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的纪念碑式表达:吕佩尔茨、周韶华双个展

2017年09月12日 11: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日期:2017年9月12日至10月20日 (武汉站)
开幕时间:2017年9月12日
撤展日期:2017年10月21-22日
主 办 方:湖北美术学院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
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武汉东翰美术馆、武汉明清雅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赞助单位: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武汉万达瑞华酒店

我的画就是我的第二次生命。

  ——周韶华

  
绘画有5000年历史,你的每一次创作都要面临这悠久的历史。而且每一幅画都在拒绝成为一幅画,因此需要你在画布前仔细琢磨,思考久远历史与个人独特性的结合,要表现出足够膨胀的“自我”……我所有的不快、攻击性都保存在了画室里面……有时要精疲力竭才肯罢休

  ——吕佩尔茨

  
2017年9月12日,“心智地图的异像——吕佩尔茨在中国”和“俯仰天地--周韶华画展”将同时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不同年龄、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及视觉表达媒材的两位艺术家,以作品在同一个空间交汇,形成两种视觉和文化的对视。

马库斯·吕佩尔茨马库斯·吕佩尔茨

  在本次展览中,吕佩尔茨参展作品大约有 104件左右,囊括了艺术家自1970 年起至今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大约 90 件架上绘画和14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已于2016年9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2017年3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博物馆相继展出,涵盖了艺术家自1968年至今各阶段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造型语言独特,主题思想深遂,风格形态多样。观看此次展览,犹如打开了上世纪60年代至今西方当代艺术的一幅历史画卷,可谓是西方当代艺术错综复杂演变的一个缩影。

  作为“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吕佩尔茨的艺术道路既有明显的个人标记,又不拘一格地不断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历程中,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风格变化期。20世纪60年代他以个性鲜明的“酒神赞歌”系列震撼艺术界,中经70年代“主题绘画”期,创造了大量军帽、钢盔、铲子等“德国主题”的画面,再到80年代的偏向神话、历史及仿古典大师系列,直至90年代关注绘画形式效果的“图像序列”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1世纪以降,吕佩尔茨努力将寓言与哲学相融,形成了他的晚期风格,尤其是2010年代创作的“阿卡迪亚”系列,充溢着对人类过往历史和遥远未来的想象。“阿卡迪亚”是一种艺术想象的乌托邦,这一系列的风格一直延续至近年来创作的“鲁尔区”、“裸背”等系列中,艺术家以丰富多变的语言表达了内心世界的“阿卡迪亚”。

吕佩尔茨《梳子》 50cm×140cm 布面油画 1968吕佩尔茨《梳子》 50cm×140cm 布面油画 1968

  70年代,吕佩尔茨开始潜心研究德国历史,这一时期的作品以钢盔等德国纳粹时期的象征符号为主,这些符号同样出现在后期的作品中。吕佩尔茨通过再现手法,突破了当时的历史观念,并持续引发公众的探讨。

吕佩尔茨 《你所知不多,公爵夫人回答道》 93cm×70cm×65cm 青铜色漆 1981吕佩尔茨 《你所知不多,公爵夫人回答道》 93cm×70cm×65cm 青铜色漆 1981
《泰坦》,253x59x196,青铜雕塑,1986《泰坦》,253x59x196,青铜雕塑,1986

  马库斯·吕佩尔茨简历

  1941年,出生于赖兴贝格(现称:利贝雷茨,属捷克)

  1948年,随家人迁居西德莱茵河畔的赖特

  1956-1961年,就学于克勒菲尔德工艺学校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1961年,开始自由艺术家生涯

  1962年,迁居柏林,开始“酒神赞歌”系列绘画创作

  1968年,在柏林迈克尔·维尔纳画廊举办首次个展

  1970年,开始“德国主题”系列绘画创作;荣获罗马奖

  1971 年,荣获德国批评家协会奖

  197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9 x 9》

  1982年,参加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

  1988-2009年,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

  2011年,开始“阿卡迪亚”系列绘画创作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