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现场”当代雕塑装置邀请展10月27日开幕

2018年10月27日 17:2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第二现场——当代雕塑装置邀请展

  策  展 人:范明正、赵艳婷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4日-11月14日

  开幕时间:2018年10月27日15:30

  开幕地点: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七星中街F03 桥舍画廊

  参展艺术家

  罗伯特·米歇尔·史密斯(Robert Michele Smith)、丹·柯林斯(Dan Collins)、赵能智、艾松、王芃、喻高、杨旻、张玮、张雪瑞、欧阳苏龙、齐乐

  展览前言

  “第二现场”与“现场”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性,但又不失各自的独立性。从策展意义上来说,“第二现场”是“现场”的延续,不同的时空地域,传达的同一策展理念,以地域划分的“空间”与“现场”延伸为“第二现场”,消溶了地域的隔膜,在另一维度被再度确认。相较于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的三个单元,四个展区,139件作品、116位参展艺术家的超大规模,“第二现场”仅邀请了11位艺术家参展,这些艺术家各自关注的领域不同、艺术观念不同,以形式各异的作品、各具特色的语言探讨全球化视野下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形态。其中既有特邀参展的罗伯特·米歇尔·史密斯(美)、赵能智、喻高、张雪瑞和齐乐,也有刚刚参与过艺术节的艾松、王芃、柯林斯(美)、张玮、杨旻、欧阳苏龙,他们的作品辗转千里再度展出于北京798,形象地阐释了“延伸”以及“第二现场”的两个主题,使两个展览前后接续,圆满地实现了策展人的愿望。

  参展作品

  罗伯特·米歇尔·史密斯 Robert Michele Smith 

  Spiked Vulvopod《阴荚刺》

  Stainless steel 不锈钢

  80×45×45cm 2010

  Single version 独版

  罗伯特·米歇尔·史密斯(美)的作品《阴荚刺》看起来好像是史前生物、深海的奇异植物、贝类或软体动物以及微生物的混合体,它携带着生命起源的记忆、携带着关于黑暗深海和渺茫太空的猜测、携带着显微镜下细胞晶体的诡异图案和地球人类现代艺术的审美诉求,呈现为关于生命未来的瑰丽梦幻。

  丹·柯林斯 Dan Collins

  Untitled《无题》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玻璃钢

  200×60×30cm 

  柯林斯使用一系列的跨学科技术来进行艺术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特定地点的雕塑、演出、交互式电脑图形学、3D模拟以及高速样机等。他还使用数据捕捉和采样技术,包括激光扫描、卫星成像、地形建模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他的工作介于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兼具艺术创作与高科技特性。作品《无题》就是将传统雕塑与科技相结合,制造出一种迥异于现实的科幻感。

  赵能智 Zhao Nengzhi

  《NO.11》

  Cast copper 铸铜

  120×120×120cm 2007   

  38

  赵能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以自画像的方式起步的,十几年来,他逐渐推己及人地表现着跨地域、跨文化的人类共同情感和精神特征,渗透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关怀,其精神肖像作品因此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艾松 Ai Song

  A man in anxiety 《焦虑中的男子》

  Iron spines 铁刺 

  50×64×125cm  2013

  Single version 独版

  艾松作品的特征就是那些刺痛人类肌体与神经的铁丝网。“铁刺”本身的符号性很强,具有不言而喻的指向性,其社会含义鲜明而强烈。正如艾松在接受采访时所指出的:“它唤起了我对于禁锢、迫害、封锁、隔离、拒绝的痛苦想象……。”铁丝网的尖锐刺激着观众的视觉体验,唤起人们对被伤害的痛楚的同感。它可以构成对肉体的伤害、对权力的巩固、对自由的破坏,这使得用它进行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反美学的象征手段,有力地切开了人类文明的血腥现象,昭示着人类走向文明必定付出的巨大代价。

