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著名艺术家李小可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人们在感到震惊之余,更是为美术界痛失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而感到惋惜。2021年7月30日,“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与公众见面,以展览的形式纪念这位为当代美术事业做出巨大努力和贡献的艺术家。
与以往李小可“水墨家园”为主题的展览有所不同,此次展览从他的众多系列创作中重点选取“雪景”为题材的作品,既为观众呈现李小可笔下不同地域景观里的“纯净世界”,也借此表达李小可毕生对艺术追求的虔诚与纯粹,终身为人处世的朴实与纯净。
李小可对于雪的表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在前人“留白法”的基础上以皴擦点染代替层层的烘托晕染,不但使笔墨语言更加丰富,雪的形态与质感也更显得生动、自然。李小可笔下的雪景呈现出不同的意境追求:京城的雪景,古老的建筑与高大的树木相互掩映,凸显出京城大雪的苍茫与厚重;西藏的雪景,转经的人群在雪后的寺庙中缓缓前行,这里的雪纯净而又肃穆,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心灵宁静;藏地雪山是水墨画家较少涉猎的题材,李小可却对此情有独钟,雪山峰顶以浓墨晕染与留白强化千年积雪的洁白与圣洁,山体以散锋皴擦与淡墨晕染相结合,表现出雪山的雄浑与云雾缭绕的神秘。山脚下飘扬的经幡,静穆的佛塔、玛尼石与巍峨的雪山融为一体,更为雪域山魂增添了瑰丽与高洁。
为艺:“李家山水”的开拓者
李小可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艺坛巨匠李可染,母亲是雕塑家邹佩珠;成长在有“文化寺院”之称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在这里居住着董希文、叶浅予、黄永玉等艺术名家,李小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如何在父亲李可染的光环下探索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何在继承“李家山水”的基础上自立门户,是李小可走上艺术道路后面临的难题。
艺术永恒的魅力在于创新,创新者必然敢于尝试。为了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从1978年跟随父亲李可染赴黄山写生开始,李小可以自己的双腿去丈量祖国山河,开始了以写生创变中国画的道路,长江源头、黄河源头、藏地、黄山,乃至晚年的赴海外写生,李小可在写生的道路上奔波数十年。他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新的视觉体验相结合,将自我真实的情感与本真坚守融入艺术创作,从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水墨家园”,李小可以自己毕生的奋斗与探索,成为新时代中国水墨领域的创新者与开拓者。在此次展览中,以文献展的形式向观众讲述李小可艺术探索的人生,同时还将李小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进行展示,如早年赴藏采风沉淀十年才创作出来的《山魂》,以及被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北京系列”代表作《水墨家园》,最后一幅未完成的作品《黄山》,一幅幅熟悉的画作向观众讲述了李小可丰富而精彩的艺术人生。
为人:西藏美术的推动者
那里是千山之巅,那里是万水之源。那里有秘境壮丽山川,那里有藏民纯朴彪悍……西藏是李小可继北京之后十分重要的精神依托,也是他的“精神家园”,自1988年与摄影家郑云峰赴黄河源头采风开始,李小可开启了自己生命旅程中的34次进藏之旅。
西藏的自然风光、文化景观与藏民生活成为李小可笔下常见的画面,“雪域藏迹”系列水墨作品及“藏迹”系列版画成为李小可艺术中的标志之一。除了用手中的画笔记录西藏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外,李小可还积极的投身到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建设中,不遗余力的向外界推广着西藏的艺术和艺术家们。在他的策划组织下,西藏的美术展览不断在北京等地举办,藏地艺术家的作品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直至去世前,在听闻西藏美术馆建设项目启动后,李小可还主动向西藏美术馆捐赠自己的艺术创作,为西藏美术事业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为师:言传身教的耕耘者
