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冠帅:寻找和隐藏的艺术

2021年05月06日 19:2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毛冠帅的实践是寻找和隐藏的艺术。艺术家酷爱收集动物的化石,数万年来它们被埋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底的沙层下,如今在挖沙的机械劳作过程中被无意打捞上来。毛冠帅喜欢这些化石造型的线条,时间剥去或隐藏了旁余,只留下了这些古朴的线。最初,成千上万的线条勾勒出我们眼前的事物,历经岁月的磨炼,只有那些确凿无疑的线被保存了下来。线条是化石唯一的态度,它们对往昔神秘化,显现出历史的时空。而从千万条线中寻找到适宜的那条,这是毛冠帅工作的出发点,契合时间运行的规律,即为事物的存在寻找到恰当的时空。

  “我不做具体的东西。”毛冠帅如此说道。自2013年开始接触木雕,艺术家将后者视为创作的核心媒介,首先尝试将木头用于制作一些人形和动物造型,它们当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形态。观看执著于形象为何,强化了象征和叙事的意义而忽视了材质本身,使观看的对象缺失了材质的物理特性带来的张力,这是艺术家面临的困扰。在毛冠帅最为著名的“黑色系列”中,细密而沉重的东非黑黄檀被保留了原本的深黑色,用以塑造各式各样所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直接被找到的实体”;构成作品的线条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寻找和打捞的结果,但创作的另一半在于隐藏,毛冠帅隐藏了那些我们理应看到的象征性的演绎,只留下了造型中那些天然而舒畅的东西,比如一朵花蕊开放的姿态,一段竹节向上生长的期盼。造型和材质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很容易使艺术陷入某种即鹿无虞的虚构,但毛冠帅的实践避免了这样的对立。在雕塑狭窄的创作维度内,造型和材质都展现出了真实的力量。

  2020年底,毛冠帅与朋友造访了苏州园林,这趟旅行激发了是次展览新作的灵感。作为“蕴秀之域”,“园林”构成了中国文化历史中“乐园”的底色,除审美价值之外,也被视为教化和启蒙的精神性场所。但毛冠帅不意在描绘任何凸显东方情调的景观,遵循在建筑、奇石与草木中寻找线条的步骤,艺术家维持一贯的“减法原则”,首先创作出一系列抛却形体的炭笔草图,并基于后者展开数十具雕塑的制作。其中,木材的重量感成为艺术家此次创作新的侧重点,大而厚实的整快木材被用以完成体积巨大的作品,它们首先提供了感官上的冲击力,其重量感将自身与艺术家的过往作品区别开来,也杜绝了沦为新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装饰品的可能。目光被巨大的事物所吸引是一种观看的本能,而这让艺术家的“隐藏”变得愈加困难。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毛冠帅的隐藏不是一种对抗,因为真实的事物其实无处可隐。

  通过木蜡油技法的反复试验与对木材天然裂痕的温和接纳,艺术家的新作还原了它们的洁净。数十具大小不一的雕塑或立或卧,搁浅于空间四角,自身内看向身外,在个体与群体的相对中,诞生了某种足以倾注注视的能量。贯穿雕塑正背面的孔洞在展览中形成了不同于毛冠帅以往创作的新线索,再一次的,这些手臂能够轻易穿透的洞中并没有可以隐藏的东西。相较于艺术造型上的特征,“透”的体察多在于心理方面,它是力量和约束,也是任何空间的天性,使感官经验变得饱满。

  木雕独特的“民艺”属性也是毛冠帅所珍视和试图发展的特质,这为作品赋予“手”的感觉。他选择与信任的木匠保持长期合作,也将后者的经验融入自身的创作。2016年,毛冠帅与日本漆艺师赤木明登结缘,在“民艺”的范畴内更进一步钻研了工艺的融合和进化。柳宗悦认为:“美不应该是一种由视觉引发的感官判断,而应该是与人的生活相契合的谐调。”毛冠帅试图展现的正是“谐调”的本质所在。这样的艺术不代表一种审美上的征服,而是在生活吐纳万物的过程中,凝结隐藏和寻找交汇的瞬间。

  撰文 / 梁霄

  关于艺术家 / About the Artist:

  毛冠帅,1993年出生于中国宁波,现居上海。自2013年始以木为主要材料进行创作。为了配合木材与众不同的迷人质感,创造更为纯粹体现事物内在气息的作品,毛冠帅开始在日常的思考与感知状态下,深发创作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直接被找到的形体。其作品强调个体的精神性表达,作品语言既保留原始性又充满当代感。在接近十年的过程中,他将当代都市生活赋予年轻人的丰富刺激与蓬发灵感,转换、沉淀,成为木作的诸多形态的故事性来源。他奉行“风行水上”的工艺处理方式,手对木的销除、抛光,令其作品经历着艺术性的“风化”获得了柔软的肌肤质感,通过此种形态引导了光对作品的二次诠释。他并未停滞于此,通过抽象与节奏感,继续寻求世界中难觅的“根骨”。

安德鲁斯的故事_Andrews’ story _28x22x90.5cm_黑檀木_2020安德鲁斯的故事_Andrews’ story _28x22x90.5cm_黑檀木_2020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艺术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