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系毕业作品(上)

2017年06月05日 19:2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毕业创作展示周于5月26日晚在象山中心校区启动。在此之前一周,公共空间艺术系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毕业班创作的作品走出校园,以不同的形式在城市公共空间向公众展示美院学子的创意活力。

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本次毕业创作的主题为“频闪”艺术展演计划,于5月22日至5月25日每晚20:15分在杭州武林广场进行每天一组的艺术作品展演,每组作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语言以移动游走的形式在广场上进行即时展演,针对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及公众对话形式的拓展进行话题式创作实践。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一工作品)

本科生作品

高 辉《 拾 梦 》
材料:树脂/尺寸:80cm*22cm*65cm高 辉《 拾 梦 》 材料:树脂/尺寸:80cm*22cm*65cm

创作阐述:

梦遗落在了远方

想用现实将它拾起

矫健的身躯抵挡不了彷徨   

却能抑制哀伤  

停住的步伐决定不了沧桑   

却能掩盖悲凉  

沉睡   沉睡  惊扰了波澜   

唤醒了遗忘  抟一撮泥土   洒向梦的远方

荆 可 雅《 原 野 - 回 娘 家 》
材料:樟木/尺寸:110cm*43cm*140cm荆 可 雅《 原 野 - 回 娘 家 》 材料:樟木/尺寸:110cm*43cm*140cm
荆 可 雅《 原 野 - 虎 》
材料:樟木/尺寸:180cm*50cm*100cm荆 可 雅《 原 野 - 虎 》 材料:樟木/尺寸:180cm*50cm*100cm
荆 可 雅《 原 野 - 豹 》 材料:樟木/尺寸:110cm*43cm*140cm荆 可 雅《 原 野 - 豹 》 材料:樟木/尺寸:110cm*43cm*140cm

创作阐述:木从原野的土壤里迎着太阳长出来,被做成棺椁时它消失于地下、燃烧出火焰时消失在空气中、掏空成独木舟时承载命运驶向彼岸、制作成生活用品时它又目击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不论它的生长与消灭都富含了生命的意义。木材之于雕塑不仅是材料的供给,更多的是与生命的对话,肉躯与灵魂的承载,因此原野上的生灵在此寄栖。

《渡》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80cm*28cm*115cm《渡》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80cm*28cm*115cm
《渡?》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30cm*40cm*60cm《渡?》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30cm*40cm*60cm
《渡?》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30cm*40cm*60cm《渡?》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30cm*40cm*60cm
《窥》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50cm*25cm*75cm《窥》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50cm*25cm*75cm
《窥》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50cm*25cm*75cm《窥》 梁国兴 材料:石膏 尺寸:50cm*25cm*75cm

《窥》

创作阐述:它是人的一种行为之一,也会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渡》《渡?》

创作阐述:利用石膏直接成型,感受石膏材料的特性去探索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造型,去把握对象与材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呈现现阶段我的所观,所听,所想与所感。

 

任鹏顺 《生在红旗下》 材料:石膏 尺寸160x38x50任鹏顺 《生在红旗下》 材料:石膏 尺寸160x38x50

创作阐述:探讨这代人,在极速变迁的外在环境中的生长状态,以及被迫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及未知。

宋 山 杉《 那 一 无 所 失 的 你 》
材料:玻璃钢/尺寸:60cm*60cm*50cm宋 山 杉《 那 一 无 所 失 的 你 》 材料:玻璃钢/尺寸:60cm*60cm*50cm
宋 山 杉《 你 到 处 找 到 你 没 有 的 东 西 》 材料:玻璃钢/尺寸:60cm*60cm*50cm宋 山 杉《 你 到 处 找 到 你 没 有 的 东 西 》 材料:玻璃钢/尺寸:60cm*60cm*50cm
宋 山 杉《 要 来 临 的 日 子 》
材料:玻璃钢/尺寸:60cm*60cm*50cm宋 山 杉《 要 来 临 的 日 子 》 材料:玻璃钢/尺寸:60cm*60cm*50cm

作品阐述:性构筑反逻辑的空间场域,重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绘画,试图在雕塑的空间的空间中创造情绪。

研究生作品

 

