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超限:上海明圆美术馆年度当代艺术大展开幕

2019年09月30日 20:4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上海明圆美术馆年度当代艺术大展“觉知超限:觉知艺术——对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展览于2019年9月29日下午举行开幕仪式。上海明圆美术馆馆长凌菲菲、参展艺术家张羽、王南溟、秦冲、孙良、周洋明、张健君、徐红明,批评家顾凯军、李晓峰,艺术家查国钧、申凡、陈心懋、倪卫华、王凯、柴一鸣、了了等来宾出席开幕仪式。

  来宾合影:上海明圆美术馆馆长凌菲菲(右5)、徐红明(左3)、孙良(左4)、张健君(左5)、周洋明(左6)、王南溟(左7)、张羽(左8)、秦冲(左10)、顾凯军(右3)、李晓峰(右2)

  嘉宾签到:秦冲、孙良、周洋明、张健君、张羽、李晓峰、徐红明、王南溟

  开幕现场,首先由本次展览策展人及艺术家张羽就策展理念致辞,张羽分享道,本次展览提出“觉知艺术”的概念和现有艺术史的发展是对语言和形式层面上的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今天的艺术,创造我们自己的艺术,我们的艺术在整个中国艺术史和世界格局当中应该提供什么;或者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应该发生怎样的艺术,这是展览的意图。所选择的12位艺术家是选择了在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几年的几个重要节点中,通过作品与当时艺术史的关系汇成一条线索产生了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也是这条线索梳理的是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可能。

  张羽致辞

  随后由艺术家代表王南溟致辞,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展览,本次展览的作品如张羽所说的那样,其中带有的存在、时间性的观念和联系,也是本次展览所讨论的重点,并且这次布展也是经过张羽深思熟虑安排好的,带有时间故事性,让观众能够看到、了解艺术史中的一个片段,这对有关艺术史的梳理和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

  王南溟致辞

  批评家李晓峰就本次展览表示,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做了这样一个展览,这是一个“纯净”的行为,作为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的张羽对本次展览的付出让人敬佩,这是值得我们带着爱艺术的心认真去观看的。

  批评家李晓峰致辞

  参展艺术家孙良在致辞中说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特殊的节点做的有关艺术梳理的展览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管是策展人还是参展艺术家都对此付出了莫大精力,值得大家好好欣赏和思考。

  孙良致辞

  最后由上海明圆美术馆馆长凌菲菲女士致辞并宣布开幕。她表示首先非常感谢策展人张羽将这一场学术展览带到我们美术馆,也感谢所有的参展艺术家多年来一直对美术馆的支持。这17年来,美术馆一直坚持做关于水墨、当代艺术、学术型展览,我们想做的就是大家不太关注但却有实际意义的展览,并表示会一直坚持将学术型的、更深层次的、更富有意义的优质展览带给大家。开幕结束后,在艺术家带领下现场观众移步展厅观展。

  凌菲菲致辞

  适逢新中国70周年国庆之际,在这举国欢庆的历史时刻,上海明圆美术馆2019年度学术研究展“觉知超限”也即将于9月29日启幕。本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著名艺术家张羽策展,旨在探讨“觉知艺术——对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

  长期以来,现有艺术史关乎语言的、符号的形式主义发展已经将艺术推进了死胡同。虽然杜尚在1917年对创造艺术似乎给出了新观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杜尚《泉》及其之后的现成品艺术,并没有使艺术真正获得发展。《泉》在视觉上虽具有与以往艺术完全不同的呈现,但究其实质仍是一种形式,只是从绘画的表现形式到直接挪用现成品形式。杜尚并没有给出创造艺术核心价值的答案。

  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艺术不可能再沿着现有艺术史对艺术的语言及方法的分类法则推进。当代艺术必将是重新整合的艺术。以国际化视野反思当下中国艺术界的水墨热、抽象热,不难发现其背后是我们对艺术认识上的偏离。

  在策展人张羽看来,艺术的核心价值并非是语言问题,当然也不是对形式的追问,而是在于探讨人类最关切的话题——我们如何真实地存在及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便是人类对时间的追问,确切地讲是对时间的掌握。然而,如果时间等于空间,那么人类可以把握的时间就只有时间性,就是把握存在与时间性的关系,这一认识对艺术而言,必然以反语言而走出语言的形式主义。

  本次“觉知超限”展,正是对全球当代艺术发展一直处于寻求“语言”变化的极度过剩之反思,指出艺术的发展必须走出“语言”形式主义之陷阱。从而提出“觉知艺术”并走向“存在艺术”。问题在于对“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是对创造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因此“觉知超限”是对现有艺术史艺术的质疑。

  那么“觉知艺术,对于存在与时间的思考能否打开未来”呢?从现有艺术史及自身文化上看,我们的语境并不发生西方式的抽象艺术;那么中国应该发生什么是我们应该反思的。现有艺术史艺术的发展一直是艺术家以创造的思想意识叛逆过去创造未来,但如今这创造指的是什么,成为讨论问题的关键。

  “觉知超限”展,一方面试图打开一直限制于我们艺术创作的艺术史艺术的方法论的魔咒;另一方面,为我们呈现在自身文化与世界关系中,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四十年来,从中国看世界到从世界看中国的创造艺术进程中,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或应该做什么?

