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器物篇”作品分享

2018年11月28日 20:4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器物篇”

  天下惟器

  策展人 张伟

  这个部分名为“器物篇”,总策展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是许多人关注的新话题。因为它事关中国本土或曰传统艺术造型的当代转换,也关系到“雕塑”概念的拓展与雕塑体系的重新界定。这是近年来艺术教学和创作的热点,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确实到了学术界认真梳理并正式展示的时候了!

器物篇场景器物篇场景

  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中国传统造型研究工作室。作为领衔教员,我负责搭建这个方向的教学体系,其中的核心课程就是《器物造型》。因而有幸被选为本篇章的策展人。对于非理论出身的我和这个新研究方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研讨和学习机会。

器物篇场景器物篇场景

  这里展示的40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我经过反复纠结后精心挑选出来的,因为“器物”作为学术概念尚不明晰,这里的艺术家都不是以此为创作目的的,但它们呈现出我认为相近的气质与面貌。藉此,我想说明器物是什么、器物还可以是什么、作为雕塑的器物又会是什么。

  “器物”本不隶属于“雕塑”概念,二者甚至是反向的包容关系。今天把它作为雕塑下面的一个命题来讨论,梳理的就是中国传统造型体系与现代雕塑概念之间的区别、融通、混杂乃至对立,亦借此分析被当代雕塑语言忽略的实用性、功能性,情感的表达路径及其与纯艺术之间的关系。

器物篇场景器物篇场景

  “物之有用者谓之器”,“器,谓物堪用者”,“器用者,谓物之成器可为人用者也”……古人释“器”即“用也”,但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作为器皿统称的器,乃名词性存在的范畴概念。二是器物当中“成器”的器,是更高标准的限定性形容词存在。后者体现了古人的器形观,器当堪用,好比木当成材,人当成器。器宇、器量、器度、器重、器识都是以器寓人,高蹈于上的。

器物篇场景器物篇场景

  那么,制器如何成器?指导原则就是《周易·系辞》里著名的“制器尚象”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通常形而上指无形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东西,无形贵于有形,道高于器,因此君子应当“不器”(《论语·为政》)。但这是士大夫剖析概念的学理界分,实际的制器活动乃如刘师培所言:“凡物之足以昭美者,均称之为礼。故视美术为至尊,用以垂戒法,用以判等威”(《中国美术学变迁论》)。我们看到的有形器物,实际上背后都有形而上的道做支撑。这个道可以是最初的寓意与法戒,可以是曲尽万物之情的愿望,也可以是沉积下来的审美趣味。

器物篇场景器物篇场景

  王夫之说:“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易见之理”,不是道高于器,贬器扬道,而是器物当中有得道与不得道的区别。“成器”就是得道的形而上,“不成器”就是道体缺失的形而下。这提醒制作者,无论做什么器物,都得知道自己的核心是什么。对于赏器者而言,无论看什么器件,都得细品它本该是什么,它在表述什么。不然“悬道于器外”反而变成一具限制艺术发展的枷锁。

  “天下惟器而已矣!”

  近代西方艺术概念的移植,更迫使传统艺术经历了两次痛苦的分离:先是传统匠作行当与现代美术的分离,再是工艺美术与纯艺术的分离,使我们原本一体的美学系统分崩离析,随之是参与者层次的骤降与断档。所以,重新确立器物观(或器物概念),不仅对我们今天的传统艺术造型研究与创作极富启发性和指导性,还关涉审美教育、文化认同、技艺传承、系统建构等层面的问题,这都是今天新时代民族自信的表现。

器物篇场景器物篇场景

  感谢参与器物篇的40位艺术家带来的近百件作品,它们虽然门类、材料、内容、工艺都不一样,貌似混杂,但气息却是相通的。它们是心与手、情与景、道与器的结合体现。

  器物是制造,而非创造,因为它的特点不仅是求新,更是似曾相识;

  器物是迷恋,而非热爱,因为它需要的不仅是激情,更是锲而不舍。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正确地了解昨天,并努力使今天成为明天的传统!