倪 留 庆《 神 兽 · 凤 凰 》
材料:玻璃钢 铁/尺寸:60*90*260倪 留 庆《 神 兽 · 凤 凰 》 材料:玻璃钢 铁/尺寸:60*90*260
倪 留 庆《 神 鸟 · 麒 麟 》
材料:玻璃钢 铁/尺寸:100*200*130倪 留 庆《 神 鸟 · 麒 麟 》 材料:玻璃钢 铁/尺寸:100*200*130

作品阐述:麒麟凤凰作为中国传统的图腾与吉祥文化的产物随着时间流变也在我们脑海中有了一个一般化的形象,这种不存在的动物形象通过大量的民俗文化诸如年画、画像砖、雕塑留存下来,是农耕社会先民的祈愿象征,其本身也凝结在固有的工艺、造型语言之中,作者希望以个人的现时的视角重新演绎这样一个抽象的对象或者说是某种样式,从而在经验对照的深处显现某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不确定,或许也是抵达真实的某种路径。

杨 昕《 一 个 人 1 》
材料:玻璃钢 /尺寸:32*29*118杨 昕《 一 个 人 1 》 材料:玻璃钢 /尺寸:32*29*118
杨 昕《 一 个 人 2 》
材料:玻璃钢 /尺寸:35*60*100杨 昕《 一 个 人 2 》 材料:玻璃钢 /尺寸:35*60*100
杨 昕《 一 个 人 2 》
材料:玻璃钢 /尺寸:35*60*100杨 昕《 一 个 人 2 》 材料:玻璃钢 /尺寸:35*60*100

作品阐释:我感兴趣的是雕塑本体语言,以及如何恰当的用其表达人的情绪。当下生活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让个体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我尝试通过静态的动作和整体的控制的泥塑造型语言,表现内敛的自省的心理瞬间。

赵涛《 病 靥 》
材料:玻璃钢/尺寸:120*100*160赵涛《 病 靥 》 材料:玻璃钢/尺寸:120*100*160

作品阐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们在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为之所付出的惨痛代价。癌症村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种群体疾病现象,它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反映出的众多问题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急求GDP的后果之一。病靥像幽魂一样缠绕窒息着这些村庄,有诗“细勘中国癌症村,蚊虫绝迹鸟惊心。天天墓地增新痛,日日哭声断云根。仰头不见蓝天色,俯首河水臭气熏。廿载工业发达处,鱼死人亡泪断魂。”,他(她)们像一个个活祭,成为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牺牲品。

作品《活祭—癌症村(病靥)》借鉴了圣母哀悼基督的样式,表现的是一位农民抱着自己受尽病痛折磨的妻子,他的脸上是茫然无助与深深绝望的表情,甚至有些木讷,妻子被病靥无情摧残,骨瘦如柴的身体使人惊骇。

赵 涛《 啸 狮 》 材料:玻璃钢/尺寸:125*85*90赵 涛《 啸 狮 》 材料:玻璃钢/尺寸:125*85*90

作品阐述:作品为一只回首的啸狮,威风凛凛,借鉴汉代木马及古代陶马造型,形体经过整合处理,框架感强。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二工作品)

本科生作品

 

章献《如何解读一个轮子》材料:现成的自行车轮,前叉,机械结构 尺寸:五件一组,尺寸可调章献《如何解读一个轮子》材料:现成的自行车轮,前叉,机械结构 尺寸:五件一组,尺寸可调
章献《如何解读一个轮子》材料:现成的自行车轮,前叉,机械结构 尺寸:五件一组,尺寸可调章献《如何解读一个轮子》材料:现成的自行车轮,前叉,机械结构 尺寸:五件一组,尺寸可调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 金亚楠

作品阐述: 车轮和前叉都是现成品,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在拆解和清洗的过程中,我通过车轮和前叉的使用痕迹试图探寻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故事。虽然有些意识流的味道,但我觉得每个车轮就好比形形色色的人,拆解清洗的过程就像在和他们对话一样。这组作品有5件,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象征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人生状态。

蔡冠杰 《喂,你,对,就是你》材料:树脂 综合材料 尺寸:180cm x 30cm x 30cm 蔡冠杰 《喂,你,对,就是你》材料:树脂 综合材料 尺寸:180cm x 30cm x 30cm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 金亚楠

