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 | 心念力场——心域绘画展

2021年07月05日 15:1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讯,2021年7月4日,年代美术馆“心念力场——心域绘画展”正式开展。参展艺术家茅小浪、张羽、王舒野、易鹤达、张朝晖、廖渊、田卫、杨黎明、张宁、姜淼,共46件作品亮相温州。

  中国“抽象”不应该还是停留在模仿西方抽象的形式逻辑中,而是在对比东西文化系统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文化优势,并能产生互补,在自身文化体系里不断生发出新的艺术可能。

  本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直接的、先验性的存在经验中,将自然的无限虚空和时间的无休止过程转换成具体可见的实修行为,并通过自身体悟的觉醒,来实践作用于自身的日常生活。如此而来,一种具有心念力场而又沉静的视觉呈现,内在而又超验、抽象而又具体、完整且能自制的“心域绘画”自然而生。在全球疫情时代的集体焦虑中,通过心域绘画的精神图式和经验,让我们能平静地自我进入,还能感召他人收获心灵的片刻宁静,它的意义更像是一种信仰的自我精神“救赎”。

  和以往年代美术馆策划组织的系列抽象展览不同,“超越形式”抽象展探究西方抽象概念的抽象,“形象之源”抽象展探究中国现代抽象和城市文明的关系缘起,“形而至上”抽象展再次强调抽象内在本质精神的重要性,而“心念力场”心域绘画展,已不拘于是不是抽象方式,更重要的是回归自我文化土壤、自我内心体验的自然表达,而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的自我“疗愈”,也是有益于公众体验心身,更有益于自我艺术文脉书写的创造与推进。

  据悉,展览同期也举办“心念力场-心域绘画”艺术讨论会,各位艺术家围绕自身多年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来探讨此次展览有关艺术的心灵建设、现代疗愈、精神追问、纯真丰富、自然自由、主体存在等可能,从艺术历史的判断和个体经验的思考中,来呈现东方内在自然精神多样化现代性可能。

研讨会现场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研讨会现场
年代美术馆馆长 罗静方 致辞年代美术馆馆长 罗静方 致辞
年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 康文峰 现场导览年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 康文峰 现场导览
嘉宾合影(左起艺术家 廖渊、张宁、田卫、姜淼  年代美术馆馆长罗静方  艺术家张朝辉、张羽、易鹤达  策展人康文峰)嘉宾合影(左起艺术家 廖渊、张宁、田卫、姜淼  年代美术馆馆长罗静方  艺术家张朝辉、张羽、易鹤达  策展人康文峰)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用心体验绘画的内在自然过程—— 关于“心念力场”的心域绘画可能

  文/策展人 康文峰

  以自然内在生命体验与相融为立足点的古老东方哲学思想,追求着不可视的精神智慧,在内观自然中破除已有知识概念的固化羁绊,在身、心、灵三个不同维度地体悟经验中,重新感知自然表象之下的内在规律,并顿悟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之道,从“外师造化”的自然之师,到“中得心源”地体悟心念,中国艺术的思想审美表达从传统开始,就崇尚回归自然后内心的精神觉悟,使艺术之境从心而始,而后又归于心。

  心为何物?心是肉身驱动力的频率和内核,心是心念感悟的信念意志力,心是遵循自然法则秩序的道德良知,心不可多言,这里在绘画中更多关注人自身感知自然本质地体验过程。中国画家常有书画闲章“心画”以寄心志,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六:“心声不足以发其奥,心画不足以形其妙。”心画师于造化,造化即万事万物的自然,也是存在之本。在传统的东方自然哲学观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物我一致的思想,根植于古人几千年来最理想的自然生存、自然生活状态。中国绘画选择水、墨、纸媒介的自然融合性,非常吻合自然属性的艺术呈现,中国绘画从有水墨画开始,从沉浸于外界的自然物象写真中,到表现内心的天地感悟之道;从传统的写意到意象,逐渐走向现代的一种内省的、自观的、非理性的“抽象”世界。

