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丨谭平:绘画是什么 1984-2021

2021年05月17日 20:1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展览海报展览海报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谭平个展:绘画是什么 1984-2021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时间:2021.3.20 —— 5.5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第二空间¬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新浪讯,5月15日下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间正式推出艺术家谭平的大型回顾展《谭平:绘画是什么 1984-2021》。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出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影像在内的作品百余件,全面梳理和回顾了谭平1984年至今的创作历程,以及艺术家2021最新创作的作品系列。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谭平:绘画是什么 1984-2021

  /崔灿灿

  作为1980年代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谭平的作品为我们重新理解绘画的语法、结构和实验方式,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又庞杂的案例,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现场中重要的坐标和参考体系。

《无题》,套色木板刻画,118 x 78 cm,2020 《无题》,套色木板刻画,118 x 78 cm,2020

  在近40年的绘画历程中,谭平经历了艺术思潮的多个时期,从1980年代初,传统的学院写实、自然主义,到1984年之后静物、风景和人物画中的形式意味,对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研习,至1990年初,一系列版画和油画作品对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物质材料的实验,开始了抽象艺术的视觉探索。2000年之后,谭平的形式实验走向了更广阔的绘画行动,书写、涂抹、叠加和覆盖反复交替出现。

《无题》,布面丙烯,200 x 300 cm,2021 《无题》,布面丙烯,200 x 300 cm,2021

  在此之后,抽象艺术在谭平那里只是躯壳和工具,他自由地借用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偶发、激浪、行动绘画和场域艺术的方式,不断进行洗涤、嫁接、再生的游戏。谭平从对画面形式的研究,走向了对“绘画”的研究,对产生绘画的动机、条件、语言和观念的研究。绘画从平面走向三维,走向行动,走向形成绘画的场域。最终回到绘画的原点,回到绘画的根基和基础语法之中,试图回答一个最简单也最艰难的问题:绘画是什么?

《无题》,布面丙烯,50 x 50 cm,1985《无题》,布面丙烯,50 x 50 cm,1985

  是点、是线、是面,或是点线面的交响曲?是形式,还是观念,是过程,还是结果?绘画是理性、设计和模数的产物,还是感性、激情和灵魂的激荡?这一系列疑问,构成了关于绘画的存在哲学,绘画在现实主义之后的多元价值和广阔视野。

《感性的位置》,布面丙烯,40 x 50 cm,2008《感性的位置》,布面丙烯,40 x 50 cm,2008

  谭平在80年代之后全球当代艺术图景和后现代语境中,赋予了绘画全新的意义,绘画不再是古典和现代主义的延续,而是连接1945年之后当代艺术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节点。他将“抽象”这一门类的讨论,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思考,不是形象上的“抽象”,而是艺术定义上的“抽象”:一个不在写实、具象序列中的抽象,而是开放的、多元的、混杂的,一个无法被定义和概念化的绘画世界。

《晨》,板上丙烯,50 × 50 cm,1984《晨》,板上丙烯,50 × 50 cm,1984

  绘画是时间、空间与个人的交汇。这些个人的、现实的、历史的经历,也只为个人所有。然而,谭平在近40年的历程中所秉持的信念与雄心,创造的关于“绘画是什么”的永不停歇的实验,是我们可以共同分享的经验。

  1

  展览正中的房间,是整个展厅的心脏,亦是此次谭平绘画历程的开始。

  1984年,谭平画下窗前的石膏像,画中流露出强烈的基里科式的艺术气质。第二年,一张名为《背影》的作品,有着同样的超现实意味。从这时起,谭平便远离了学院写实主义的道路,走向叙事性和形式语言的探索。四张《黑海》更是体现了这种尝试:在相似的场景和故事中,如何寻求变量,建立不同的形式和感知的关系。这种变化在“房屋”系列中更为明显,从梦幻的光影空间,到浓郁、沉重、平面的构成关系,再到1990年柏林的街景中激涌着表现主义的情感,形成谭平绘画的另一条时间和空间的线索。

《黑海》,布面丙烯,49 × 49 cm,1986《黑海》,布面丙烯,49 × 49 cm,1986

  房间里《理性的点》和1990年的“无题”系列,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方式,一个是理性的、设计和模数的产物,一个是感性的、情感和灵魂的激励。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所有变化的要素,理性和感性同样激发着绘画永恒的变量。