  如此,这个策划案更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研究性梳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案例,反驳将艺术创造停留于形式主义上的认识,更是反驳将“思维”作为创造艺术的核心价值。走向一种别于现有艺术史艺术方法论的思考,或是通过某种“不确定性”的非艺术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表达的既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主体人(创作者)的一种“觉知”,一种存在于时间性中的自我真实存在的体验。如此我们对真实开始了重新认识,对存在重新追问,对时间重新追问。换言之,“真实存在与时间性”的实质,是“觉知艺术”表达的通道。显然,“觉知艺术”前行的核心问题是走向“存在艺术”。

  本次展览特别选择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典型案例,从绘画、平面作品、行为、影像、装置或全形态艺术表达;同时还选择了对非艺术的日常呈现,以此构成此次展览的研究性和开放性。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12日。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余友涵

  余友涵的“抽象”叙事表达,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延续着属于极其自我的叙事方法,无论是对宇宙的冥想,还是书写的语言形式,都使其抽象叙事表达具有一种对西方抽象艺术保持着一种非常明确的距离,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警惕,显然来自文化立场与内心意识的感应交织。这无疑是理智的,我很在意其抽象表达的书写动做中所溢出的那种冥想与心路。

  余友涵 《抽象1988-04》160X130cm 布面丙烯 1986

  张羽

  张羽始于1991年创作的《指印》艺术表达,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的两个方面——“水墨”与“抽象”。但极具意义的却是在“水墨”与“抽象”表象下的《指印》艺术,蕴含着张羽对创造艺术核心价值的追问——“存在于时间性中的自我真实存在”,因此《指印》表达,对于“水墨”与“抽象”是解构也是突破,是通过意念与肉身的“指印”行为表达携带而至。这显然是对中西艺术史持有的一种警惕及机智。而“指印”表达的行为本身更趋于心性的那种慢慢的溢出。

  张羽《指印—写天空中的星星》118x72cm,指印行为、宣纸、水、墨,1991

  王南溟

  王南溟的艺术创作是沿着从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的《字球》标志着他从传统书法走向现代书法并转向当代艺术的表达。《字球》的意义在于无论是宣纸上书写的书法是传统还是现代,当宣纸被手团成纸球后,无论怎样的书写书法都被删去原本的意义,也无论是纸球还是字球,纸中书写的书法被解构为水墨的笔道,构成抽象笔道的黑白球状。我所关注的是其形成这一抽象笔道的球体,是艺术家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

  王南溟 《字球组合》 宣纸、水墨、装置 1992

  宋冬

  宋冬1995年创作的以“水”作为媒介呈现的艺术表达,尤为突出的是《印水》及《水写日记》。无论是他持刻有“水”字印章在拉萨河上的行为“印水”,还是他持毛笔蘸水在青石板上书写“水写日记”,在给自己以精神寄托的同时也对外在世界保留了自己的秘密。拉萨河上的“印水”显然是虚无的;青石板上的“水写日记”随写随消失的文字在可视的记忆中消逝了。这样,艺术家以一种了无痕迹,近似“冥想”的方式诉说着从有到无的空无状态。

  宋东《水写日记》照片 40X60cmX4 1995

  石晋华

  石晋华因患“幼年型糖尿病”之故,便从17 岁开始注射胰岛素,并日复一日监测、纪录身体状态,这些经验迫使艺术家时时面对生存的严苛情境,他对待身体犹如一个他者与工具。特别是石晋华1996年开始创作的《走铅笔的人》的行为作品,虽然“走铅笔”为石晋华的个体体验,但却是我们少年时期难忘的日常记忆。《走铅笔的人》是将日常行为转换为一种艺术表达的行为,然而有意思的是走铅笔的人留下了走笔的痕迹,而这种痕迹貌似一种抽象,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抽象,而是有的虚无意识。

  石晋华《走筆 #171》151X369cm 铅笔、纸 2019

  李华生

  李华生是一位受过传统书画训练的水墨山水画家,他在1998年毅然开始了一种继续使用传统的笔墨方式的,将中锋用笔刻意改变成极细的中锋线,用细细的线编织成横竖格子布满纸面。这显然是一种绘画式的、抽象形式的“线格子”,我们很容易将李华生的《线格子》归到抽象艺术,当然又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绘画。于是有批评家将其归为极多主义,而我更愿意将李华生视为一种接近心性的抽象方式。

