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文艺讲坛|吴为山:以雕塑,对传统进行再思考

2017年10月18日 16:3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继著名画家高云、著名作家毕飞宇、著名设计师速泰熙、著名唐宋文学研究学者莫砺锋教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在南京老门东及物艺术空间开讲之后,钟山文艺大讲坛将邀请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教授于10月底继续开讲,为市民们带来关于雕塑的艺术普及讲座,敬请期待!

  “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谈论的热门话题,但是人们是否真的走进传统去了解传统,是否真正思考过传统该如何去传承并该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这将是当下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吴为山雕塑的意义在于,他在广泛吸收中西两方面优秀传统的同时,打破两者的界限,融会贯通,以一种更加包容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下,面向未来。这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具有启发性意义,也是对传统雕塑与绘画的血脉关系的现代延续和重新阐释。

  著名雕塑家安东尼说:“ 据我所知,吴为山是第一位回归到中国传统,以求建立一种本土风格的肖像和人物雕塑方法的中国雕塑家。”吴为山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中西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不再限制于单纯的语言形式运用,不再是谁主谁宾谁高谁低,一切都只是服务于当下。

  再者,吴为山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为突破口进行再创造,这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具有启发意义,也是对传统雕塑与绘画的血脉关系的现代延续和重新阐释。要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则需要具有现代艺术的打破和包容的精神。打破传统的造型和精神束缚以获取更多的新鲜血液,自由地吸收吐纳。

  譬如19 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罗丹在创作著名的《巴尔扎克》时敢于打破以往为伟人立像的模式,大胆地吸收了一些东方的雕塑语言精华。罗丹作为现代雕塑艺术的开山鼻祖,在他晚年的一些作品中,隐约透出他想极力摆脱西方固有模式的控制,追求一种纯粹美感的极乐世界。

  吴为山在广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营养的同时,也积极的吸取了西方近现代艺术的精华,特别是自罗丹以来的艺术成就。他并没有狭隘的高举大旗吼着要回归传统抵制外来,他认为他的雕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存在任何的文化偏见。

  我们从敦煌一些残纸中就能找到一些泥塑的底稿,还有在民间艺人手中流传着的粉本,就是一些绘画和雕塑的摹本,经过师承流传就形成了一些流派分支。还有一些是从绘画转行到雕塑的,带入了一些绘画的流派风格。

  事实上雕塑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定位是相当模糊的,艺术家被称作“百工”,夹杂着匠人的味道。在古代,雕塑是作为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装饰物,如陵墓雕塑是用来起震慑和纪念作用的,或用来寄托某种再生愿望或神灵崇拜。又如宗教雕塑,雕塑的目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便于说教。

  再者,由于雕塑本属于体力劳动所致,因此所参与雕塑制作的都是一些地位低下的底层,很少有文人去触及。所以,中国古代雕塑远不及绘画那样走的深远,这一点在唐代以后逐渐显露出来。

  正是这一路走来,中国传统绘画完成了自觉化的过程。而雕塑依然走着以前的老路,慢慢走向没落,被人遗忘。曾经就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纯粹的雕塑艺术,因为它不具有自觉性。西方现代艺术的植入,真正的打破了这种格局,使局面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各种现代与过去,本土和西方相互缠绕交织。让雕塑在中国获得了新生,现在我们可以去触碰过去不能触碰的!

  有人说吴为山的雕塑属于文人雕塑,因为他的作品没有学院派的强调形体本身和注重造型能力的套路,也没有受到理性解剖的束缚,他的作品大都呈现一种随意挥洒漫不经心的态度,他的雕塑作品意味和形式统一得当,意味是中国的意味,形式是中国的形式。

  细观他的肖像雕塑,如《鲁迅》,用最简练的手笔,抽取其精神,心灵便为之一振,手法大气磅礴,言简意赅,塑造灵魂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实为令人感叹不已;他的《睡童》用写实干练的手法实实在在的把一个可爱的睡童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吴为山的雕塑中,可以看到工笔的精雕细刻,特别是画龙点睛之处,工笔的功力更是清晰可见,如同文人画一样,无不透露着中国艺术之精神。他所做的就是要摆脱一切套路模式甚至是技法都可以不要,以做到最直接最本真的表达,以无法为至法。这也正是现代艺术的宗旨,是对传统雕塑与绘画的血脉关系的现代延续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