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聚”象——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

2018年12月13日 18:5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主办单位: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

  承办单位:重庆招商金山意库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重庆市雕塑学会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学术主持:焦兴涛

  策展人:彭汉钦

  展览地点:重庆两江新区汇丰路1号金山意库ADC艺术设计中心二层

  展览时间:2018.12.14-2019.01.14

  参展艺术家:

  图像的创造:陈刚、刁伟、焦兴涛、李烜峰、李占洋、

  柳青、刘强、马文甲、申晓南、

  史金淞、谭勋、徐光福、杨北辰、郅敏、

  表达的多元:高苏、姜凡、黎晓晓、刘磊、钱悦、

  石鸿杰、苏令林、王卓、谢勋、杨林、岳艳娜、张健、

  张晟瑜、张文先、赵建成、朱培刚

  聚,会也!

  具象雕塑应该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的反复触碰、感受性的高度凝缩所聚集的物象!同时,具象不同于表象,更多的是情感烙印与思维加工的相遇与汇聚的过程。

  追溯雕塑领域在新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具象雕塑始终占据着主流位置,因其视觉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叙事的情节性等优势,屡屡出现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来。但在感慨艺术领域里曾经“独尊具象”的现象同时,抛开其特定的时代性和社会因素外,我们更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征程中,具象雕塑语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外,它作为雕塑里的新传统,一直以来以学院教学的基本经验所存在,在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识都发生了改变的今天,面对时代的变化和国际艺术语境的转换,具象雕塑是否应有新的途径和方法来有效地继承与再创造,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现实的图景。故此,本次展览以“聚象”为主题来探讨具象雕塑在艺术语言、语义层面的新进展。具体来讲,“再谈具象”不是对某种旧有具象传统的回归或追认,而是试图展现具象雕塑语言在当下所发生的语义变化。与此同时,相比于传统具象雕塑作为一种理想式再现性艺术的底色,当下雕塑对具象语言的使用早已离距开仿真与教化作用的创作逻辑。

  展览通过以不同时期具象雕塑作品的创作为节点,并兼顾文献展的方式来梳理并探讨具象雕塑的教学与未来方向性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基于这样的思考,展览将分别从“砥砺的塑程”、“语言的温度”、“图像的创造”、“表达的多元”这四个单元呈现作品,进而能够在不同维度的并置与对比中揭示出当下雕塑具象语言的本质语义。

  策展人

  彭汉钦

  ①砥砺的塑程

100万人的艺术:《收租院》展览开幕仪式现场100万人的艺术:《收租院》展览开幕仪式现场
2010-9-4收租院参加韩国光州双年展2010-9-4收租院参加韩国光州双年展

  砥砺的塑程:对艺术文献的梳理,不仅仅是情景的对应性,还有艺术作品的历史感和当下对它的一个回应!由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主创的《收租院》群雕运用中国传统民间泥塑技法和现实主义创作技法,是一个混合着艺术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价值一项的视觉人文个案。在国内引起轰动的同时,其直接影响着重庆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此后,艺术家们也在雕塑的具象实践创作中进行着不同方向的努力。展览以《收租院》的文献展示为开端契机,通过个例分析、年代创作重要节点编排、创作草图、相关报道等来展示重庆具象雕塑所走过的里程。

1976年冬雕塑系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雕塑,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长征厅 1976年冬雕塑系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雕塑,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长征厅 

  ②语言的温度

龙德辉 《郭沫若》 青铜140×80×84cm 1979龙德辉 《郭沫若》 青铜140×80×84cm 1979
叶毓山 《八仙》青铜35×30×159cm(七件)2008叶毓山 《八仙》青铜35×30×159cm(七件)2008
 叶毓山 郭其祥 龙德辉 伍明万 王官艺 黄才治 项金国 杨发育 何力平 罗耀辉 余志强《春夏秋冬》85×105×144cm青铜1980年 叶毓山 郭其祥 龙德辉 伍明万 王官艺 黄才治 项金国 杨发育 何力平 罗耀辉 余志强《春夏秋冬》85×105×144cm青铜1980年

  语言的温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其背后时代的强大影响力与驱动,同时,经历时间淘洗过的作品,亦是时代的余温与内心的感知。展览特别邀请到重庆雕塑重要时间节点的代表性作品。

