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风景”吕品昌景观雕塑《鄱阳日出》

2016年12月11日00:1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导读:2015年,吕品昌用太阳的形象,结合(江西上饶市)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鄱阳湖日出的瞬间美景创作了《鄱阳日出》。雕塑整体造型似一轮初升的红日,中间由云朵衬托,下半部分由三层落水台环绕。夜晚时,在LED媒介技术的作用下,整个太阳冉冉升起。下半部分的瀑布水景代表美丽的鄱阳湖,涓涓不息的水流寓意福水长流和美好的未来。在哲学内涵上,太阳代表新生、力量,结合地域景观后,寓意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白天效果)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白天效果)
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夜晚效果)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夜晚效果)

  流动的风景——吕品昌景观雕塑《鄱阳日出》赏析

  摘要:公共艺术不是单纯营造“静态”物理空间,而是追求为受众提供全新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享受。雕塑家吕品昌的景观雕塑《鄱阳日出》,在表达的内容上将人类崇拜的视觉形象太阳与自然景观融入景观雕塑;在艺术语言上,植根传统艺术理念,载入新时代的媒介技术条件、资源,以全新的视觉语言创造了瞬息万变的“动态”景观雕塑,扩展了雕塑本体的界限。作品消解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观众的参与成为构建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了雕塑与人的“互动”。

  关键词:景观雕塑 公共艺术 鄱阳日出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还是公共交流的艺术。20世纪80年代迎来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社区营造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建设”的需求日益强烈,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飞速发展,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态出现在公共空间。从观赏者的角度而言,这些传统的景观雕塑和壁画在造型、空间语言、以及材质技术上是相对“静态”的表达。如何帮助生活在都市的民众不仅仅在“静态”的环境中享受艺术,更能获得全新“动态”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享受,是摆在城市建设者和艺术家面前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时代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如多媒体技术、信息传播方式、网络空间的存在,公共艺术表现的载体更加丰富,艺术表达的语言也更加多样化,为公众的“介入”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多新方式。公共艺术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艺术品,还可以是一个事件、一次展演,或者是多维互动的艺术品。在公共艺术计划中,艺术家开始对有形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最后形成具有人文关怀和地域文化的景观雕塑,让人、环境、自然融为一体,这也契合中国古代一直强调“介入”环境、融入自然的环境观。总体而言,不管是整个公共艺术领域,还是单个公共艺术作品,都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雕塑家吕品昌一直深入研究公共艺术语言,其景观雕塑《鄱阳日出》综合利用电子媒介技术,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蕴,以全新的动态视觉语言创作出公众认可的地标性城市景观雕塑,是中国公共艺术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立意巧妙,着眼地域

  艺术家的立意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并决定着作品的高度。雕塑家吕品昌一直思考景观雕塑的表达视角,并关注公众的精神诉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月亮和太阳分别代表了阴阳,两者互补,缺一不可。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家们也以惊人的热情表现或描述着月亮。月亮是优美的象征,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太阳是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的象征。吕品昌把具有哲学探索意义,但又和公众紧密相连的宇宙形象体现在景观雕塑中,有着深层的思考和独特的立意。

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白天效果)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白天效果)

  2011年,吕品昌用月亮结合当地山水景观,创作出江西上饶著名的公共景观雕塑——《三清映月》。整个景观雕塑的造型是圆而不合的上玄月,景观雕塑以中国化的艺术形式,将人们赋予情感想象的明月和三清山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月亮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美的化身,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构成了清美的景致。在这个作品中,以浮雕和剪影表现手法将三清山司春女神、巨蟒出山等12个景观分四层镶嵌在同一个月亮之中,在光线的照耀下,朦胧柔美的月亮把山水景物衬托的更富神韵。可见,雕塑家构思立意巧妙,既将宇宙形象实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又充分体现了当地自然景观的美。

