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 | 《未来部落》交互艺文展

2021年03月26日 23:3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若不考虑地方性而想象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诺伯舒兹

  人与人的相聚构成了群落,生之需求促使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文化由此生发、传播、创新和绵延。意义之需亦催发多种形态的诗意,物与场所的诗意,在生活的艺术中。文明的初始和未来,在回首与展望间于当下交汇,诗意流淌其间。

  以原始文明和科技文明相融汇为策展核心的‘未来部落’交互艺文展,从对“家”和部落文化的探究引申到“万物共生”的概念,以此承担起对土地的责任与使命感,以探寻更高维度的共同体。在这里,‘未来’寄托着对未知的期许,由世世代代编织延续。‘部落’指示着由家、由族聚合而成的群体,群体因社会、经济、宗教或亲缘关系而联结构成社区,有着共同的文化。在文化的表征之下,物的属性和符号的创造承载的是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宗教观、自然观等。

  ‘未来部落’主题展览由七彩云南·古滇名城®联合艺文力共同举办,我们以云南山地水系人文为载体,前期邀请艺术家前往部落采风,以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为线索:古滇——石林——泸西古村——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西盟——西双版纳等。撒尼人、彝族、哈尼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傣族、基诺族……六天七族的在地探寻,为特定场域创作的艺术从云南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建筑风貌、远古神话等角度切入,构建时空的多重维度。

  在展览开幕式上,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集团总裁任剑媚女士、艺文力创办人汪莎女士出席并致辞,策展人ALEI与五位艺术家王轶琼、王茂、郭廖辉、In_K、沈凌昊也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诺仕达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集团总裁:任剑媚女士 诺仕达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集团总裁:任剑媚女士
艺文力创办人:汪莎艺文力创办人:汪莎
左起:王轶琼 / 汪莎 / 王茂 / 沈凌昊 / In_K / 郭廖辉 / ALEI / 任剑媚 / 方照雪左起:王轶琼 / 汪莎 / 王茂 / 沈凌昊 / In_K / 郭廖辉 / ALEI / 任剑媚 / 方照雪

  

  屋顶中游 

  ROOF PAVILION

  建筑师 | 郭廖辉

  形式语言 | 建筑、装置、公共艺术、观者参与互动

  作品尺寸 | 22m*2.5m*3m

  材料 | 西南云杉,阳光板,定制金属件

  在古滇展场南广场,曾旅居欧洲的建筑师郭廖辉的《屋顶中游roof pavilion》位于展览入口,直面滇海。建筑由西南云杉、半透明的双层阳光板和金属件构成,白色建筑与水中倒影,傍晚时分在夕阳的渲染下暖光斑驳。几何形叠加的建筑以古滇早期的建筑为灵感,屋顶式的外形,建筑由架子支起而下方悬空。此时,“屋顶”既是边界亦是主体——建筑材料作为边界隔离了内外空间,主体屋内则成为介于房屋和长廊之间的空间。当建筑内部少有分隔,围炉、起居、休憩、饮食都在一个屋顶的庇护之下——可以说,人们栖居在屋顶中。面向山景的窗户和半透明的材料则巧妙地将空间内外的人和景联结起来,建筑空盈透气,人行其中亦可感受天地。

  《屋顶中游roof pavilion》的地方性使场所具备了特殊的认同感。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指出:“若不考虑地方性而想象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郭廖辉的作品置于山海环绕的广场,既唤起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又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在地性的体验,同时为后疫情下人与人、人与自然间提供一种折中的相处方式。从自然之物到带着特殊文化属性之物,建筑的意义和诗意依附时空的变换而生发。

  当我们从户外移步展厅,首先观众会来到签到厅以图腾签到。身着云南传统服饰的模特在来宾的脸上以荧光材料绘制寓意各异的图腾纹样,纹样将在最后一个展厅《时间的剧场》的UV灯中显现,符号和表征由此连贯展览的始终。

  

  口吐装置

  当代艺术家 | 王轶琼

  形式语言 | 行动+时间切片

  建筑是可观可触的物,而艺术家王轶琼的《口吐装置》则是以观念为主的行为艺术——以概念先行,口吐无形装置进行展演。杜尚曾说:“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我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不留痕迹的作品,不可见不可思,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杜尚将生活过成了艺术,享受生活的每一刻钟,那么王轶琼口吐的无形装置蕴含着什么概念呢?

