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央美公共艺术研究生毕业展:刘昌龙

2017年06月20日 15:1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来临了,各式各样有关毕业季的媒体资讯也是铺天盖地,今年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将是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硕士研究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哦。敬请关注!

 

2017央美公共艺术毕业展

 作者介绍

刘昌龙

刘昌龙刘昌龙

 

1988年6月28日 出生于吉林

2007年-2011年 中央美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

2014年-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设计师

 

作品介绍

作品名称:《许愿瓶计划——写下你的声音》

作品尺寸:400cm x 240cm 

作品材质:有机木板  玻璃  PVC板

作者姓名:刘昌龙

指导老师:王    中

 

作品简介:

作品《许愿瓶计划——写下你的声音》营造了一个叙事空间,讲述了一群远离父母的听障儿童的心愿,展示了部分以“家”和“理想”为主题的命题绘画,所有的心愿与画作都是作者在六年的义工活动中所收集的,最早的画为2012年,最晚的为2017年4月。作者一直都在反思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希望能唤起观者对听障儿童的关注。

 

作品背景

许愿瓶计划:缘起

2011年8月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北京义工联在海淀残联康复中心举行的公益活动,在这里我认识了一群这样的小家伙,他们最大的有9岁,最小的也不过2岁,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聋哑病患者,有些甚至是唐氏综合症患者。大部分孩子属于有父母的“孤儿”,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的父母无法来看望他们,在这个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纪里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安静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在活动中,我发现残障儿童对色彩的分辨与运用十分敏锐,他们用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颜色把自己的梦想和家人呈现在一幅幅作品中,每一个孩子对梦想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大到想飞上月球看星星,小到只想见一下自己的父母。六年的义工活动中,陪伴孩子画画,同时收集了四百零九个不同的梦想,今天我把孩子的梦想展示出来,让更多人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许愿瓶计划:过程

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我利用闲暇的时间,一直都在陪伴孩子们画画,同时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过程。

 

孩子们《理想》和《家》的画作欣赏

《家》

《理想》

许愿瓶计划:过程

我把画转印在接近透明的绢布上,每一个方格内有5张儿童画,通过光的照射,画面之间会形成一种微妙的通透,画面相互叠加在一起,有丰富的变化。

我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2011年至2017年每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瞬间,让孩子们对许愿瓶说下他们的愿望,同时把他们的声音声音还原成可视的音波储存在每一个相对应的愿望瓶里。

同时读者通过阅读儿童的梦想可以写下一份你的感言,对孩子的梦想写下你的声音。

围绕着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我在5年的过程中拍摄了5段视频,有关于学习,生活,记录了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对康复中心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许愿瓶计划:展示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一个感人的瞬间。

在康复中心我认识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伴随先天聋哑的孩子,这个小男孩有9岁了但生活却无法自理,一身味道,其他的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耍,他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看着大家嬉戏,只是咧着嘴在笑。从老师这里我得知了这个孩子的故事,他在还未出生的时候母亲做检查已经发现他的天生疾病,父母执意要把孩子做掉,而孩子的爷爷不舍得,他不想看到自己未出生的孙子这么半路夭折,于是家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争吵,最后爷爷拿出他毕生的继续60000块钱要给孙子留着娶媳妇用,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爷爷要承担赡养残疾的孙子的责任,但孩子生下来情况糟糕的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孩子不仅仅患有唐氏综合症而且还是先天聋哑。老两口辛苦把孩子抚养到9岁,他们不希望孩子一辈子听不见说不了话,拿出了这些钱打算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人工耳蜗,把孩子送来了康复中心,等待做手术。后来孩子做了人工耳蜗,在康复中心短暂的呆了几个月回到了老家,也许他听到了这个世界的声音。

 

许愿瓶计划:意义

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人文精神变得更加珍惜,公共艺术用设计去面对社会问题,解决矛盾变得更为人性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公众作为服务的对象,针对公共的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公共艺术不仅有它体现时代精神,先进科技的一面,也有微观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地方,公共艺术是一种蕴含着大众的集体良性意识,他反映了人民的根本追求,这种良性的追求与当下的政治以及经济相互印证,公共艺术也更能凸显自身原本蕴含的力量:关爱弱势群体,推进社会的和谐。

 

责任编辑:一颗豆子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