  2015年,吕品昌又用太阳的形象,结合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鄱阳湖日出的瞬间美景创作了《鄱阳日出》。雕塑整体造型似一轮初升的红日,中间由云朵衬托,下半部分由三层落水台环绕。夜晚时,在LED媒介技术的作用下,整个太阳冉冉升起。下半部分的瀑布水景代表美丽的鄱阳湖,涓涓不息的水流寓意福水长流和美好的未来。在哲学内涵上,太阳代表新生、力量,结合地域景观后,寓意蓬勃向上,欣欣向荣。新创作的《鄱阳日出》与三江公园的《三清映月》雕塑遥相呼应,山水相依,阴阳共存,互为根本,体现了“日月同辉”的意境及和谐之气。

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夜晚效果)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夜晚效果)

  太阳、月亮虽然是宇宙的形象,但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升起的太阳代表了永恒、光明、生机,勾连了公众与宇宙、文化、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作者把公众熟悉的太阳,以公众“陌生”且意想不到的方式搬到公共空间,“熟悉”是说太阳的普遍性、客观性,甚至是太阳的神性,“陌生”是指独特的立意和全新的表达方式。如果作者将宇宙形象以立体的形式搬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并不意外,但是LED屏置入其中及播放画面与圆形太阳的巧妙结合是公众所意想不到的。太阳和鄱阳日出是客观存在的形象,每个人也有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太阳,作者以动态的视觉语言创作了一个艺术化的太阳,三者似乎是分离的,但是却又是一致的。

  因此,雕塑家吕品昌在构思立意上不但把人类崇拜的视觉形象太阳、月亮入融入景观雕塑,也在作品中纳入公众喜爱并令人振奋的自然景观,构思巧妙,贴近公众。

  二、化“静”为“动”,拓展界域

  从艺术语言上看,雕塑景观《鄱阳日出》视觉语言的“动态”化和造型的“气势”是一个显著的特色。艺术作品中的“动”、“势”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传统绘画中讲究“气韵生动”,用笔“运转变通”使画面出现“如飞如动”的神情。唐代雕塑飞天衣裙飘曳,舞带飞卷,充满梦幻般的意境。希腊、罗马的雕塑大多也是选取动态瞬间来表现,近现代的未来主义大师追求瞬息万变的动,在二维空间中给一匹马画上12条腿。和立体的动态形象比较起来,这些艺术作品的“动”、“势”只是停留在二维空间,并没有改变其二维艺术形象的本质。

  近现代以来,达达派大师以《脚踏车轮》创作了动态雕塑,成为动态雕塑的开山大师。未来主义雕塑家也利用机械运动来做雕塑。这些动态雕塑,开始融入了“运动”和“时间”的概念,同一时空不同的时间下,雕塑的形象则发生变化。在国内的景观雕塑作品中,也零星有一些动态雕塑,比如奥林匹克公园的《风中之舞》,北京长安大剧院前的景观雕塑等等。这些动态雕塑虽然能“动”起来起来,但是仅仅是一种机械运动,并不能成为不同时空的艺术形象,也不能产生虚拟的“互动”。可是,雕塑家吕品昌在景观雕塑《鄱阳日出》中,实现了全新的动态视觉语言——即瞬息万变的动态雕塑。观雕塑中的圆球,既是太阳,又是LED电子屏幕。白天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350吨的大型公共景观雕塑,晚上人们体验到的是一个集喷泉、瀑布水景,声音光电为一体,雾气环绕其间的动态日出形象。媒介艺术或者媒介化的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重构了我们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形态,再造了自我与他者的观念。1雕塑家巧妙利用电子媒介艺术,置入景观雕塑,拓展了景观雕塑的界域。公共艺术作品不再是静态或者机械运动的雕塑,而是动态的、多变的新媒介艺术。雕塑景观《鄱阳日出》通过电子媒介、虚拟技术对自然景观进行了时——空分离和时——空凝缩,实现了不同时空下的景观模式,即在夜晚和城市的公共空间也能看到凝缩的鄱阳湖日出。

