两件作品说,为了将这两只鸡粘上真鸡的鸡毛,她在杀鸡拔毛后将毛进行了分类,处理好后再一根根粘上去。“粘一只鸡的毛要熬上两个通宵。”邬良英说,别人看了作品,直说逼真。

  几年前,邬良英曾向媒体表示,希望自己可以把院落整理出来,种上些花草,建成博物馆,免费供游客参观。如今的邬良英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而且,还在继续追着她的艺术梦。

  来源:重庆时间号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