  东方的非具象之“抽象”概念和易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以阴阳观为首,融合了儒释道思想与南宗文人画的意趣精髓,所呈现的“抽象”面貌与西方语境中的抽象大相径庭——“抽象(Abstraction)”一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产物,是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觉存在方式,而抽象艺术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物体或对象)的客观再现,也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样式风格与流派而存在,而是超越物象外在,进入本质提纯的形而上可视化的精神形式。它创造了一种具有文化深层因素并自成一体的内在秩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抽象”一词的解释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西方艺术中“抽象”是对观念推理的科学分析,是真理知识的视觉化结果。东方“抽象”更像是内心体验的精神验证,是实相法则的体验过程,重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这个可以在时间中如同内观体察本质后的自我平静与自我疗愈过程。这个疗愈的过程就是感同身受的明理过程,它如同修行一样,需要有不厌其烦的时间耐心和定力,也要有用心良苦的专注倾心劳作,这个过程首先是艺术家对自我心念欲望克制平衡的过程,也是自我精神在行动体验中的自我觉醒。它并不是东方神秘主义式的玄之又玄,而是建立在体验过程中非常具体的感悟存在。而当这个过程在一个时间阶段接近尾声,绘画视觉的结果也将显现出这个过程强大心念的精神力量,即心念力量的绘画精神场域。这和色域绘画视觉情感的崇高感营造不同在于它更加注重体验这个过程,并在平面线性的时间重复积累中,让人走进绘画空间的内在自然中,不断与自我对照、与自我修正。

  东方艺术传统追究意境的“自然、神、妙”(张彦远),作画常基于从自然到对照自我内心地体验后,开始书写作者的胸中逸气,而后是在纯书写中营造、把控、追寻笔墨的自然趣味,在似与不似地“聊以自娱”书写中,呈现绘画自身的第二自然。绘画即是自然的表现,又是在呈现自然本有现象逻辑,且展现自然之气韵,又从“造化”意境中洞察创作者的心念场域,其中心念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源于心、绘于笔的自然过程。真正的自然之气流淌于创作者的内心之中,艺术家也成为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双手创造的不是笔墨,而是通过体验行动进入自然内在本质的可视化哲学图画过程,即是客观自然,后又归升于内观自然。

  自然法则的精神体验触发了东方禅宗的顿悟,尽管在有些方面它富有宗教意味,但绘画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信仰修行?栗宪庭先生早在《念珠和笔触》一文中同样将艺术与宗教做了对比,他说:“我把艺术类比于宗教,其心灵的自我安抚是一致的。笔触或者制作动作的繁复,如同佛教徒打坐时重复拨动念珠,或者反复诵经,诸如对六字真言“南无阿弥陀佛”、“唵嘛呢叭咪吽”的反复诵念。……,这里每一个笔触,每一句六字真言都是极简的,而繁复的‘过程’,就是重复这每一个简单的笔触和简单的六字真言,从这个意义上说,繁复或者极繁,和极简殊途同归,繁归于简,实归于虚,归于纯粹、单纯和平淡。”“所以,繁复艺术更多的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中国“抽象”不应该还是停留在模仿西方抽象的形式内容逻辑中,而是在对比东西文化系统认知自然本质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文化优势,并能产生互补,然后在自身文化体系里不断生发出新的艺术可能。高名潞先生也曾提出“极多主义”的中国可能,它与极少主义形成来做对比。“极多主义之名称来源于其抽象重复、形式繁多的表象特征。但‘极多’的意义并不体现在形式本身,而是存在于创作过程之中。这批中国艺术家都在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种创作方法,即连续、重复,甚至坚持做某一单调枯燥的劳动,直到艺术家觉得满意为止。因此,最重要的是看似永无止境的创作过程,而不是作品形式。”

  两位前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系统研究贡献巨大,也让我们对自身文化根基资源有更清晰的方法认知,中国的“抽象”或非具象艺术的创作,在经历“念珠与笔触”、“极多主义”之后,还是否能再延续推进,而以上两个中国可能性的共同之处在于对过程的强调,这个过程的结果其实就是人对自然感知后的心验正念,正如念珠的过程不在念珠,极多的过程不在极多,而在于这个过程最终走向人的内心,内心的觉醒、内心的安宁。艺术家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直接的、先验性的存在经验中,将自然的无限虚空和时间的无休止过程转换成具体可见的实修行为,并将通过自身体悟的觉醒,来实践作用于自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而来,一种具有心念力场、气韵盎然而又沉静的视觉呈现,内在而又超验、抽象而又具体、完整且能自制的“心域绘画”自然而生。

