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上午10:18时,“大匠不器——陶·瓷·书·画·李遊宇大师创新艺术作品展”在江苏省宜兴市博物馆隆重启幕。来自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苏省宜兴市、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相关领导,以及数十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共约三百余人参加了开幕仪式。
李遊宇教授自幼承庭训、启蒙书法,后又涉及民俗画、西洋绘画、中国绘画,转而研究中国陶瓷、现代陶艺、城市雕塑、环境陶艺与艺术教育等,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生涯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形式优美、雅俗共赏的佳作妙构。此次展览,荟萃了李教授不同时期的作品一百二十多件(套),分陶艺、瓷器、书法、绘画四个板块集中展出。
陶艺
宜兴,作为名扬天下的陶都,李遊宇教授与之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深入工厂,开办陶艺培训学习班,历时数年,参加培训的多达150多人。当年的年轻艺人,现今大都成为了宜兴紫砂界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从那以后,这种挥之难去的陶都情结,一直与他如影随形,近些年,他又重回宜兴创设了工作室,潜心于紫砂的创新与研究。
具体来说,他的陶艺作品往往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到一幢陶的建筑、公共艺术空间,小到一把品茗砂壶,意境都能引人入胜,以高屋建瓴的旨趣把握,革故鼎新的时代审美理念,澄清与揭示陶艺形体塑造之根本、气韵与精神之灵魂,立意高远又宛然天成。
汉光瓷
在中国近、当代文化发展史上,“海派文化”曾经对我国的文艺面貌与走向产生过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上海造”依然是全国人民广为追慕的品质的代称与时尚的风向标。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我们这个兴发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之陶瓷文化的国度里,上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曾有过本土的陶瓷,被业界形象地戏称为“陶瓷沙漠”。而这一不无缺憾的历史与局面,直到李遊宇教授凿空创制出震古烁今的“汉光瓷”,才宣告终结。
“汉光瓷”始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的浴火而生,犹如在中国陶瓷文化春风不度的上海滩,开辟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其天生自带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信息与气质,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汉光瓷奠基于中国数千年皇家官窑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具有罕与伦比的深厚文化底蕴。尤为甚者,缘于李遊宇本人学贯中西的美学素养及其立足新时代的国际性视野,又使得汉光瓷无论材质、工艺、造型,还是审美旨趣上,都实现了对当前西方一线陶瓷奢侈品牌、以及由“7501主席用瓷”上溯的历代历朝官窑瓷器的全面、历史性超越。自问世以来,汉光瓷作品不仅多次被尊为国礼赠送给多国元首与政要、当做国宴用瓷亮相于重大外事活动场合以外,还屡屡被国务院紫光阁、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等国家级场馆典藏,深受各界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书法
与李遊宇先生以往的展览相较,这一次增加了书法的内容,无疑这将大大加深观众对展览的期待。李遊宇教授之于书法,可说用力最勤,历时最久。这位当代公认的工艺美术大师,总偏向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道”的层面上去认读中国的书法艺术,进而以线条来强化和体现“神”与“气”。其书写擅以枯笔张势,出隶入篆,笔墨如老梅横斜,参差攲正。其间,又隐约阑入了现代美学装饰技法,厚重中凸现着灵动,雅致间又彰显着骨力,金石气与韵律贯注于一体,注入了灵魂的艺术形式感给人以美的视觉艺术享受。
绘画
在绘画领域,李遊宇先生创制出的“冰雪”、“白鸟”、“花卉”三大系列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审美精神与意旨,不仅大大丰富了我国陶瓷装饰的内容,呈现出一种汉光瓷新的艺术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俨然在中国当代陶瓷审美生态内实现了一次变革。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各陶瓷产区的陶瓷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瓶颈,甚至于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一方面是无休止地模仿、抄袭古人,重复别人;另一方面则是盲目步西方人后尘,以所谓的“当代性”而把民族性忘得一干二净,艺术面貌全非。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实践里,李遊宇先生坚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领悟中国文化的造物理论与精神,而又结合现代社会的存在与认知,用当代的科学技术,在材料、工艺、造型与装饰的整体把握上锐意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据悉,5月18日正是国际博物馆日,“大匠不器——陶·瓷·书·画·李遊宇大师创新艺术作品展”的举办,不仅仅是李教授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也可视为当代工艺美术界的一次积极交流与对话,对宜兴、甚至对全国各陶瓷产区之间的沟通与促进,都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和意义。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毛增印先生在开幕式致辞说说的那样:“这是对前辈先贤们的一次致敬,是陶艺传承坐标里的一次接力,也是对新时代工艺美术发展要求的一次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