 《伴侣/无题/无题》,布面丙烯,95 × 100 cm × 3,1990 《伴侣/无题/无题》,布面丙烯,95 × 100 cm × 3,1990
 《夕阳下的公社》,布面丙烯,48 x 48 cm,1985 《夕阳下的公社》,布面丙烯,48 x 48 cm,1985

  2

  和其他展览相比,这个展览将故事的结尾和开头放在了一起,让谭平最新的和最早的作品,有了一次跨越40年时空的对话。

《无题》,布面丙烯,200 x 300 cm,2021《无题》,布面丙烯,200 x 300 cm,2021

  在谭平的最新作品中,所有过去的文化意义与符号一并退去,演变为内在的创造力和点、线、面的生长,它们的变奏构成了画面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观念在画面中若隐若现,以回声的方式演绎成绘画的元素。理性的设计和感性的激情,相互呼应,彼此消化和吸收,于是过程和结果变得同等重要,彼此不分先后的接踵而至。观念和形式成为驱动画面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成为作品内设的尺度,想象力的栖息地和承重墙,它们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梦幻的本质中获得生命。

  或者说,这些不同的绘画语法和条件,在这里杂糅为一处。1984年以来,多元的的风格成为风格本身,复杂的语汇出人意料的成为谭平创作的特征。

《无题》,布面丙烯,120 x 100 cm,2021《无题》,布面丙烯,120 x 100 cm,2021

  点、线、面的场域

  点、线、面是绘画中的基础元素,是谭平许多作品中的唯一元素,也是本次展览主要的线索与议题。

  从1990年开始,点、线、面成为谭平进行绘画实验的最主要的、最核心的路径,它既是实验的工具,也是实验的对象和内容。谭平借用不同形式、媒介和观念,探讨和实践点、线、面在绘画中的无限变量。在形式上以不同的组合和连接方式,给出持续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在媒介上以不同的材料、痕迹和行动,进行油画、版画、影像和行为的创作;在观念上,谭平设计了不同的规则和模数,形成创作点线面的语法,有时这个模数是一种,有时是几种,或是多种形式、媒介和观念的叠加。

《无题》,铜版画,29 x 36cm,2009《无题》,铜版画,29 x 36cm,2009

  点、线、面在谭平的绘画历程中,似乎有着自己的生长,它会加速,也会停止,会引经据典,也会即兴发挥,会养精蓄锐,也会随波逐流,这些想象力最终转化为的不同结构,并保持了它自身的脉动。

  这个展览试图将点、线、面作为一个测量的标尺,作为贯穿谭平的艺术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一个整体来理解。它连接了谭平自1984年以来的绘画历程中,所有的节点,以及在各种实验和探索中的推进与思考。

 《无题》,布面丙烯,100 x 120 cm,2021 《无题》,布面丙烯,100 x 120 cm,2021

  

  点是绘画中的最小单位。

  点在谭平的作品中非常普遍,并且在不同时期反复出现。只不过这些大小、形状和样貌不同的“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情形。

《红》,布面丙烯,300 x 200 cm x 3,2021《红》,布面丙烯,300 x 200 cm x 3,2021

  有时,点是作为造型的一部分。自然中从未出现过“点”,就像大自然从未有过笔触,画家需要通过抽象的“点”来标注形状、勾勒位置,组织结构,它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基础语法和组织部件;

  有时,点是象征和符号。它来自于现实中的某个形状,可能是雨后水珠,或是宇宙中的繁星,虽然形状各不相同,却在夜晚的世界中,像圆点一般或明或暗地闪烁;

  有时,点是精神和灵魂的写照。父亲经历的病痛与治疗,让谭平第一次对癌细胞的形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在此之后他的画面上开始大量出现圆形和它的变体,书写性的笔触画出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

 《黑色的生命》,布面丙烯,160 x 200 cm,2008 《黑色的生命》,布面丙烯,160 x 200 cm,2008

  线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莱布尼茨

  2012年,出于占据空间的想法,谭平在中国美术馆用6个小时在木板上划下一根40米的线,印成版画,在美术馆的圆形空间环绕一周,得名《+40m》。线条又衍生线条,《+40m》的负形偶然得出作品《-40m》,最终得出两个正负空间。