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

  置身公共空间的景观雕塑,只有将公众期盼的具有亲和力的艺术语言融入其中,符合公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艺术家的作品和价值观才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的中国人自然对传统艺术有着特别的喜爱。因此,艺术和时代的技术紧密结合的时候,需要汲取古典艺术理念。吕品昌把日出这一自然景观以艺术表达的方式实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瀑布喷泉、雾气缭绕,这些贴近公众的自然形象和新媒介艺术的应用,不但让公众叹为观止,而且贴近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契合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2的思想,符合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哲学观。当雾气缭绕在景观雕塑周围时,自然给雕塑增加了灵气和如诗如画的韵味,在景观雕塑面前,再播放上一曲古典音乐,可谓意境悠远,相得益彰。总之,现代意义上的景观雕塑《鄱阳日出》,是对中国传统“公共艺术”观的深度理解和富有时代感的把握,并诉诸生动有趣的系统化考虑。通过对声、光、电等媒介的综合运用,让不适合在夜晚欣赏的景观雕塑,变成在休闲时光和公众、自然、人亲密无间的公共空间艺术品。

  三、公众参与,“我”在其中

  城市不是自然中固有的产物,而是在历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群聚居的地方,城市现代化进程,带来很多诸如人口膨胀,生态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栖居于城市的市民渴望舒适的生存环境并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也希望有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情绪的空间。人类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人类对互动有着天生的喜好,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体现“我”的存在。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审美的主体,只有让公众参与其中,顺应时代特点、贴近自然、才是景观雕塑的社会价值所在。雕塑景观《鄱湖日出》贴近公众的心灵,并以深度互动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其中。

  首先,鄱阳湖日出是一幅自然中壮美的景观,水天相连的地平线上,跃出一轮红艳艳的朝阳,紧接着金光四射,整个鄱阳湖显得生机勃勃,碧蓝的湖面上金波闪烁。这样壮美的景观让人心潮澎湃,感觉生活充满了无限生机。艺术家将这一壮美的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搬到了不同时空中,让人夜晚也能欣赏到这一奇观。因此,欣赏景观雕塑《鄱湖日出》不单单是视觉的审美,还是从心灵上的深入沟通。总之,对于景观雕塑而言,观赏者因景观雕塑美的形式而喜欢,然后触动观赏者的心灵,达到启发和培养的作用。

  其次,公共艺术的基本功能是为公众服务,是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要让公众感觉到“我”的存在。该作品正在实现一个可以和公众互动的延伸功能,即公众在欣赏《鄱阳日出》时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把即时照片上传到雕塑的屏幕。景观雕塑成为一个可载的“容器”,把自然景观、生活的片段,以及观赏者的心情收纳进来,成为景观雕塑的一部分,由此,雕塑的表现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作品通过这种“交互”的方式,传递着雕塑的“可读性”“可变性”,同时也以公众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着雕塑。在作品《鄱阳日出》中,一方面实现了雕塑与人的“互动”,观众的参与成为作品意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品消解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公众介入的形式更丰富、更有趣、更好玩。显然,“动态雕塑”存在意义的生效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流露出来的。公众主动参与到景观雕塑与“我”的“互动”,为政府公共宣传和公共价值取向宣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吕品昌作品《鄱阳日出》

  不仅仅强调个人的创作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强调作品与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居民互动、沟通,让公众的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不仅仅是“观赏”者。在公众和景观雕塑的“互动”中,公众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丰富了自身的内涵。透过《鄱湖日出》公共艺术计划,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家在创作了作品的同时,也充当了导演角色;作为观赏公共艺术作品的公众,不再只是观众,也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构建者。总之,强调公共艺术能有所“共”,而不是纯粹个人的创作,否则不能算是“公共”艺术。

  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公众的认同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据当地官方统计,平均每天有近万人前来观看雕塑景观或者参与互动。笔者到上饶时,谈起上饶的人文风光时,当地市民提到最多的就是《鄱阳日出》,很显然《鄱阳日出》已经成为新的地标景观。公众喜爱,并以此为荣,这是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最有力的证明。

  总之,《鄱阳日出》以宏大的宇宙景观结合地域自然景观形成了新的人文景观。雕塑家通过整合时代的媒介技术条件、资源,结合传统艺术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觉语言创造了瞬息万变的动态景观雕塑。作品从公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出发,贴近公众,并和公众形成“互动”。雕塑景观《鄱阳日出》不但是公众审美和精神激励的载体,更是时代的积淀,文化的缩影。(文/姜坤鹏,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