  李华生《0679,2006》180X98cmX4 纸本水墨 1996-2015

  秦冲

  秦冲的装置作品《过去—未来》创作于2002年,是将纸的一端以火燃烧后留下自然痕迹,再将这些纸卷成大小不同的纸筒,摆放于空间,形成错落有序的空间视觉,构成需要的表达。在展示空间中被燃烧的纸屑所产生的灰烬随意飘落在地面,并漂浮着烧焦纸与灰烬的气味,呈现着一种虚幻的仪式感。这是将日常经验转换为一种创造艺术的,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表达。

  秦冲 《过去 · 未来》 纸、燃 2002

  周洋明

  周洋明的《笔道》系列作品始于2001年,其笔触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情绪,乃至于生理气息的变化的痕迹。它们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纯”形式的结构,也并不是要主观地去表现由这种纯形式而带来的视觉的精神性表达。艺术家正是想通过画面来描述“气韵”的具体规律。亦或说,他正是用千万根线条来解释“一根”线条的意义。其实,他表达的目的并不在于抽象的形式,而是表达方法成为艺术家诉求的根本。

  周洋明《12-10-12》局部130x190cm布面丙烯-周洋明2012

  孙良

  孙良的艺术实践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他的实践线索一直在为自己不断地打开视野。从他最早的神秘和象征倾向到表现主义时期而走向魔幻的语境,以及似乎抽象的弥散风格。我所关注的《绚-影》作品创作于2006年,他使用了胶片、指甲油、混合调和剂,绘制的色彩斑斓的、泼墨的、流动的、抽象的、绚丽的幻影图形,当悬置在展示空间与墙体的关系中借用灯光投射,在绘制的幻影与投射的幻影关系中又充斥着一种绚影的魅力。这一呈现避闪了通常的抽象与表现。

  孙良 《海市蜃楼》30x20cm  赛璐璐片、染料、混合调和剂、油颜料  2006

  徐红明

  徐红明《非云非雾非炁》开始于2009年,徐红明对画面某种不确定性充满兴趣,于是,他的创作方法经常是放弃画笔,在行动中通过其它工具将那些矿物质粉状的、或水性的颜料洒落在画布上。行动与呼吸牵动着手的抖动都会改变着画面的感觉,以此凸显了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同时,这种不断的重复行动,将不同的色彩控制性的洒落在画布上,使画面中任何角落都是层层相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使表象上的云朵赋予些许的想象,而具体的创作行动不是以抽象为目的,而是心性的显现。

  徐红明《非云非雾非炁---- 非红》304.8cm X121.9cm绢布 水性颜料 2019

  张健君

  张建君的《内在的雾》是1992年完成的一件装置作品,这是一件使用高8英寸,直径79英寸的金属容器,这个容器内盛满水 + 墨的水墨,通过容器制造的温度使水分蒸发形成雾气上升。从某种层面上讲张建君不是把水和墨作为媒介,而是将两种不同的水性物质混合,将具有文化特征的物质属性墨与具有自然特征的水混为一谈,而雾的内容则是混合后形成的另一种状态。这一状态使水墨获得一种新的言说。

  张健君 《内在的雾》

  水、墨、雾气、金属、加热系统 装置 雕塑高20cm,直径200cm 1992

  任戬

  任戬的最新作品《屋漏痕》完成于2014年,《屋漏痕》在我看来首先是对传统概念的转换,这一转换是通过非艺术的形式呈现的。他是通过擦地、擦桌子、擦车、擦玻璃等日常行为所产生的痕迹(抹布上留下的污迹)作为表达的内容,以生活中的废物为媒介,使该物成为他物,而非画画产生的图像。前者是在关系中产生了书写行为,后者是在单一孤立中完成书写行为。“看什么不是什么”是《屋漏痕》的表达依据。既不抽象也不现象的一种抽象。

  任戬《屋漏痕系列之一“抹布》 30X40cmX6 抹布污渍、丙酸钙 2014

  [展讯]

  “觉知超限:觉知艺术——对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

  主办:上海明圆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策展人:张羽

  参展艺术家:余友涵、张羽、王南溟、宋冬、石晋华、李华生、秦冲、周洋明、孙良、徐红明、张健君、任戬(按作品发生时间顺序)

  开幕时间:2019年9月29日(周日)下午16:00

  研讨会:2019年9月29日(周日)下午13:30—15:30

  媒体预展:2019年9月28日(周六)下午14:00—16:00

  展览时间:2019年9月30日—2020年1月12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199号A座5楼明圆美术馆

  关于明圆:

  上海明圆美术馆由明园集团于2004年投资创办。该馆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位居淮海路复兴路中枢,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上海市中心繁华区域为数不多的非盈利性专业型美术馆。美术馆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同国际艺术间的交流,通过艺术展览、学术研究、美学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掘、培养优秀艺术家,并为美术史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作品,以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探索可行之道。

  开幕现场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