作品阐述:作品灵感来源自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我将画面中上帝和亚当即将接触的画面实体化,用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观者通过与“上帝之手”的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观者即亚当。通过人和“神”的互动来映射人与宗教之间的微妙联系,人对于信仰的态度,以及人对宇宙,对自我的认知。作品给予观众的不是一个结论,只是引出几个元素,宗教,信仰,人,甚至人工智能,观者可以只是单纯体会这种互动的趣味,也可以间接地去思考这几种元素的关系,构建自己从中得到的信息。

李新坡 《撒泡尿照照》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120 ×60李新坡 《撒泡尿照照》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120 ×60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 金亚楠

作品阐述:开个小玩笑

杨旭芳 《在对面做梦》材料:松香,金属,画,加热装置   尺寸:200× 200,80×90杨旭芳 《在对面做梦》材料:松香,金属,画,加热装置   尺寸:200× 200,80×90
杨旭芳 《在对面做梦》材料:松香,金属,画,加热装置   尺寸:200× 200,80×90杨旭芳 《在对面做梦》材料:松香,金属,画,加热装置 尺寸:200× 200,80×90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金亚楠

作品阐述:我认为我们在白日梦中度过的时间,远比我们在意识上清醒的时间多。我喜欢在意识清醒的现实上表现白日梦……通过作品的真实表现我绝大部分时候的梦境。

凌成辉《协奏》材料:金属,画框,热敏纸 尺寸:120×90凌成辉《协奏》材料:金属,画框,热敏纸 尺寸:120×90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金亚楠

作品阐述:作品《协奏》通过铜丝声音振动发热,在热敏纸上留下痕迹,尝试把声音转换成一种图像,观者可以通过六个麦克风把声音一起传递到图像上,在可控的空间里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赵焯 《刺》材料:木材,金属,电动机  尺寸:360 ×100× 40 赵焯 《刺》材料:木材,金属,电动机  尺寸:360 ×100× 40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金亚楠

作品阐述:尖刺是一种生长在立面上的动物,以空气中漂浮的微尘为食。它们会舒展、摆动触手来增加和空气接触的面积以滤食更多的浮尘。尖刺不喜欢同类以外的生物,包括人类,它们会拒绝任何一个试图靠近的人。  阐述2:不那么直白地讲述一次疗伤经历:植入身体的金属零件在一段时间里代替了支撑身体的骨骼,肉体与伤害肉体的金属强行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稳定而矛盾的关系;在缝隙中戳出摆动的尖刺代表直接的疼痛,也表示神经受损后类似针刺的奇怪触觉;即使表面的伤已经愈合,瘢痕也已经淡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依旧会敏感地回避这个部位的任何触碰。

  

研究生作品

 

杨卓 《石与树与水》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400x350x35(cm)杨卓 《石与树与水》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400x350x35(cm)

作品阐述:这是一个安静的角落。

杨卓 《水林》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200x120x90(cm)杨卓 《水林》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200x120x90(cm)

作品阐述:水何以为林?

杨卓 《无题》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94x68(cm)杨卓 《无题》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94x68(cm)

作品阐述:我们的创造行为相对于这个原本就存在着的世界来说是否有意义,我们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杨卓 《无题》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94x68(cm)杨卓 《无题》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94x68(cm)

作品阐述:这些由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是否足够帮助我们改造世界,还是说我们应该通过它们去认识世界?

杨卓 《无题》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108x54(cm)杨卓 《无题》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108x54(cm)

作品阐述:我们对待物品的方式,是利用还是选择?

杨卓 《正负率》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93x68(cm)杨卓 《正负率》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93x68(cm)

作品阐述:我们是在创造新的东西还是仅仅在具化一些类似于虚无并且一直存在着的东西?

旷笔峰 《1000个彩色蜡块》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 尺寸: 60*60*60旷笔峰 《1000个彩色蜡块》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 尺寸: 60*60*60
旷笔峰 《1000个彩色蜡块》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 60*60*60旷笔峰 《1000个彩色蜡块》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 60*60*60
旷笔峰 《无序》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 尺寸:46*56旷笔峰 《无序》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 尺寸:46*56
旷笔峰 《无聚焦》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46*56 旷笔峰 《无聚焦》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46*56
旷笔峰 《无差别》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 46*56旷笔峰 《无差别》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 46*56
旷笔峰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 75*75*47旷笔峰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材料:石蜡、染料、综合材料尺寸: 75*75*47