  作品欣赏

傅中望《楔子2#》60X 68 X71cm 木 2017傅中望《楔子2#》60X 68 X71cm 木 2017
隋建国 《衣钵》10×6×12cm 玉 2018隋建国 《衣钵》10×6×12cm 玉 2018
隋建国《钰》 8×5.5×2.5cm 玉 2018隋建国《钰》 8×5.5×2.5cm 玉 2018
郅敏《七星》 400x60x350cm 陶瓷、金属 2017郅敏《七星》 400x60x350cm 陶瓷、金属 2017
鲍海宁《物之存在》125X120X40cm  铸铜  2018鲍海宁《物之存在》125X120X40cm  铸铜  2018
蔡志松《云舟》197×147.5×106cm_合金铸造_内侧贴金_树脂浇铸_2014蔡志松《云舟》197×147.5×106cm_合金铸造_内侧贴金_树脂浇铸_2014
戴耘《请我坐》70x76x70cm  红砖、水泥、钢筋  2016戴耘《请我坐》70x76x70cm  红砖、水泥、钢筋  2016
方剑《节气系列》阴沉木、大漆、银箔、瓦灰、雨花石  2018方剑《节气系列》阴沉木、大漆、银箔、瓦灰、雨花石  2018
韩瀚《无罪》 92x95x200cm 樟木_光敏树脂_硝基漆  2018韩瀚《无罪》 92x95x200cm 樟木_光敏树脂_硝基漆  2018
霍波洋《酒家-3》 120x40x40cm 黄铜  2017霍波洋《酒家-3》 120x40x40cm 黄铜  2017
景晓雷_风物系列 《见岳》 200_50_30cm 树脂 2016景晓雷_风物系列 《见岳》 200_50_30cm 树脂 2016
景晓雷_骨系列《国王NO.2》200_50_30cm 树脂 2016景晓雷_骨系列《国王NO.2》200_50_30cm 树脂 2016
李东《门》系列NO.3_636X540X245cm 废旧钢铁 2017李东《门》系列NO.3_636X540X245cm 废旧钢铁 2017
李鸿韦《悬》尺寸可变_烧制陶土 不锈钢 2018李鸿韦《悬》尺寸可变_烧制陶土 不锈钢 2018
李展《壇》石膏 85_90_85cm 2018李展《壇》石膏 85_90_85cm 2018
林岗《礼乐》不锈钢 290×40×80cm 2018林岗《礼乐》不锈钢 290×40×80cm 2018
林文 《容器》 60cm铁板 2018林文 《容器》 60cm铁板 2018
吕相勃《荒诞剧场》600×300×250cm 综合材料 2018吕相勃《荒诞剧场》600×300×250cm 综合材料 2018
孟胡蝶《外婆家》250x150x300cm 竹木 2018孟胡蝶《外婆家》250x150x300cm 竹木 2018
乔加《蛋壳竖纹双扇屏风》 157X150X2.5CM 木、大漆 2015乔加《蛋壳竖纹双扇屏风》 157X150X2.5CM 木、大漆 2015
邱加 《000》112X92x58cm 综合材料 2017邱加 《000》112X92x58cm 综合材料 2017
上官逢平《几净窗明》180x150x45cm 综合材料 2018上官逢平《几净窗明》180x150x45cm 综合材料 2018
沈泳岌《时代斗士》60cm_100cm_110cm 银、铜、钢、木_2018沈泳岌《时代斗士》60cm_100cm_110cm 银、铜、钢、木_2018
沈泳岌《西湖印象》40cm_15cm_60cm 银、铜、钢 2018沈泳岌《西湖印象》40cm_15cm_60cm 银、铜、钢 2018
宋赫《造化鲲鹏》120X120X340cm 合金铸铁 2016宋赫《造化鲲鹏》120X120X340cm 合金铸铁 2016
谭涛《象外系列》45X15X30cm 汉白玉 2017谭涛《象外系列》45X15X30cm 汉白玉 2017
汪旺《300万次的海拨》 50x50cm 银 2018汪旺《300万次的海拨》 50x50cm 银 2018
王洪博《原物系列》400x450X280cm 金属、木 2018王洪博《原物系列》400x450X280cm 金属、木 2018
王礼军《水平》尺寸不定_玻璃器皿、水 2018王礼军《水平》尺寸不定_玻璃器皿、水 2018
王雪蕾 《永字八法二三四五》 85X35cm 白玉 2018王雪蕾 《永字八法二三四五》 85X35cm 白玉 2018
徐晓楠 《合》石 30_14_17CM 2018徐晓楠 《合》石 30_14_17CM 2018
许正龙《凳之根》《刨锯》 高120cm、66x33x16cm 木、铁 2017许正龙《凳之根》《刨锯》 高120cm、66x33x16cm 木、铁 2017
薛中 《构》 180x120x90cm 竹 2018薛中 《构》 180x120x90cm 竹 2018
杨东鹰《昆仑》亚克力木 245X50X170cm 2017杨东鹰《昆仑》亚克力木 245X50X170cm 2017
杨东鹰《云岫》铜,铁,铝 80×38×138cm 2017杨东鹰《云岫》铜,铁,铝 80×38×138cm 2017
杨靖《旋纹孔型器》8.5×4.5×8.5cm 玉 2018杨靖《旋纹孔型器》8.5×4.5×8.5cm 玉 2018
于洋《无题》木、钢筋、沙子 240x240x15cm 2018于洋《无题》木、钢筋、沙子 240x240x15cm 2018
张国梁《福牛》50X60X20cm 铸铜 2018张国梁《福牛》50X60X20cm 铸铜 2018
张伟《五供》50×50×110cm五件_红泥贴金彩绘 2018张伟《五供》50×50×110cm五件_红泥贴金彩绘 2018
张湘溪 《五星级酒店厨房》50X40X30cm 综合艺术 2017张湘溪 《五星级酒店厨房》50X40X30cm 综合艺术 2017
张有魁《收藏》 综合材料_尺寸可变 2015张有魁《收藏》 综合材料_尺寸可变 2015
郑天则《甦》 80x700X50cm 木 2018郑天则《甦》 80x700X50cm 木 2018
周雷《埃及坐像》 60X40X40cm 陶 2018周雷《埃及坐像》 60X40X40cm 陶 2018
周雷《物系列》60X40X40cm 木雕 2018周雷《物系列》60X40X40cm 木雕 2018

