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抢先看 283件精品9月8日开放

2015年08月28日10:41   人民政协网  收藏本文     

石渠宝笈特展《五牛图》布展现场

  即将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延禧宫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览中最令人期待的展览。展览将于9月8日至11月8日 展出,分为“典藏篇”和“编纂篇”两个部分,分别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展出。由于展览展出宋元珍品较多,展品将于10月12号更换部分藏品,分两期展出。 两个展场两期一共展出故宫书画藏品283件。包括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韩滉的《五牛图》、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卷》等 书画精品,在展览正式开放之前,雅昌艺术网为您带来此次特展布展现场精彩镜头,以飨读者。

  《石渠宝笈》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是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者,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提供了重要参考。“石渠”一名,典出《汉 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乾隆帝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表现了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景仰和追溯。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 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

 
 

  武英殿“典藏篇”

  “石渠宝笈特展——典藏篇”(武英殿),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注重揭示书画收藏、流传、辩伪的历史。展览此部分共分为皇室秘赏、重回石渠、考订辨伪三个单元。本展区展出82件(套)书画藏品,大多是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

  此一部分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和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我国最早名家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风格。东晋王珣《伯远帖》为王氏家族唯一传 世真迹。其他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皆为传世绘画经典中之经典。值得注意的是,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宸翰集体亮相,实属首次。

布展现场
 
《游春图》布展现场
《游春图》布展现场

  展览此部分比较多地叙述了书画流传、递藏的经过,突出展览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此部分展出的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馆界都是难 得一见的。展览此部分旨在增进普通观众对古代文化与艺术的认识,为专业人员研究《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乃至书画史、鉴藏史有所助益。

  延禧宫“编纂篇”

  “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延禧宫),以《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及其版本与玺印五个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宝笈》诸编的内容与特征。本展区展出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诸编著录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图书善本十二册,《石渠宝笈》所用宝玺十五件,直观诠释这一书画著录巨作。

《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局部
 

  为让观众获得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故宫博物院为本次展览绘制了《石渠宝笈》初、续、三编在紫禁城、圆明园贮藏书画的地图,并列举学诗堂这一贮藏地点,展出其相关文物。

  本部分展出的晋顾恺之《洛神图卷》,画卷中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乙酉三十年(1765年)、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的题识与乾隆内府大臣的题识再述了《石渠宝笈》这一书画著录巨著的编纂体例与其严谨的考据特点,并生动地勾勒出乾隆的艺术趣味。

 
宋徽宗书法
 
 
 
 
《十骏图》

  珍品介绍

  隋 朝展子虔《游春图》

  绢本 设色 纵43厘米,横80.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宁寿宫,八玺全。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 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在此图中,山石树木等都是运用线条勾画,皴法的痕迹尚未体现,带有高古韵味。这件作品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之一, 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用石青色、石绿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是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画法的先声。画面中表现出比较成熟的空间意识,体现了着中国 古典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展子虔是当时杰出的画家,供职宫廷,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代,擅长画车马、人物、楼阁和山水,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展子虔的绘画在继承 魏晋南北朝技法的同时,开创了隋唐山水画的新风格。

  画上没有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因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近些年,沈从文、徐邦达、杨仁恺、傅熹年等学者和鉴定家对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广泛讨论,认为它并非展子虔亲笔所绘,可能是五代时期或宋代的摹本。

  画上钤印有二十余方,表明此图流传有绪。曾经收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在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多人收藏之后,被清内府收藏,并钤“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 印。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自此《游春图》流落到民间。1946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重金将其购藏。1952年,张伯驹先生 将《游春图》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 设色 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清明上河图》绘于北宋,作者张择端。画面表现北宋汴梁城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图中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繁忙的汴河,以及 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图中共绘人物约600余名,牲畜近百头,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 凑,画法精严,刻画入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流传有绪,在宫廷与民间历经辗转,画上有历代鉴藏印玺共近百方。它最初收藏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后,它流落至金邦,成为私人藏品。元 朝初年,被统治者纳入内廷。明代它由宫廷又转入民间,后被奸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明隆庆年间,它重新被官府收没,第三次归入宫廷。万历六年 (1578),大太监冯保巧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清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其家被抄没,此图遂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将此 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1932年,它曾存放在吉林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57年经东北博物馆转存到故宫博物院至今,堪称故宫博物院 的镇馆之宝。

  东晋 王珣《行书伯远帖卷》

  纸本 纵25.1厘米 横17.2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三希堂 钤五玺

  《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作者王珣(350-401年)。书法痩劲古秀,顿笔含章草遗意,与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接近。行笔出入顿 挫,锋棱俱在,劲健纵横,潇洒古淡。意境悠游恬淡,俊逸疏朗。《伯远帖》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备受世人珍视。

  此帖宋代入徽宗宣和御府,《宣和书谱》著录。明代,董其昌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京城获观此帖,于后隔水题跋称“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 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七年后王肯堂在新安吴新宇处获观此帖并作跋。清初《伯远帖》归安岐所有,著录于《墨缘汇观》。后入藏内府。乾 隆帝于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异常珍重,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旧贮乾清宫,今移贮三希堂)、王献之《中秋帖》(贮御书 房,今移贮三希堂)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命董邦达绘图于卷尾余纸,沈德潜作《三希堂歌》识于卷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刻入《御制三希 堂石渠宝笈法帖》。1924年,逊帝溥仪出宫时,《伯远帖》与《中秋帖》被敬懿皇贵妃随身携出,后辗转为鉴藏家郭葆昌所获。郭去世后二帖由其子郭昭俊拥 有。1949年郭昭俊为借款将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无力赎回。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最终由国家出资购回,《伯远》、《中秋》二帖 得以复归紫禁城。

  宋徽宗内府《宣和书谱》、吴其贞《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总之,本次展览是《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第一次展览,旨在体现《石渠宝笈》编纂及其著录书画的特点,让观众欣赏书画铭心绝品,了解清宫典藏书画的聚散 和特质,认识书画鉴定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价值,推动书画真伪和图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此纪念那些为书画征集、维护、研究 做出卓越贡献的贤达之士。此外,在展览的同时,也将举办相应的学术研讨会,以展览促进学术研究,以研究来深化、拓展展览的内涵和深度。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