  参考文献

  1. 刘晓陶,信息化语境下艺术创作与传播──论信息化语境下当代景观雕塑走向[J]。中国美术馆,2010(12)
  2. 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M],2007年3月

  《鄱阳日出》作者吕品昌简介:

吕品昌吕品昌

  吕品昌:1962年出生于江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重要公共雕塑作品       

  2016年作品《朱熹像》(花岗石、25米高)座落于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公园

  2016年作品《太原解放胜利纪念碑》(青铜浮雕四幅、2米高)坐落于大原牛头寨烈士园

  2015年作品《鄱湖日出》(不锈钢 25米高54米宽)坐落于上饶市市民公园

  2014年作品《茶圣 陆羽》(青铜、5米高)坐落于江西婺源茶校

  2013年作品《中华贤母像》(花岗石、32米高)坐落于江西九江县中华贤母园

  2013年作品《四大贤母故事》(浮雕 石、长40米高4米)坐落于江西九江县中华贤母园

  2013年作品《白居易像》(汉白玉石、5米高)坐落于九江琵琶亭公园

  2013年作品《琵琶女》(青铜、2米高)坐落于九江琵琶亭公园

  2011年作品《九江人文风情》(青铜浮雕、12米)高坐落于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外墙

  2010年作品《广昌路上》(青铜、红旗16米高、主席8米高)坐落于江西抚州市广昌县

  2010年作品《三清映月》(不锈钢、青铜、30米高)坐落于江西上饶市三江公园

  2010年作品《茶市米市》(石、青铜、6米高)坐落于江西九江市滨江路大中路

  2009年作品“红色特工”系列肖像雕塑(青铜)《李克农像》、《钱壮飞像》、《胡底像》、《熊向辉像》、《申健像》、《陈忠径像》坐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大楼

  2009年作品《宫学斌夫妇》(青铜 1米高)坐落于山东龙大集团总部

  2009年作品《袁隆平像》(青铜 3米高)坐落于江西德安隆平广场

  2008年作品《太空计划、飞天归来》坐落于北京奥运会 主场馆雕塑

  2006年作品《送朗参军》青铜 3米高坐落于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园雕塑

  2006年作品《张之洞像》青铜 3米高坐落于夏门青少年教育园区

  2004年作品《杨利伟像》坐落于辽宁葫芦岛市

  2004年作品《毛主席像》(青铜 3米)坐落于湖南娄底电力局  

  2004年作品《五大书记。走向胜利》(青铜)坐落于延安枣园革命博物馆

  2003年作品《解放全中国》(青铜 6米)坐落于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解放序厅

  2003年作品《邓小平像》(青铜 3米)坐落于上海青浦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园

  2003年作品《少年邓小平与水牛》(青铜)坐落于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

  2004年《红都瑞金》,《井岗斗争》大型历史浮雕(青铜)坐落于江西南昌八一广场

  1996年作品《周恩来与邓大姐》《毛泽东与农民们》,《刘少奇与农民》坐落于河北西柏坡博物馆 “领袖风范园”雕塑群                    

  1996年作品《盼红军》坐落于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园雕塑

  1996年作品《中国中医药发展史》巨型浮雕,坐落于江西南昌湾里江中集团  

  1996年“国家行政学院标志雕塑”坐落于国家行政学院      

  1999年作品《走向未来》巨型汉白玉浮雕坐落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1998年作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群雕《大刀雄风》《枪林弹雨》,坐落于北京市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园

  获奖:

  2013 获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杰出贡献奖”

  2009 获住建部、文化部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中国城市雕塑“徐悲鸿奖”

  2006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材计划”

  2004 获美术文献提名奖

  2004 获建设部《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成果展》优秀作品奖

  2003 获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学术优秀奖

  2000 获北京《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术展》金奖

  1999 获文化部、美协《中国艺术大展》银奖

  1993 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获国家体委、美协《第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1993 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鄱阳日出吕品昌景观雕塑公共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