  策展人介绍

张伟张伟

  196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9年获国家教委奖学金,公派至苏联留学。1996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2015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1996年至今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雕塑系副主任、教授,第六工作室导师。

  群展

  1996年《三人行/雕塑作品展》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展览馆,俄罗斯。

  1997年《90年代公派留俄毕业生作品汇报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1998年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赴日本茨城参加ARCUS98国际艺术活动。《SUSI.TEA.OR ME?》ARCUS六人展,东京日本。《雕塑·现实——雕塑系教师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999年《ARCUS 98公开展》茨城 。《本土意识的文化自觉——40位中国青年艺术家学术邀请展》上海, 墨尔本,台北 。

  《TRANSLACJE——世纪末的聚会》波兰彼奥翠库夫国际艺术展。

  2000年《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展》暨《中国现代雕塑作品邀请展》上海美术馆。 

  《冲突与选择—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 青岛 深圳。

  2001年《2001国际纸雕塑艺术邀请展》耶夫列,瑞典。《正品/2001制》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北京。《共享与共存——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北京。

  2004年《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上海,北京,巴黎。

  2007年《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08年《奥美零空间/春季艺术展》北京。《中国前卫风景——张伟作品展》Limn画廊  旧金山。

  2010年《心血匠器》雕塑展,林大艺术中心,北京。

  2011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

  2012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国家博物馆 北京。

  2013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选择——2013中央美术学院提名展》北京。

  2014年 《精神如山》艺术门,香港。 《新疆双年展》乌鲁木齐。《李尤松/王伟/张晖/张伟作品展》非凡仕艺术FEEFAN‘S ART。

  2015年《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去往从来》上海油雕院。《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隐秘的力量》央美术馆,北京。

  2016年《假园》今日美术馆,北京。《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南京博物院。《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国家图书馆,北京。

  2017年《文明的回响-中华匠作》故宫太庙艺术馆,北京。

  个展

  2007《见山——张伟雕塑作品展》新北京画廊,北京。

  2008《忆江南/董欣宾启示录——张伟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0《张伟雕塑作品展》H.T。画廊 ,北京。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