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丨神奇的泥土语言

2017年08月05日 15: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360行之锯木坊360行之锯木坊

在昙华林,有间博物馆,只为一件作品而设,展示的作品也都是无二的存在。这是李三汉的三汉雕塑博物馆,在仁济医院对面,里面陈列着唯一的作品大型雕塑组群《中华360行上下五千年》。

卖花样、绣花坊、牧牛、订书坊、卖黄鳝、豆腐花担、钓鱼……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组图,都是清末明初中华农耕文化发展的缩影。“360行,行行出状元”,古老的民谚第一次立体形象地出现在眼前。

雕塑,不单单能将原本沉默的褐色泥土,变成灵动鲜艳的生命,更能记录历史,展示未来。

雕塑史再添“武汉造”

高挑的门楼,飞檐黛瓦下点缀红灯笼。层峦交叠的砖墙上,嵌着雕窗、画栋,左右蹲着威严的铜狮,还有两个莲花石墩。正门口置长形香炉鼎,更添几分古韵。常被游人误作景点,成堆的站在门口合影留念。

推开沉重的镶有铜环的木门,门内有两个入口,分别通往一楼和二楼。走进一楼入口,里面正静悄悄的忙碌着,许多姿态各异的人形泥塑站在房间各个角落,有的已快成型,有的正被不断琢磨。这就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李三汉的雕塑工作室。

二楼入口写着“三汉雕塑博物馆”。偌大一个展厅摆放着多张长桌,每张桌子上摆放着一组雕塑小样,共计360组。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360行上下五千年》小稿。雕塑生动极了。比如,在农业这一行,古时职业有叉青蛙和摘棉花,青蛙的形象生动活泼,几乎要跃出画面,叉蛙者有持钢叉,眼睛紧紧盯着前方;摘棉花的画面也极精妙,花朵栩栩如生,忍不住用手一摸,不知是泥土还是轻柔的棉朵。

360行之染坊360行之染坊

这组雕塑的200多件成品,已陆续运至安徽太湖中华5000年文博园展出,留着这里的是组雕小稿。在海内外展示,被业内誉为“中国雕塑的创新之作”,唤醒了人们对传统360行的记忆,提供了一组深入了解中国清末明初民俗文化的惊世组雕。主创者李三汉,带领一支40人的雕塑团队,历时4年完成。

更重要的是历史价值。为真实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李三汉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学着研究团队,翻阅《中国·老360行》等大量史籍,多次前往可能流传下老手艺的农村实地考察,前期耗时一年有余,整理资料10万多字。一个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脑海中日渐丰满:扳网捕鱼的渔民、杀猪的屠夫、打金箔的匠人、飞针走线的绣娘、挥汗如雨的打铁匠、编草席的手艺人、打碗的工匠……创造性地用立体雕塑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寻觅古老的360行,总能感受到古人的成稳与精细,一丝不苟的生活状态。这些行当,凝聚着祖先世代在艰辛的生活状态下的生活智慧和信念,体现着先人对待生活的坚韧与执着。

此后,中国雕塑史上,将再添一笔“武汉造”的印记。

雕塑,武汉的另一个骄傲

雕塑是集智力、体力、毅力为一体的艺术雕塑是集智力、体力、毅力为一体的艺术

行走在武汉最繁华的街道江汉路步行街上,不时会看到最具老武汉风情的“热干面”、“下棋”、“挑水”等雕塑,吸引不少行人前去合影,观摩;在光谷广场的科学家雕塑群,也以逼真神态再现本尊的睿智与风采;还有著名的归元寺五百罗汉,深圳世界之窗公园的“大卫”雕塑……这些精美雕塑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陂人”。

黄陂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泥人,村村户户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清末,黄陂泡桐镇老泥塑艺人官志武,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湖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等地,雕塑了许多大佛像。自此,黄陂雕塑名声大振。至今大量精品的雕塑上依然保留着黄陂人的名字,刻着武汉的标志。