  观念艺术的实践,由此开始。过去的“圆”和“点”在这里转化为弧形的线,平面也因此变成了立体的环绕,线条开始用于空间的改变。线条指向空间。

 《素描》,纸本炭笔,110 X 79 cm,2021 《素描》,纸本炭笔,110 X 79 cm,2021

  2014年,谭平在作品《彳亍》中,画下几百张素描,他设计了相同的规则,用一样的时间,在大小一致的纸张上涂绘线条。规则自身会发展作品,也会产生变量。这个变量有时是几种,有时是几百种,有时接近于无限。线条也因此有着不同的生命,有规则给予的变化,有情感给予的粗旷和细腻,也有时间和空间给予的不同位置。线和线之间的距离、比例和分布,给出不同的节奏和停顿。像是节拍器在时间中的运用,线条指向时间。

  没有一根线是一样的,也没有一刻的痕迹是重复的,所有重复的本质都是变奏。变奏的线条构筑了谭平艺术中时间和空间。

 《无题》,布面丙烯,300 x 400 cm,2016 《无题》,布面丙烯,300 x 400 cm,2016

  

  相对“点”和“线”的即兴,“面”的塑造需要更多时间,它需要画家反复地勾勒、涂抹、覆盖。

  《覆盖》成为这个单元的核心,时间和空间流动,在面的覆盖中不断交替,它为我们揭示了谭平的绘画中过程和结果,构建与破坏的复杂关系。在这个覆盖的过程中,“面”不仅是形象,还意味着不断结束、覆盖旧的过去,不断展开、创造新的面貌。

《平衡》,布面油画,40 x 70 cm,1993《平衡》,布面油画,40 x 70 cm,1993

  于是,“面”在整个展览中,意味着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语言,形式和观念,在谭平的艺术生涯中的反复流动。过渡成为作品的基本法则,从一个画面过渡到另一个画面,一种材质转向另一种材质,一种语言走向另一种语言。或者说,对于谭平而言,艺术并非一块需要征服和拥有的土地,而是穿越和运动之道路。

《无题》,布面丙烯,200 x 300 cm,2021《无题》,布面丙烯,200 x 300 cm,2021

  哪里有面的变化,哪里有运动,哪里就不可能被征服,艺术就无法被固化。在展览的最后,点、线、面的无限变量之中,谭平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时间和空间在这里静默、展开、奔流,永无止境,也永不结束。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谭平,1960年生于河北,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4年,获得DAAD奖学金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200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2014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艺术家谭平(摄影:逄小威)艺术家谭平(摄影:逄小威)

  谭平举办的个展包括:“双重奏:谭平回顾展”(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19);,“……”(北京,元典美术馆,2017);“谭平”( 丹麦霍森斯现代美术馆,2017); “彳亍”谭平个展(美国,坦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2015); “画画”谭平作品展”(北京,今格空间, 2015); “1 劃”谭平个展(中国美术馆,2012);,“谭平版画作品展”(北京,德国驻华大使馆,2011);“谭平作品展”(深圳美术馆, 2008);“刺痛与抚慰”谭平绘画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08);“谭平绘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05);谭平版画作品展(德国,柏林艺术库, 2000);谭平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1995); “北京—柏林”谭平版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1994)等。

  谭平的作品在国内外众多展览上展出:“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抽象——当代中国非具象油画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17); “抽象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巡展”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16)等。“非形象-叙事的运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2015); “伟大的天上的抽象”(中国美术馆,2010);“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西班牙马德里文化中心,2008)等。

  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科灵现代绘画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崔灿灿是一名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独立策划人,写作者。

策展人崔灿灿策展人崔灿灿

  策展的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近百场,群展包括夜走黑桥、乡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图像中行动、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十夜、万丈高楼平地起、2015-2019过年特别项目系列、策展课、九层塔等。曾策划的个展包括艾未未、包晓伟、陈丹青、陈彧凡、陈彧君、冯琳、韩东、何云昌、黄一山、姜波、厉槟源、刘港顺、刘建华、李青、李季、李占洋、牧儿、马轲、毛焰、琴嘎、秦琦、隋建国、石节子美术馆、史金淞、沈少民、谭平、王庆松、谢南星、夏小万、夏星、萧昱、许仲敏、徐小国、宗宁、政纯办、张玥、赵赵等。

  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青年荣誉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艺术权力榜年度展览奖和策展人奖,《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林肯策展人提名、《当代艺术新闻》年度最佳艺术家个展、北京画廊周最佳展览奖,以及多家媒体的年度策展人或是艺术贡献奖等。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