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玮:至精至简 创新创造

2016年05月12日14:2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宋玮自序

  我之刻竹,源于金石篆刻。从初中开始迷上篆刻,与金石打交道近30年,直到几年前,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沈觉初竹刻菁华录》,被上面一幅幅竹刻拓片深深吸引,中国书画的劲挺柔美浓缩于纤纤扇骨之上,黑白之间竟平添了无限的遐想,回家后便开始了潜心钻研。好友陈少峰先生是沪上书画篆刻专家,我把自己最初摹刻的几件扇骨与他交流,竟然得到他的赞赏,进而又提出与我合作。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少峰兄想创作了十余把扇骨书画作品给我,古诗名句、梅兰竹菊、花草鸟虫无不尝试,让我开始脱胎于摹刻,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法,开拓自己融合原创的竹刻天地。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少峰兄又联系了沪上中国书画和油画界的名家刘一闻,方攸敏、王向明和裴晶等先生,诸先生都然应允合作,所有就有了名家书画竹刻扇骨的诞生。如果说,刘一闻先生的竹石书法、方攸敏先生的奇花异木、裴晶先生的谐性人物所表达的作品精神比较契合传统竹刻意境的话,那么当初与王向明先生合作的两把扇骨便为今天这批西画竹刻的完美合璧打下了基础。最初在拿到王向明先生作品时我思考着,中国传统竹刻表达西画作品会出什么样的效果?从竹刻这个品类来看,这一定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产生效果是否也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呢?作品完成后,少峰兄制作了墨拓装框后送到王向明先生府上,先生非常欢喜,在之后的一次油画作品展览上还将这两件镜框一起展出。更有趣的是,先生在个人微博上还做了介绍,观者如云,好评颇多。

  到了当年的秋天,一日,我刚拜访过沪上一位篆刻家朋友,便接到少峰兄电话,他很兴奋地邀请我与王向明先生作一次深度的系列化的合作。当时,只说王向明先生提出合作,有四到五个系列,若干把为一个系列,共三四十把。主题是“向大师致敬”,将王向明先生的油画作品以竹刻形式比较全面地展现在扇骨上。听到这个消息,我怦然心动,一种既激动又紧张的情绪萦绕着我,不知道这次的合作是否能如王向明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好在王向明先生创作的每一系列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空隙,我仔细研究了王向明先生的油画作品,和少峰兄反复作了多次 ,最后确定了这四十把作品既统一又体现差异的竹刻技法,每一系列的技法都有其不同之处。现在来看,这五个系列共四十件作品,所表达的艺术语言还是令人满意的。

  这批扇骨刻制过程历时逾一年。区别于职业竹刻家,由于我工作事务较多,所有主要利用下班后、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时间创作。时间不够用,连出差的空余时间也用上,还不够,单位组织义务献血有一周的规定假期,也用上!就这样,终于把这次合作完成了。说实话,比较累人,但心里却荡漾着满满的幸福感。少峰兄常对我说,一般的竹刻工作者不算,精于竹刻的篆刻家从明清至民国到现代越来越少,如果还能玩票刻竹100件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句话一直激励我,特别是觉得累的时候,为我打气、为我加油。

  回首这三十多年艺术实践之路,有三点我觉得尤为重要。少峰是良师益友。从中学同学结交至今三十二年,无论篆刻、竹刻还是书法,以及刻制紫砂壶、紫砂印章,都得到少峰兄的指点和提携,也正是他,让我对于此道始终兴致勃勃,醉心其中。竹刻是业余爱好。因为是爱好,所有已知以“玩“的心态对待创作,保存一份天真,保持一份轻松,心无 ,从名家名作中努力吸取养料。同时,处理好工作与生活、艺术创作的关系,处理好领导、同事、朋友和同道的关系,定位好,把业余爱好这条路走下去。创新是不懈追求。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与自然为伴,所用的玩具大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自已动手,不亦乐乎,也从小养成了创新创造的习惯。对于艺术我也秉持这样的观点,要靠自己的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在这几年的创作过程中,我常想,艺术创作的极致到底是什么?最近,得缘与曹王禅寺住持曙红法师晤面,交谈中提及了对艺术作品传世的标准,应该是围绕主题,在独特的材质上运用创新的表现方式,以”至精至简“来契合创作者的文化价值吧。至此,豁然开朗。

  在少峰兄约我参加这次合作时,还有一句话,说这批作品完成后,就算这辈子再不刻竹也不所谓了。现在真的完成了,我反而觉得这条路还要坚持走下去,向名家们不断学习,不断体悟,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实现超越。

  2014年8月25日

  农历八月初一

  宋玮于美国里士满机场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