指导老师:王强  班陵生  余晨星

作品阐述:人不仅是有意识的个体,还包含着信念、欲望、记忆、情感生活以及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等一系列特征。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限制里,限制使我之所以为我。这个限制在我看来就是意识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通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思考来探究个体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性。

我的作品就是我意识的外延,我对你们说的话就是对我自己说的,而你们看到的就是全部内容。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三工作品)

本科生作品

 

姜志飞《骑士精神》姜志飞《骑士精神》
姜志飞 作品名称:骑士精神
作者:姜志飞 作品名称:骑士精神
作者:姜志飞 作品名称:骑士精神
作者:姜志飞 作品名称:骑士精神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共七件,雕塑:100× 20× 26,绘画:40 ×40,35 ×47,44× 47,42 ×45,37 ×38 玻璃钢,纸 2016.4-2017.5  我是一名现代都市中的机车骑士!崇敬米开朗基罗,丢勒,大卫的艺术,通过学习他们的技法表达出我对古典艺术和骑士精神的向往!

孟胡蝶《心灵的呼唤》孟胡蝶《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共六件 45×40×65 左右尺寸不等 陶 2016.7-2017.5  作品由6件陶塑所组成。形象分别来自儿时的我与小伙伴们----质朴的心灵,面对复杂的现实和未知的将来,不免生成出诸多难以言状的成长之痛,同时,在对梅兰竹菊的感物喻志中,我们希冀着未来。

戚源源 《熊》戚源源 《熊》
熊
熊
熊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共四件,100× 75× 75× 2,100× 110× 85 ×2 陶 2017.2-2017.5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是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开始探究和摸索。本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玉佩和虎符,以熊作为题材。初衷是为了唤醒人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熊在古代雕塑中也是权力的象征。作品将玉佩和虎符其中的元素与黑陶结合,加以立体化和变形。其中也挑战了黑陶作品的尺寸,作品是整体烧制,无衔接。希望通过作品可以在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谭雄《石雕鱼群》谭雄《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石雕鱼群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30件左右,大小不等,最大108× 35× 45,最小15× 5 ×10 石 2017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我向往着自由,因我从小在湘江边长大,对鱼在水中自在的状态很向往,所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我做了一大批的鱼。鱼有千万种,所以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做了一大批的鱼,而且我做的鱼是根据我每天不同的心情,各种各样形态、表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唐韵文《最后的离别》唐韵文《最后的离别》
最后的离别
最后的离别
最后的离别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共两件,240× 60× 110× 2 木 2017.2-2017.5  炊烟香销昔事残,西风愁起小窗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旧塞远,小楼吹彻孤寡寒。多少悴容何限愁,倚凄门。

田崇波《集结号》田崇波《集结号》
集结号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共一件,250 ×50 ×50 金属,画框,热敏纸 2017.2-2017.5  我的童年记忆深深的影响了我的毕业创作,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从我的生活出发,表现实际生活,更希望表现人性中最能打动我们内心的东西。

我的毕业创作作品《集结号》从生活入手,选用与童年生活有关联的“吹唢呐”主题,童年时拜师学艺吹唢呐,结果回家被我父亲吊起来打的回忆至今历历在目。我将一片片钢铁的碎片焊接为一个吹号角的小战士,一个个小碎片喻为记忆的碎片,随着作品逐渐的完成,我记忆最深处的东西也随之呈现出来。我想借用吹唢呐的小战士去表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表现自己生活中所体会的苦与乐,歌颂军人,借助童趣表现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冲锋号精神的向往。

赵坤《石之势》赵坤《石之势》

指导教师:钱云可

作品阐述:共十件,大小不一,最大80× 40× 50,最小25× 10× 10 石 2017.2-2017.5  以石之势,为心中意。

 

 

研究生作品

 

崔光耀  《尼斯海滩的中国人》崔光耀 《尼斯海滩的中国人》

作品阐述:木头、综合材料 210′50′55cm 2017.5  研究生期间,我有幸交换到欧洲游学。行至南法的最美海岸-尼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海,还有这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各种肤色、种族、文化在这里交织,他们在这里消费、娱乐,可以说是全球化的缩影。特别是在这里人数众多的中国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中国化式的风景,而且他们表现出的状态与在国内并不相同,神情与动作似乎更加符合“真实”,面对这种有趣的现象,我有一种特殊的体会,本能地希望用木这种材质来雕刻我的感受。                      