  ③图像的创造

焦兴涛 《无题》 玻璃钢、漆、松木 108×87×88cm×2 2008焦兴涛 《无题》 玻璃钢、漆、松木 108×87×88cm×2 2008
李占洋   《酒吧之二》     40×50×40 铸铜  2005李占洋   《酒吧之二》     40×50×40 铸铜  2005
杨北辰《记忆物件No。 72》桂楠木 油画颜料 天然蜡 L14.5×6.5×6.5cm,R14.4×6.5×6cm 2016杨北辰《记忆物件No。 72》桂楠木 油画颜料 天然蜡 L14.5×6.5×6.5cm,R14.4×6.5×6cm 2016
申晓南《棒棒》 漆 50·50·110cm2016申晓南《棒棒》 漆 50·50·110cm2016
刘强《某时某刻》100x45x50cm 合成树脂 2010刘强《某时某刻》100x45x50cm 合成树脂 2010
刁伟 《卢西安。弗洛伊德》 综合材质 真人等大2017刁伟 《卢西安。弗洛伊德》 综合材质 真人等大2017
陈刚 《我们谈了很久》  玻璃钢仿花岗石   150×130×80cm 140×130×60cm   2017陈刚 《我们谈了很久》  玻璃钢仿花岗石   150×130×80cm 140×130×60cm   2017
徐光福   《上将军》      62×74×188cm  乌木、铁    2016徐光福   《上将军》      62×74×188cm  乌木、铁    2016
史金淞 《脱胎换骨 短松》  不锈钢等综合材料   135×137×189cm   2016史金淞 《脱胎换骨 短松》  不锈钢等综合材料   135×137×189cm   2016
谭勋《李明庄计划2011-2#》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2009-2011谭勋《李明庄计划2011-2#》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2009-2011
李煊峰《甲子仲春》19.5×20×64cm 青铜 2015李煊峰《甲子仲春》19.5×20×64cm 青铜 2015
柳青《13号线2011》树脂着色,钢铁165×100×230cm 2011柳青《13号线2011》树脂着色,钢铁165×100×230cm 2011
郅敏 《天际》  金属、陶瓷 1000x20x15cm 2017郅敏 《天际》  金属、陶瓷 1000x20x15cm 2017
马文甲 《国旗》  木、玻璃 60x60x12cm 2012马文甲 《国旗》  木、玻璃 60x60x12cm 2012

  图像的创造:在图像已成为新的雕塑语言时代,传统具象雕塑的观念表达与当代语境的探讨显得尤重要,在创作方法的途径上,以观看视角的改变和社会问题的介入,突破以往的视觉经验来重新定义具象雕塑。

  ④表达的多元

姜凡《出走》玻璃钢 50×70×80cm 2012姜凡《出走》玻璃钢 50×70×80cm 2012
黎晓晓《涅虎》 铁丝网  450×370×200cm 2016黎晓晓《涅虎》 铁丝网  450×370×200cm 2016
王卓  《抚•梦》 柏木、床、布、灯管 204×94×174cm 2018王卓  《抚•梦》 柏木、床、布、灯管 204×94×174cm 2018
 杨林 《红色的金鱼》 木 尺寸可变 2017 杨林 《红色的金鱼》 木 尺寸可变 2017
 石鸿杰《欢芜》  石膏、棕丝、钢筋 高180cm 2016 石鸿杰《欢芜》  石膏、棕丝、钢筋 高180cm 2016
 谢勋 《天堂的礼物》 综合材料 210×35×35cm 2015 谢勋 《天堂的礼物》 综合材料 210×35×35cm 2015
 岳艳娜 《窥》  综合材质 70x50x20cm    2015 岳艳娜 《窥》  综合材质 70x50x20cm    2015
朱培刚 《八年》  200×38×100cm 楠木等 2013朱培刚 《八年》  200×38×100cm 楠木等 2013
 张晟瑜《MYMYMY》 汉白玉 尺寸可变 2018 张晟瑜《MYMYMY》 汉白玉 尺寸可变 2018
钱悦《废兰坛》铁丝、铁皮、白瓷砖、水泥 60×60×30cm  2018钱悦《废兰坛》铁丝、铁皮、白瓷砖、水泥 60×60×30cm  2018
 赵建成《小屋》 木 现成品 123×125×208cm  2014 赵建成《小屋》 木 现成品 123×125×208cm  2014
苏令林《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艺术中心项目系列三:和》影像胶片、硅胶综合材料  等大人物、尺寸可变 2018苏令林《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艺术中心项目系列三:和》影像胶片、硅胶综合材料  等大人物、尺寸可变 2018
刘磊 《造梦系列》  铅。树脂。课桌 520×100×50cm×7 2015刘磊 《造梦系列》  铅。树脂。课桌 520×100×50cm×7 2015
 高苏  《嫁接系列》  45×45×35cm,硅胶、猪毛,2018 高苏  《嫁接系列》  45×45×35cm,硅胶、猪毛,2018
张健 《偶像》树脂着色 200x200x200cm 2016张健 《偶像》树脂着色 200x200x200cm 2016
张文先《转世之吻·救赎》石膏140x140x320cm 2018张文先《转世之吻·救赎》石膏140x140x320cm 2018

  表达的多元:新技术的运用与社会传播的改变,促使青年一代雕塑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与材料运用的多样化,构建了多重的阐释维度,亦予艺术以新的定义与阅读。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