  王轶琼为版画出身,但并不拘泥于探索一种形式语言。他将‘口吐装置’分为两个类型:文字装置和口吐装置。前者将语言概念视为先行核心,后者则以口语为探究的要点,其中的观念可从艺术家部落采风的过程窥探一隅。在采风期间,艺术家被部落人们的大笑所吸引。“笑”是人类日常的表情,艺术家却发问“为何而笑”。在艺术家呈现于摄影的表演中,被世俗常规认为是愉悦的“笑”的表情不一定与情绪相关。口吐装置表演的视频中,艺术家嘴巴在动,手演绎着各种姿态。而从一些深度观众看来,“说”这一行为被演绎成默片,观众所能听到的只是鸟声、风声或他人说话的声音,能指与所指由此脱离了正轨。

  著名观念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在1967年曾说:“对于观念艺术而言,创作的想法(idea)和理念(concept)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艺术家使用观念的形式,这意味着所有的计划和决定是在创作之前做出的,而实施只是不痛不痒的事情。”然而,在展览现场,在场的人或错过了口吐装置的表演,多数人却仍能在视频影像中窥探作品的部分呈现。

  

  NΦWHERE

  一个不存在的空间

  新媒体艺术家 | In_K

  形式语言 | 混合媒介 /人工智能(生成对抗网络)生成影像 / 观者参与新媒体沉浸式交互影像空间

  作品尺寸 | 21m*4m*3.3m / 6.2m*3.9m 

  材料 | 镜面、投影、LED、激光雷达、液晶显示器

  2号长廊区为新媒体艺术家In_K的《NΦWHERE:一个不存在的空间》。作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镜像构建的沉浸式影像空间,一个是影像空间外的雷达交互式LED影像。艺术家以无人机航拍云南景观,并处理后交付于人工智能学习,具体的图像通过受训练的神经网络输出为光影粒子组成的抽象影像。此时,人工智能成为劳工,艺术家通过科技转换现实景观,以此创造沉浸式的、虚幻般的视觉空间。在沉浸式空间中,两边镜面扩大了视觉观看,绿色、黄色的梯田被抽象成光影粒子不断流动、变幻。艺术家由此将当地居民熟悉的景观陌生化、奇观化。

  沉浸式展厅出来,LED影像呈现的是云南当地的梯田和土掌房,观者手的挥动能让影像变换图案。该影像为观众理解整个作品提供了较为具象的参照点,以此体会图像的在地性,亦使得In_K的创作区别于其它营造无垠空间的沉浸式作品。创新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艺术家预言式的讲述道出了传承的模式和意义。

  

  时间的剧场

  ——光穿越一片雨林

  艺术家 | 沈凌昊

  形式语言 | 场域特定装置、观者参与沉浸式光影交互

  作品尺寸 | 41m*9.6m*4m 

  材料 | 光敏树脂材料、紫外光、激光装置、闪光灯、热带植物、声音

  3号空间的《时间的剧场–光穿越一片雨林》亦突出视觉语言和氛围的营造。以光在棱镜中折射出七彩颜色为基点,艺术家沈凌昊在黑暗的空间中置放了附带感光材料的七彩光板,营造光穿越丛林般的氛围。作品的互动性亦给予在场者新奇的体验。当观众来到装置前,间歇性的强光闪现,观众的影子留在了二维的屏幕上,延迟的影子在短时间的停留后消逝。当舞者与自己的影子共舞,展厅里呈现出鬼魅式的奇观,似乎唤起了古老的传说。由此,展厅里观众的身体与作品、记忆联结在一起。

  “新媒体艺术”何以为“新”一直有诸多讨论。策展人史蒂夫·迪茨(Steve Dietz)提出新媒体艺术的三个分类,即“交互性”(interactivity)、“连接性”(connectivity)、“运算性”(computability),三者任一或全部呈现。《NΦWHERE》和《时间的剧场》都以机器运作或科技材料为基础,在不同程度上让观众参与其中,以此通过作品将室内的人与云南土地的景观生灵相联结。这为未来部落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参考,亦让人深思未来部落的自然人文生态及未来人类与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哪里有酒

  艺术家 | 王茂

  形式语言 | 镜面装置、大地艺术

  作品尺寸 | 一千平米 / 尺寸可变 

  材料 | 镜面不锈钢

  穿越丛林到达主会场,艺术家王茂以场域和云南民俗为基点,与太阳合作创作大地艺术《哪里有酒》。会场上分布着八个镜面不锈钢,傍晚时分天空落日与镜中八个落日一同组成九个太阳的壮观景象。当年艺术家瓦尔特·德·马利亚(Walter De Maria)在新墨西哥州荒野上以400根不锈钢杆引来闪电,王茂则邀请太阳住进了滇池的圆形镜面。圆形喻回归和团圆之意,九个太阳巧妙增添了神秘的神话色彩和关于日神的想象。作品名称引用了谚语“哪里有酒哪里醉”,由此多添了几分诙谐。神话与民俗相遇,宏大与日常相融,“天作”之合的九个太阳在彩云之南诠释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

  对浪漫和美好的期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之一,与万物共生的‘未来部落’从建筑、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到大地艺术,呈现的不仅仅是对云南族群的展现与诠释,更是对命运共同体的新维度的追寻。

  诗意与意义共生,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