具象雕刻不同于影像、装置、行为等门类通过形式、符号、声音来表现艺术性,它是通过构图、机理、形状、线条、空间等手段立体地表达艺术家的感受。面对木头,面对此情此景,想说的太多,唯一的方式就是去凭感觉去做,用体力去打,所以现在的作品想呈现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借此希望可以体现出一些自己的语言和想法。

《殿宇》谭涛《殿宇》

作品阐述:汉白玉 45x15x30cm 2017.5 朱晨 3 殿宇今阙系列:忆古迹与思今宇是我回观古代石窟与佛像雕塑而创作的。原先一直关注于现代城市的发展状况,对现代建筑有着许多感受,当我站立于楼宇之中有种行径与迷宫的迷失感。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大大削弱甚至阻断,有被困于牢阁之感,心身有种收压迫的感应。同时现代建筑所构建的各种空间形态又有着丰富的形式美感。由此我通过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中寻求直接表达心中之意的造型路劲,其独特的造型的造型方式,在表达上非常自由同时也吸收西方雕塑利用形的构成关系而创造的空间场域来呈现我的所想。

王旻盼王旻盼
王旻盼王旻盼
王荣《非礼系列—有一种声音,心能听得见》材质:硅青铜热着色尺寸:40x45x65
cm王荣《非礼系列—有一种声音,心能听得见》材质:硅青铜热着色尺寸:40x45x65 cm

作品阐述:硅青铜热着色 40x45x95cm 2017.5  社会是成人的社会,社会中一切事物是由成人来制定的,儿童在这个社会中无话语权。他们只能承受并一点点学会适应成人的社会。儿童周边的一切事物也都是由成人来设计制作,不管是外在的着装还是内在的人文教育,儿童身上无不处处透露着成人的一种类似于“礼”的教育。难道所有一切都归结于儿童的不够理性,思想不成熟或太幼稚?难道成人的在孩子身上施加的一切就是好或者对吗?生活中有太多事物对孩子身体或精神上产生一种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成人看来是不能构成为问题。因为成人意识不到更感受不到,而孩子又不可能像有思想深度的成人一样站出来揭露这所有的问题所在。儿童只能在成长过程中想快点长大,这样就有一种蜕变,更好的适应社会,利用社会中的一切事物。

《平湖秋月》 材质:陶瓷 尺寸:长40cm*宽28cm*高28cm《平湖秋月》 材质:陶瓷 尺寸:长40cm*宽28cm*高28cm
《苏堤春晓》《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断桥残雪》

  

《花港观鱼》《花港观鱼》
《雷锋夕照》《雷锋夕照》
柳浪闻莺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南屏晚钟》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
《三潭印月》《三潭印月》
《双峰插云》《双峰插云》
《苏堤春晓》《苏堤春晓》

《西湖十景》共十件作品,每件作品尺寸都不一样,平均尺寸为长40cm宽30cm高25cm 陶瓷材料

作品阐述:西湖十景纵贯古今,西湖十景是西湖胜景之精华,极具中国美学之特色。此种题材多见于传统的中国文学和山水画,作者试图用雕塑语言传达诗意与画意。十景在雕塑语言上各有不同,使作品与主题相合,而整体上十景亦成一体。作品在材料上使用陶瓷,是中国艺术中长盛不衰的审美传统。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

《雷峰塔 》《雷峰塔 》
《保俶塔》《保俶塔》

 

《六和塔》《六和塔》

《杭州三塔》  铸铜  尺寸:长17cm*宽17cm*高47cm(平均尺寸,三件作品尺寸接近) 2016年创作

作品阐述:(共三件作品,每件尺寸略有不同,平均尺寸为长17cm宽17cm高47cm)(铸铜材料)

 雷锋塔、六和塔、保俶塔是杭州最富盛名的三座历史人文建筑。三塔有着历史变迁的痕迹,也在观塔者的内心留下了心灵的痕迹。作者试图将这种历史与心灵呼应的痕迹表达出来。

《九月》1号作品 铸铜 长53cm*宽26cm*高11cm  2016年创作《九月》1号作品 铸铜 长53cm*宽26cm*高11cm 2016年创作
《九月》2号作品 大理石 长82cm*宽41cm*高18cm   2016年创作《九月》2号作品 大理石 长82cm*宽41cm*高18cm 2016年创作

