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丁丁”探秘秘鲁安第斯文明之四:乐器篇

2021年08月17日 14:2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这一期说说古代安第斯的乐器。在《丁丁历险记·太阳神的囚徒》故事中,丁丁刚看到两具“印加木乃伊”,紧接着就被米卢吹响的骨笛吓了一跳。这真是一场无比惊悚的历险。先从笛子说起,不仅是因为故事涉及到了,也是因为不论是在秘鲁、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笛子都被公认为是已知考古发现最古老的乐器。在公元前三千年之际,安第斯地区出现制陶技术之前,在秘鲁中部沿海地区的卡拉尔(Caral)仪式中心,人们已经使用鸟骨制成的笛子。5000年前音乐已经是安第斯人仪式生活的一部分了。

  首都博物馆“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览开头部分一件库比斯尼克文化的小雕塑(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描绘的就是一个双手执笛吹奏的男子(见图1)。秘鲁安第斯地区最古老的陶器出现于公元前1800年,这件吹笛男子小雕像属于此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批陶器。笛子是古代安第斯人常用的一种乐器。一件莫切肖像陶瓶(约450-550年),也描绘了一位坐着吹奏长笛的男性社会精英的形象(见图2)。莫切文化中的长笛通常由大羊驼骨制成。

  ▲图1 吹笛男子小雕像(库比斯尼克文化)

  ▲图2 吹笛人俑陶瓶(莫切文化)

  大家在展厅中一定会注意到这件查文文化时期的海螺号(见图3),这是查文德万塔尔遗址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文物,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历史。这种装饰雕刻纹饰的海螺号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檐板(见图4)上可以看到,穿着精美的人物在游行队伍中行进,有的吹螺号,有的举着海菊蛤。由此可以推断这种螺号在当时用于宗教游行仪式。据说后来的印加人不制作像小号、军号那样的金属号。但是他们在一些军事、宗教仪式上都会用到螺号,他们的信差在快到达下一站时也会提前吹响螺号来通知。

  ▲图3 海螺号(查文文化)

  ▲图4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中的檐板

  在古代安第斯地区多用于节庆和仪式中,有烘托气氛的功效,分木制和陶制两种,陶制鼓出现较晚。秘鲁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还制造了带有中央球状发声室的陶鼓。大鼓根据不同的用途会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展览中的这件看似形状奇特的陶器是纳斯卡文化晚期(约500-600年)的一个陶鼓(见图5),有三个灯泡状的共鸣箱。为了摆放稳定,该鼓倒置展示。鼓是演奏音乐和制造节拍的重要乐器,在节庆场合,这种鼓通常与排箫、喇叭、口哨和长笛一同进行演奏。这面鼓装饰着战俘首级和一个有着尖牙利爪的巨大生物,可能与纳斯卡神话中的虎鲸有关。纳斯卡除了这种单面鼓,还有一种双面蒙皮的鼓,在我们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

  ▲图5 单面彩绘陶鼓(纳斯卡文化)

  排箫是古代安第斯地区一种分布很广的乐器。不论在南部沿海的纳斯卡文化还是北部沿海的莫切文化中,都有很多陶制排箫出土,事实上他们也会用植物茎类如芦苇管制作排箫。在莫切文化这件表现生者搀扶逝者的陶瓶上(见图6),大家可以看到一位明显是逝去的人在演奏排箫。乐器出现在与死亡有关的场景中,表明音乐与死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展览中还有一件加伊纳索文化连体陶瓶(见图7,约为公元前200-800年)塑造了一位乐师演奏排箫的样子。人物的脸部表现的并不十分写实,但却抓住了吹箫时脸颊鼓胀这一特征。这个乐师的脸部绘有阶梯式图案的纹身,暗示了他可能与贵族阶层有关或为贵族服务。

  ▲图6 表现生者搀扶逝者的陶瓶(莫切文化)

  ▲图7 连体瓶(加伊纳索文化)

  陶制小号也是古代安第斯人的主要乐器。根据陶制小号的音响特征以及上面的装饰信息推断,多用于仪式场景或在战争中鼓舞士气。这件莫切陶制小号(见图8,约450-550年),就装饰有一个战士的小塑像,他手持麦克风一样的短棒和圆形盾牌,戴着项链、鼻饰和耳轴。这种陶制小号形状类似现代的军号,有环状号管,通过延长声音经过的距离来获得高音。

  ▲图8 陶制小号(莫切文化)

  大家在参观时不要漏掉这件契穆文化时期的陶瓶(见图9,约1350-1460年)。瓶体上残存的9个人物,似乎在举行庆祝活动。手柄处头戴弯月形头饰的人物可能为一位首领或祖先的遗体。其他人在进行各种活动,比如从罐子里倒饮品,其中一人正在击鼓。这些小塑像生动地展现出契穆人在举行葬礼游行和仪式庆祝活动时,会敬献或饮用玉米酒,并且会演奏音乐。

  ▲图9 黑陶连体瓶(契穆文化)

  安第斯山地区现在仍用传统音乐庆祝人生大事,如房屋落成或孩子出生等仪式。社区大型庆典活动上也会演奏古老的印加音乐。各类排箫、笛子和木鼓奏出的音乐,在仪式、庆典活动中,响彻山间。还有数支现代乐队演奏安第斯地区的传统音乐。

  小贴士

  这是巧合吗?

  您看过国家博物馆刚结束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吗?第一件展品就是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范围内所见最早的高水平乐器实物,距今7800年到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除了中国和秘鲁,在埃及、印度和欧洲等地,笛子也都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乐器。

  早在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的人们就会用芦苇、原木和动物骨骼制作简单的乐器,世界上已发现最古老的乐器是德国一山洞中用鸟骨和猛犸象牙雕刻的简易笛子。

  您猜到了吗,这种巧合其实是远古时期人们的技术能力决定的。在制陶技术出现前,制作乐器可用的材料主要是植物茎类和各种鸟兽的骨骼,最终能保存下来就是骨笛了。

  看过国博这个展览的话,就会注意到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音乐文物主要是骨制和陶制乐器。展览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后期甘肃永登乐山坪双面彩陶鼓(马家窑文化),距今约4500年。这件陶鼓目前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您有兴趣的话可以与纳斯卡文化的陶鼓做个比较,记得它们的制作年代相差了3000年哟!

  当您漫步展厅,思索文明间的差异和共性时,要认识到只有它们处在相同的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这种比较才更有意义。目前学界通常认为即使是安第斯文明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印加帝国与我国的商和西周一样仍处于早期文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展览名称

  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

  展览时间

  2021年5月21日——8月22日

  展览位置

  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预约入馆看展

  图片说明:

  连环画内容图片摘自:《丁丁历险记·太阳神的囚徒》,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中的檐板图片John W。 Rick提供

  丁丁形象图片引自:

  www.tintin.com/en/albums/prisoners-of-the-sun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