  王芃 Wang Peng

  Go home《回家》

  Copper 铜

  110×85×35cm  2001

  38

  王芃的雕塑创作,存在某种具有普世性质的审美表达共识,这种内在精神语言的诠释手段,通常都是以某种抽象的、乌托邦的、社会性的、间接性的方式予以呈现。她的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感知,但却不是写实地予以表现,而是把某种从生活与灵感而来的特殊感悟进行深化和拓展,转化为某些特定形象,顺其自然地以雕塑手法展现出来。

  喻高 Yu Gao

  Sacred vine《圣蔓》

  Glass fiber reinforced、goldleaf、painting 铜、金箔、彩绘

  60×50×50cm 2010

  16

  喻高《圣蔓》的创作理念源自《胜鬘经》,一部和女性有关的佛经,手的造型则借鉴了佛教的手印,亦像极乐世界里的“蔓草”,作品呈现出一种绵绵不绝的灵动“气韵”。物的“造型”可以解释为“型”与“灵”的复合,“型”是外在的固化,而“灵”是生命内在之气息。喻高在“型”中注入“灵”,意味着作品生命造型的诞生,充满了愉悦祥和的气息。

  杨旻 Yang Min

  Snowflakes dropped in Dongguan《落在东莞一些雪花》

  Adhesive fluorescent sticker 背胶荧光贴纸 

  D 直径: 5cm ×200

  2018

  《落在东莞一些雪花》是杨旻为东莞艺术节做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东莞与雪花这两个词是违和的,同样,东莞之于艺术家本人也是陌生的,在地性的创作诉求激发了艺术家探究如何表达这种“违和感”和“陌生感”的可能性。环湖14公里的徒步安放行为,以与地域的亲密接触消除了“陌生感”,200片雪花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系统的“违和感”成为强加给艺术节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生动注解。

  张玮 Zhang Wei

  Variation《变异》

  Tyre、stud、nails 轮胎、树桩、钉子

  120×60×60cm

  2002

  张玮《变异》系列的装置性雕塑选用的是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铁钉包裹被砍伐掉的树根树桩,用以探索我们自身与生存环境(自然与人文环境),我们与工业之间,工业与生存环境之间,这三者的复杂关系。

  张雪瑞 Zhang Xuerui

  Alienated Substance《疏离之物》

  Old clothes、cotton thread、cloth 旧衣物、棉线、布   

  Varible size 尺寸可变

  2015 

  张雪瑞在作品《疏离之物》中呈现出衣服的整体连结关系。她认为“人与衣服的关系就如同人与饭碗的关系一样,饭碗在中国社会中既意指生存或工作的保障,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她剪掉衣服的一部分,将其缝制成碗链接在衣服母体上,以此强化作品的装置感,构成其形式与语言的有机整体。

  欧阳苏龙 Ouyang Sulong

  The shape of light 《光的形状》

  Resin spray paint 树脂喷漆

  110×180×150cm  2011 

  16 

  欧阳苏龙的《光的形状》借用经典的形象试图阐释雕塑对空间的影响。他把投影做成了实体,塑造了虚空间“影子的形状”。艺术家探究光、雕塑与投影的空间关系,他认为雕塑的形态除了本身形象外,也改变了原本光占有的空间,事实上雕塑塑造了它所在的这个空间的形状,艺术家将这个不易察觉的空间进行可视化的处理,改变观者已有的视觉经验。

  齐乐 Qi Le

  Green flesh《绿色的肉》

  Watercolor、wood、textile、polystyrene board 水彩 木头 铝丝 纺织品 聚苯乙烯板

  Video play 视频播放

  300×200cm

  2018

  齐乐的装置作品《绿色的肉》,绘画、雕塑、影像并置,同步视觉、音频,囊括了以该动画片为出发的手稿、设计图纸、木偶、部分场景再现、以及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情节,讲述了在自然灾难来临、资源匮乏的时期,美丽的公主为了解救本群落,牺牲自己最终获得水资源的故事。艺术家在这件综合装置中以多重语言频频发问:是什么让人类不能和谐共处,是什么让人们怀疑他者、仇视异己,试图发掘出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恶与恐惧。

  (来源:雕塑头条)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最新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