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韶”获奖与入围作品展9月15日于大同开幕

2018年09月14日 16:2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即将开幕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和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9月15日上午将在大同市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始终秉持发掘新人以发展中国雕塑艺术的宗旨,通过与各兄弟院校雕塑系的通力合作,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学术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鼓舞他们不懈探索和追求。

  此次展览共有20所美术院校的123名毕业生参加,青年艺术家用心感受生活、雕琢精品、展现个性。作品造型语言丰富,不仅展现传统技法,还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以及影像、装置等手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多样性。各大美院的学子同台竞技,折射出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将是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

  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前言

  适逢金秋大同,一年一度的“曾竹绍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如约而至,全国20余所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优秀毕业创作在这里集中展现,展厅里蔓延着开放、多元、个性、鲜活的艺术气息,就像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承载着学生们满怀才情的艺术梦想。

  作品主题涉及人物肖像、现实生活、都市情怀、生态环保等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展示了他们敏捷活跃的思维广度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在本届作品展中,题材内容的广泛性,材料探索的多样性以及作品形态的多元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形式很多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的范畴之内,带有明显专业跨界的实验痕迹,创作方法呈综合性、多媒介趋势,但其中也不乏有对雕塑自身造型规律和形式语言的坚守与探索,整体面貌显得丰富多彩。从题材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及其作品的表达方式中,可以感受到生活背景、现实环境和各自学院的教学特色对他们的影响。 

  从以上情形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毕业创作的选题和表现方式的选择上正在日趋成熟,少了一些盲目的追逐,多了一些自信的坚持。

  连续11届的“曾竹绍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轨迹与现状。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对艺术的追求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姿态,他们对知识的诉求并非完全取自课堂内容或仅来源于老师们的知识传授,这说明,我们美术学院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在于我们主观积极的改革愿望,一方面来自当代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被动压力,而后者正是当代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专业之间边界的不断融合与扩展,艺术的形态显现出空前多元的面貌,正是这一变化所预示的专业拓展空间,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雕塑艺术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正在越来越紧密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最开放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表现形式与材料运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艺术究竟是什么,或许是一个迷,但它吸引你并值得你去追求的意义,不在于它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而在于它还能做什么。

  很多时候,生活呈现了什么并不重要,而面对这些,我们感悟了什么,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关键,我们希望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艺术家们,在探索艺术之路的同时,应该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现实社会的敏感性,从艺术出发,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使作品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时代内涵,让思想的力量支持我们走向更远。   

  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席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王志刚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编/孙洁,图/李志杰)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