 

作品《九月》源于海子的同名诗《九月》,全诗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作品阐述:此件作品与铸铜《九月》来源相同,亦是以海子的同名诗《九月》为意象进行的创作。作品使用白色大理石来表现冷静、明亮的诗意。同时,作品上的“树”皆可移动。由于作品的主体是起伏的坡面,因此,在每次安装作品时,除了考虑心中的理想构图,也要随顺“树”与坡面的契合。每一次组装作品也是一次新的创作,作品具有一定的与观者的互动性。

 

《光阴的故事——碎影流年》《光阴的故事——碎影流年》
《光阴的故事——我在红楼,你在西游》《光阴的故事——我在红楼,你在西游》

作品阐述:历史是立体的,观看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信息也会不同。我无法想象未来会怎样看待今天,我只能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用今天的思维去方式观看过去,但是真正要思考的不只是过去,而是今天,或者明天。当你用这样的思维去回忆过去的时候,回忆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回忆,它带给当今人们更多的是反思,是与这一代成长的人密不可分的时代烙印。

作品分别以清朝末年,清末民初,民国时期,解放以后以及80年代后这五个时期作为时间结点,其中不同时期不同的角色所反映出的状态也各有不同。但从里面可以发现光阴能改变人的素质,人的心态,人的理想,人的嗜好,人的精神等等,我之所以要以这种方式表达,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这段历史巨大的惯性当中,我们不得不正视历史,才能创造历史,成为历史。

作品阐述:母爱是一种很永恒的情感,即古老,又当下,膝下有二子,嗷嗷待哺,可爱无比,他们开启了我第二种作为母亲的生命之河。创作的选题也由此确定,这是我生命中永恒澎湃,永不枯竭的情感。硕士三年的研究方向是在古代传统中汲取精华,重点是汉代和魏晋,对这两个时期的艺术内涵和造型特点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迷恋,亦感动, 一件作品,你是否看得到他内在血液的奔流,是否充满生命力,这是最感人的点。我的爱系列作品的创作,在内在精神上和造型上,都遵循着上述的方向展开。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四工作品)

 

《源》陈伟坤 材料:香樟木 尺寸:80×70×45 /120×120×105 /135×55×100/120×70×90/120×40×40《源》陈伟坤 材料:香樟木 尺寸:80×70×45 /120×120×105 /135×55×100/120×70×90/120×40×40

 

作品阐述:从木与人的结合中,反映几种生存状态,同时人为拼接痕迹与自然的虫蛀形态的体现,表达社会与自然相互融合同时相互排斥的矛盾关系。

《新·玦》 胡刚帅 材料:石雕(蒙古黑) 尺寸:85*40*10 100*40*10 85*40*10 85*40*10《新·玦》 胡刚帅 材料:石雕(蒙古黑) 尺寸:85*40*10 100*40*10 85*40*10 85*40*10

作品阐述: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戴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琢,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既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门神》 张玉琛 材料:玻璃钢、石膏、铁粉 尺寸:140×45×45cm 140×45×45cm《门神》 张玉琛 材料:玻璃钢、石膏、铁粉 尺寸:140×45×45cm 140×45×45cm

作品阐述:作品以中国传统年画门神为创作思路结合古代拴马桩的造型样式进行雕塑创作,营造出一种富有装饰感的,新的视觉效果。

《与“奴隶”对话》 赵文超 材料:香樟木 尺寸:200*64*64 215*70*70《与“奴隶”对话》 赵文超 材料:香樟木 尺寸:200*64*64 215*70*70

作品阐述:借由东方宗教艺术题材创作当中的金刚力士形象和西方的经典雕塑中米开朗基罗奴隶雕塑的形象结合,借助以中国传统佛教雕塑表现形式中的木雕形式表现。探究东西方雕塑语言互动的同时,以这种方式来探索传统雕塑语言中的转换可能。衔接中西方雕塑,荒诞又触动神经的视觉效果完美体现力量与信念的平衡。

《山系列》 朱端端《山系列》 朱端端

作品阐述:将中国画的卷轴观看方式结合到雕塑的创作中。表现一种意境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雕塑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