  心域绘画和亚洲东北亚重要当代艺术流派日本“物派”、韩国“单色绘画”在现代性视觉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看似都有共同之处,即都立足于自身文化根脉有别于西方的当代表达。物派(李禹焕)所强调的自然精神在当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征服索取自然的警示补充,以“不做而做”的“邂逅”创作思路方式,来可视化自然物质世界本来的状态现象,以达到引起人们再次思考自然、融合自然的东方哲学世界观。单色绘画在当时韩国军政统治之下,艺术家又在“绘画死亡”说兴起中,在完全没有意义的重复表达中,试图寻求存在的另外一种意义,这也是一个行为过程的视觉痕迹,更多是一种无声的艺术精神对抗。相比当今当代艺术不断向外提出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心域绘画首先是一种回归生活体验向内求的自我精神“疗愈”过程。和当代艺术的“入世”不同,心域绘画更像是“出世”,更像是通过艺术修行的当代禅。世界禅师铃木大拙曾言:“禅思想最终就是禅行为,禅行为也就是生活,即每天都体验。”心域绘画不是思想概念,应该是回归到生活体验。心域绘画自我“疗愈”的生效背景,是当代艺术在一定范围不能介入问题本质的失语,而转向一种样式化、知识化、权威化、娱乐化、市场化的明星效应怪圈,并在其中不断原地循环。当代艺术的价值意义和先锋力量在这样的循环中被逐渐消解,试图通过“高深莫测”的观念知识和“忧国忧民”的态度表达,都到他们最终追逐名利的巨大收获中显得“言过其实,力不从心”。此时,艺术的自我“疗愈”虽显微不足道,但能在全球疫情时代的集体焦虑中,通过心域绘画的精神图式和经验,让我们能平静的自我进入,并在现实的隐约不安中,还能感召他人收获心灵的片刻宁静,它的意义更像是一种信仰的自我精神“救赎”,这也应该是更有良心的一种当代担当。

  汉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此次心域绘画展览,我所探讨的是一种基于心念力产生的绘画场域,试图从视觉形式、媒介感知出发,最终落笔于体验自然过程的精神力场,展现艺术家内心坦诚心境状态,并能从色域到场域,从场域到心域去探讨与西方抽象艺术不同于东方的经验价值,以在地自然精神的体验为根本,走向更为宽广的中国“抽象”艺术新可能。和以往年代美术馆策划组织的系列抽象展览不同,“超越形式”中国抽象展首先在探究西方抽象概念的抽象,“形象之源”上海抽象展探究中国现代抽象和城市文明的关系缘起,“形而至上”年代抽象第三回展再次强调抽象内在本质精神的重要性,而“心念力场”心域绘画展,已不拘于是不是抽象方式,更重要的是回归自我文化土壤、自我内心体验的自然表达,而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的自我“疗愈”,也是有益于公众体验心身,更有益于自我艺术文脉书写的创造与推进。

  展览邀请的十位艺术家茅小浪、张羽、王舒野、易鹤达、张朝晖、廖渊、田卫、杨黎明、张宁、姜淼(按年龄顺序),他们分别出生于50、60、70、80年代,从他们不同的年代成长经历认知中,将自身的艺术创作都自觉回归到自身文脉的当代表达中,心念之力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沉浸其中,他们在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体验中,逐渐显现出每一位艺术家内心感悟的不同外化之象,而这个自然体验过程,也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笔一划在心域绘画的生活中体验自然内在的道与理,从而寻找出自我、事物、精神中的隐蔽之处,并试图了解看透现实表象之后的真正含义和本质。在这里,彻底的自我意识、理性思考不再是寻找本质性自我的唯一途径,而基于本我的、排空杂念的体验意志力,呈现出一种绝对的、克制的、平静的、缄默的、不朽的,以及从微观的时间空间,延伸到宇宙意识的视觉图式,成为一种共同向内求的审美价值观。

  “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再多的言语都有可能误导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位观众的自我真实体验,无论是创作和观看,体验的过程是第一位的,每一人都可以超越知识概念的屏障,无需是不是“懂艺术”,只要通过自身体验一笔一画、一点一线、一遍又一遍地绘画过程,静心感受到绘画中不同的时间轨迹、空间气场、媒介质感、变化万千的内在自然,并能慢慢进入感受到艺术家用心打造的这个“心念力场”精神能量场,并在其中渐渐感悟到每一个人的不同精神哲思,而后让自己收获心灵“明心”的安宁和充盈。

  最后,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抛砖引玉,以每一个人的体验为第一遵旨,来对应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感悟,并能为众多从事此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学术类别的理论可能与讨论,来不断让我们在艺术的生活中,都能更好的体验每一个人各自与众不同的丰富生活。

  2021年6月10日

  展览信息

  心念力场——心域绘画展

  展览时间 2021/06/29 - 2021/08/29

  展览开幕 2021年07月04日 星期日 15:00

  出 品 人  罗静方

    人  康文峰

  策展统筹 何天健

  艺 术 家  茅小浪、张羽、王舒野、易鹤达、张朝晖、廖渊、田卫、杨黎明、张宁、姜淼(按年龄排序)

  主办单位 温州年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 年代美术馆(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南塘白鹿洲公园4号楼)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