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波艺术回顾展清华开幕

2017年09月26日 17:2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7年9月2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展览“精谨圆融——王培波艺术回顾展”,展览展出了王培波雕塑、金属工艺、绘画、书法、篆刻等不同类别的二百余件创作。展览既是对王培波人生历程的深切缅怀和纪念,也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回顾与追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致辞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曹春生教授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成钢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宣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的致辞

  王培波教授的同学、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晞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王明旨,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党委书记李功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邹欣,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马赛,党委副书记吴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杜大恺等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兄弟院校的雕塑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开幕式。其中,鲁晓波、曹春生、曾成钢、吴为山(清华美院董书兵代)、王少军、张敢,以及清尚集团董事长吴晞,王培波教授夫人吴桐先后致辞。

  鲁晓波院长先以同窗身份对王培波教授表示怀念与遗憾,后以院长的身份对王培波教授在艺术实践和学院建设的贡献给予极大的肯定。致辞嘉宾们以挚友、同窗、师生之情从艺术的抽象性、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抽象艺术公共化等方面对王培波教授的实践路径进行解读和诠释,感怀王培波教授执教34年,一生为雕塑、工艺美术及艺术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的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教授代表美术学院接受王培波先生的夫人吴桐女士捐赠的《精谨圆融——王培波艺术作品集》

  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副馆长于婷向王培波教授的夫人吴桐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教授致辞

  王培波教授的夫人吴桐女士致答谢词

  为全面深入呈现王培波教授一生的艺术探索,让他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由我院老院长常沙娜教授主编,王红卫教授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谨圆融——王培波艺术作品集》正式出版发行。艺术作品集详细记录了王培波教授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是对王培波教授一生艺术之路精华的凝练。仪式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副馆长于婷女士接受王培波先生的夫人吴桐女士捐赠的《精谨圆融——王培波艺术作品集》并向吴桐女士颁发捐赠证书。王培波教授的夫人吴桐女士致答谢词,她向嘉宾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作品集执行主编的她哽咽地道出展览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次展览虽以“回顾”为名,却并未呈现为一个严肃而全景式的编年展览,而是将王培波教授不同形式艺术作品有机整合,彼此连贯,将他与自然科学、城市空间、工艺设计和学院建设的故事娓娓道来。

  开幕式之后,与会学者随即转入严肃、热烈的研讨之中。研讨会聚齐王培波教授生前师友,学院各位教授以及来自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各美术院校等兄弟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担任主持人。讨论在对王培波教授的怀念中徐徐展开,嘉宾们围绕王培波教授经历丰富的艺术生涯、科学与传统结合的艺术思维、城市雕塑的艺术实践和多才好学的艺术气质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着眼于王培波教授在抽象雕塑和金属工艺上的深厚造诣。此次研讨会梳理清晰、评述深刻,为后学在继承培波教授学养、发展培波教授艺术理念方面都积蓄了重要的学术积淀和能量,也为王培波纪念文集的出版做好了充分的学术积累与铺垫。

  校内外嘉宾及其学生热情积极的气氛,恰与培波本人及其作品中自在、率性而又饱含艺术哲思的气质相符,轻松亲切的氛围也几乎令人忘却了这位“通才”艺术家已辞世经年。王培波教授的生命经由艺术作品历久弥新,展览和研讨会对其创作脉络与创作语言的再现式回顾,不仅牵扯出培波几十余载创作时间的完整面貌,也回溯了以培波为代表的学院美术发展历程。

  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国雕塑学会、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工艺美术系联合承办。

  圆融精瑾:感性与理性的融汇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纳入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与艺术家们,大都围绕以上母题,从它们彼此竞争的各种现实与思潮出发加以考量,越来愈多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让艺术家们发现,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对立,更需要创造一个融汇共生的开放空间。王培波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坚持了追求艺术形式美的个人创作实践,其中贯穿了这样一条重要线索:一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的艺术家试图寻找浪漫与逻辑、具象与抽象、自然与科学之间的合理位置。

  1954年,培波生于威海,成长于大连,成长环境使他的作品中包含滨海文化的浪漫、浩瀚自然写意与抒情的文化质感。青年时期,大连贝雕厂工作的五年经历奠定了他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走向。文革之后恢复高考,培波成为原中央工艺美院特艺装饰雕塑的学生,师承郑可先生;毕业之后曾赴欧洲游学;之后留校任教,同时继续艺术探索,创造出抽象雕塑、城市雕塑、金属工艺等一批风格独特、品味高远的艺术作品。诸如,架上雕塑以从枝叶、花蕾和冠羽等为元素,“道法自然”的抽象意味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城市雕塑在与空间的共筑方面,明显有更多的侧重;联想到其走在业界前列的数字建模造型方式,培波的作品建立在感性和精密构思的双重逻辑之上,东方涵养与先进技术的互动明晰且深刻。

  畅通重庆-四川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盘溪河东交通岛 不锈钢喷漆 1800cm 2012 年

  风采 80cm 不锈钢 2008 年

  风景 水粉 39cm×45cm 1994年

  海之韵-辽宁营口 1600cm 不锈钢喷漆 2010 年

  业界通才:奉献社会的自觉

  熟悉王培波的人一定知道,他除了在抽象雕塑、金属工艺等领域拓展一片自己的空间之外,也以其严谨的专业素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突出的创新艺术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参与到国家大型艺术项目和社会设计制作任务中。

  培波将艺术与空间、科学、历史多个领域的融汇能力仍令人记忆犹新。比如2011年为国家地震局复原的张衡地动仪,不但要求复原作品传递汉代雄壮深沉的文化气象,更要求经得起科学原理的推敲,浑圆的主体彰显大汉气度,中部羊首环绕,底部蟾蜍巨口受丸,顶部三只“培波凤鸟”解决在建筑学、结构力学和美学领域的难题,完成对张衡地动仪的完美复现。此举赢得广大科学工作者的赞扬“他是一位奇才,吸纳了科学、艺术和历史得奖听话,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道路上迈出了重大一步。”此外,培波曾先后担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钱币学会章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普通纪念币设计图评审委员、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学术团体等职务,以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水平。

  人体素描 纸本、炭条 64cm×99cm 1990年

  人物 青铜 H85CM 2002

  未来之光-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不锈钢喷漆 2000cm 2012 年

  细沙缱绻 40cm青铜 2012 年

  中华世纪坛日冕 1999年

  言传身教:学院文脉的传承者

  “他将满身的才情付诸作品,把严谨的学养献给了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的一句话将对王培波的追忆置入更具体的舞台——以培波为代表的同时代学院前辈,对艺术实践和学院贡献的总结与思考。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培波为追求理想都历经坎坷,绕了远路,但自我修养的深厚和对艺术的挚爱,使品中多出一份醉心艺术、探求艺术规律和极致形式美的纯粹气质。培波是学院美术中承上启下的一代,1978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院,成为一代雕塑艺术大家、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郑可先生的学生,郑可先生的耳提面命使培波承其贯通中西浮雕技法的造型理念,秉持郑老首创的“纳光纳阴”表现方式,并于工艺设计创作中消化和发展。1982年,培波教授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工艺美术系、雕塑系系主任,以郑可先生言传身教的“通才教育,多路思考”的思维训练和“一才多能”的人才培养恩泽教化,为学院和艺术界培养出一批个性鲜明、优秀独立的青年力量。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出发。”王培波的思想精神向下一代传承,历久弥新,不仅成为历史的旁白,更是学院美术脉络鲜活的记忆。因此,此次展览也是对清华美院美术的回眸、对当下同学艺术创作的鞭策和激励。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