桃李满天下,雨露润春华。除了艺术家的身份之外,李小可还是一位勤劳的老师。从2004年在北京画院开设“李小可山水画研修班”开始,十多年来,李小可相继在北京大学、荣宝斋画院等机构开展教学工作。从工作室里的课堂教学到每一次带学生赴外地写生,从教授画技到传递匠心,李小可言传身教,用心育人、用情育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在课堂上,李小可常常引用父亲李可染的一句话:“李家山水,就是精读‘自然’和‘传统’这两本书。”为了代领学生们精度“自然”这本书,每一次他都亲自带着学生们去写生,安徽、江西、内蒙古、贵州……他一边走一边播撒艺术的种子,不遗余力的帮助学生们成长,“山川乡国情——李小可艺术工作室教15周年教学成果展”成为学生们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面对后学,李小可真诚无私,倾囊相授;对待藏地,他激情燃烧,默默奉献;面对艺术,他毫不松懈,毕生探求;面对师友,他温和淳朴,真诚以待。李小可的为人为艺正如他笔下的雪一般纯净、高洁,此次展览以雪景为题,观众既可以欣赏到李小可对雪景的不同表达,更可以走进李小可艺术中的纯净世界。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8日结束。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
展览时间:2021年7月30日——8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前言
“非同小可之路”
小可兄走了,噩耗令所有人都倍感震惊。我曾在他在病重时到家中探望,那天他精神不错,围坐在一起喝茶还谈笑风生,那料想竟成绝别。悲痛之余,倍感人生无常。
在很多人的眼中,小可兄是在可染先生的光环下成长起来,是赢在起跑线的大师之子。但身为小可兄数十载的同事、同道和挚友,在与他深入交往后才认识到他那不凡的艰辛艺术之路和自强自立的精神。
小可兄美院附中毕业后当过兵,又在工厂做了多年锻工,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步入画院进行艺术创作。此时正值可染先生创作的鼎盛时期,小可兄在照顾其左右的过程中得到真传。可染先生去世后他又呕心沥血地协助母亲邹佩珠先生整理、传播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使其发扬光大。在子承父业的期许下,他强烈地意识到在继承传统及传承父亲艺术的同时必须成为自立门户的艺术家。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份压力源于自然法则,即:参天大树下是否还能长出大树?
小可兄是勤于思考的艺术家,近四十年来他赴藏区三十余次,切身感悟青藏高原的神秘与心灵震撼;他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记录着他对老北京胡同风物的特殊情感与眷恋;皖南的老屋民居让他流连忘返;黄山的烟云中坐在曾陪父亲写生时的山林中里,发现自己不同视角与新的灵感;在繁华的香港海边挥笔抒写香港回归后的喜悦;哪怕在北美疗养期间仍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水墨写生。他行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却也在广泛吸收国外各艺术门类可为己用的养分,努力发掘与众不同属于自己的表现题材与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多元的艺术风格。
小可兄是位敏锐感性的艺术家,还是永不满足的艺术实践者。他不仅表现西藏的壮丽山川秘境,又动情于藏民的纯朴与彪悍,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摄影作品用丝网版创作了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他强调用笔的线性韵律去表现不同题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近些年来他以不同主题的展览在全国各地展出,令人目不暇接。
我由衷佩服小可兄的艺术成就与人品,画如其人,艺术成就乃是因人品修养所至。小可兄是典型的艺术家性格,他敏感、勤奋、爱好广泛且修养全面,充满好奇却又极其专注。本性忠厚善良的他不拘小节,乐于助人。在他眼里人都是善良的,他从不评价别人艺术的缺点,却时刻总结外人的所长。我们一同外出写生,他每每早出晚归不浪费一点时间。我们一起合作大画,他更是精益求精不惜余力,是我们创作中的主心骨。对于西藏的艺术家们他更时刻挂念,为他们做展览推广并共同采风写生。他把自己全部融入了雪域高原,那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我时常在想,人如何活的更有价值,作为艺术家又如何体现价值?小可兄用自己的智慧去诠释着生命的价值,用真情实感的艺术创作去燃烧生命。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纯粹与激情、结合感情与理性的技法表现、去除名与利污染的真诚体现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他勇敢且坚定地从父亲的光环中走出来,成长为一棵大树,始终铭记其父“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气魄,以“实者慧”为做人的目标,“千难一易”地苦苦地攀登他心中的艺术巅峰。硕果累累的他始终在与时间赛跑,毫无疑问他不仅是跑到终点的胜利者,更是名门之后中的佼佼者。
小可兄匆匆地走了,突然到我以为他又去远行了。生性洒脱且向往自由的他或许在青藏高原之巅,亦或在四处游历名胜美景,却仍像往常一样朝我们憨厚地笑着。当我们怀念他时,可以从一幅幅真挚且纯粹的画作中品味带着他笔墨余温的画境,以及不善言谈的他通过作品所传递出其丰富细微的情感。他那非同小可的励志人生无疑将带给更多后辈艺术家们启示与感悟。
辛丑六月王明明于潜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