李三汉正是从黄陂走出来的新一代雕塑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亲情、乡亲、人情,以恬静的田园生活为主。他笑着说:”我就是从泥土中走出来的,那里的生活给了我许多灵感。“

欣赏李三汉的作品雕塑,越看越真实,甚至不敢触摸。他的作品以写实闻名,但并非简单场景的生硬模仿,二十深入到内容、形式、衣纹褶皱以及韵律。”每件作品创造时,都是发生在自己特有的时空幻境和创造心境中的,这种创作的‘特定’型,使得雕塑作品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李三汉如是解读。

“中华360行”作品在澳门荣获国际艺术交流贡献金奖“中华360行”作品在澳门荣获国际艺术交流贡献金奖

制作的过程,远比绘画要繁杂得多,在制作特殊时期的人物作品,甚至需要定制专门的服装,用真人COSPLAY演绎,用来辅助完成。

首先是模型制作,经过扎骨架、对大形、深入刻画、反复修改等一系列的泥稿制作;之后是翻石膏模,经过划线、分模、翻外模、然后再次清洗,涂上隔离剂、翻制内模等;第三阶段是翻制成玻璃钢,最后打磨、修整、着色、表面处理等。这些制作过程一步一步呈现在面前,除了惊叹还是惊叹,仅观看都是需要极大的耐性,更何况身处期间的雕塑者了。

外面的时间似乎都要消失了。

无怪乎,雕塑被称为智力、体力与毅力的艺术。仅一件作品就要如此耗神,完成360组作品该是一件多么浩瀚的工程。”每个真人大小的雕塑,基本需要2个月雕塑。功力越深厚,制作时间也会越长。因为雕塑是无限趋向完美的艺术“,李三汉说。

作为三维的艺术作品,雕塑与二维的绘画有很大区别。不仅在于创作的操作过程和使用材料的不同,更在于观众可从不同角度感受独特的观察过程。雕塑的表现性永远是动态的,即使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能看出其内在的运动性,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状态。

“360行”中的每件雕塑就是可视的、可触摸的。观众从这一瞬间的静态造型中感受到动态的韵律,让人敢带雕塑史有温度和生命的。

用艺术温暖昙华林

作为第一个入驻昙华林的艺术工作室,4年来,李三汉雕塑工作室参观人次已超过100多万。常有路人误入或专程前往欣赏。“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推广方式”,李三汉不仅不介意,反而十分自豪。

10年前的昙华林,交通不便、人流量少,周边人群年龄偏大,艺术家极少愿意来。李三汉第一个来了。他选择这个被废弃的国有厂房,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因为我喜欢昙华林,这里有武昌城的文化艺术之根。不在这做,还能去哪?”

1977年,他考上湖北美院,第一次来到昙华林。“很幸运,我看到了知青大返城之前原汁原味的昙华林,”他感叹,这里潺潺溪水、灰墙黛瓦、飞檐画栋,成为最初滋养他孕育他艺术灵韵的地方。

平静而忙碌的三汉雕塑工作室平静而忙碌的三汉雕塑工作室

30年过去了,曾站在这写生的青年成为知名艺术家,担起了湖北省政府参事等责任。2009年,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最早提出关于打造昙华林文化产业基地的提案。数年过去,他已成为昙华林文化街区提案的“专业户”。渐渐地,昙华林又有了点记忆中的样子,“但还不够,昙华林需要更多的艺术气氛。”他肯定的说。

如今,这里已打造成“昙华林艺术村”,成为以湖北美院等为龙头,以昙华林艺术文化街区为艺术产业基地,以当代湖北书画、雕塑、陶艺、创意设计经销展览为一体的典型艺术街区。街区内已引进徐世鸣艺术馆等,正发展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至此,一个看上去的艺术沙地,变成了艺术绿洲。这一切,都是从2010年李三汉雕塑工作室落户开始的。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