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丨《另一种存在》当代艺术展

2022年07月04日 18:3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展览海报展览海报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另一种存在 | Another Existence

  展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未来艺术研究中心,千渡长江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日——9月25日

  展览地点:千渡长江美术馆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凯旋街89号)

  策展人:杨欣

  学术主持:孙周兴

  策展团队:宁文,王朴之

  参展艺术家:

  鲁大东 王志鹏 王朴之 田丹妮 夏倪 王侃 李天成 李图 孙向前 王震宇 史珂 刘博强 尹昕 文雀乐队 好事家 周晓青        Iannis Balas(希腊)

  新浪讯,7月2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未来艺术研究中心、千渡长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另一种存在》在位于山西太原的千渡长江美术馆对公众正式开放。本次展览由著名哲学家、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周兴担任学术主持,由杨欣、宁文、王朴之组成策展小组,以“技术统治条件下的艺术新命”为主题,秉承对材质和媒介完全开放的态度,邀请了18位(组)当代活跃的青年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音乐人参加,联合呈现一场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展览,作品涵盖装置、影像、声音、行为书法等多种媒介。

千渡长江美术馆创办人陈文开幕致辞千渡长江美术馆创办人陈文开幕致辞

  “这是一场艺术与哲学相结合的展览”,提到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以及对展览主题的感受,千渡长江美术馆创办人陈文说道:“我想就此做一个分界线:过去我们做了十场展览,是一种存在,以后的展览就是‘另一种存在’了。说起存在,看得见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存在,看不见的都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但也许看不见的也是存在的,比如网络、暗物质等等。这次展览对我们美术馆是一个很好的拓展,我希望展览可以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它延伸到艺术家与哲学家的思考。因为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这个地球,局限于这个太阳系,浩瀚的宇宙更值得我们去探索,指导我们思想的就是哲学,举办这次展览我非常开心。尤其是孙周兴教授的学术支持,让我们的展览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孙周兴教授为本次展览拟定的的关键词是:人类世、技术、未来、异在。“人类世”的概念,为英文Anthropocene的对译,是一个地质学历史分期的专门术语。也是学地质出身的孙教授爱引用的概念。地质分期通常以千年、万年、亿年为单位,漫长的历史演进才能在地质层中留下痕迹。而因为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短短数百年、数十年的实践所遗留的影响,却堪比地球地质层的漫长演进,是地球的悲哀,亦是人类所谓强大力量的一曲挽歌?为了强调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人类世”的概念被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后,迅速被借用和挪用,成为象征、意象、隐喻和图景,成为思想迸发的种子和导火索。引发了持续性、跨学科的反思,引发了对地球和人类自身生存和生存际遇的各种思考。

孙周兴教授在《另一种存在》展览开幕式现场孙周兴教授在《另一种存在》展览开幕式现场

  “在他那个时代,尼采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人类的文明正在从自然人类文明转变为技术人类文明。在这样转变过程当中,自然人类的精神和身体都处于一个下降的、颓败的过程当中。所以,文明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孙周兴教授提出,“今天我们怎么活?我叫做技术生活世界的新哲学。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由技术统治的生活世界,我们哪些要素是无可挽回的已经变化掉了?我们如何来重新建构我们的生命力量?”孙周兴教授进而提出了本次展览的主旨:“即便在自然人类生活世界里,‘另一种存在’也体现了艺术的不确定本性。艺术总在寻求不一样的存在。而技术统治的‘ 人类世’更把人类推向更激进、更动荡的异在之境。‘另一种存在’归于新艺术,也指向新人类。”

本次展览策展人、设计师杨欣开幕发言本次展览策展人、设计师杨欣开幕发言

  策展人杨欣分享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定义古代文明四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尤其对于当下二十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和建筑是我们探讨的永恒主题。”在《另一种存在》中,可以看到多位国内青年建筑师对于艺术与建筑的思考与创新;与此同时,展览也呈现了多位具有蓬勃创造力的国内青年艺术家、音乐人、科学家的创作,他们以另类的创造回应现代技术所致的深度变革,以艺术的方式探索着人类未来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技术生活世界的存在样式。

  谈到展览主题,孙周兴教授分享道:“‘另一种存在’并不是‘另一个世界’,它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揭示我们人的另外一种存在感;另一个是我们人类在一个技术时代,面临着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手机、电脑、互联网,还有虚拟现实...我想说,艺术本来就是另外一种存在,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另一种存在》展览开幕嘉宾对谈《另一种存在》展览开幕嘉宾对谈

  上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参展艺术家鲁大东,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宁文,参展建筑师田丹妮,参展艺术家、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王朴之

  本次展览的千渡长江美术馆位于太原东北向的长江村旧址上。长江村曾经是太原旧城东部的普通村庄,建国以来经历了从窑洞、堌窑、瓦房到宅院的风貌变化,从农业村庄到城中村的空间形态蜕变。城镇化浪潮推平了长江村70多年的历史和它的自然地势。现在,城市变迁仍在发生,美术馆似乎已经脱离长江村的语境,作为太原市唯一的一座民营美术馆,美术馆的存在本身也是“另一种存在”,是精神生活中的另一种存在。

  《另一种存在》参展艺术家、作品介绍

  鲁大东 LU Da Dong | 艺术家

  名⻬,号启明、夷窠,蓬莱籍,1973年⽣于⼭东烟台。

  1995 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学⼠。

  2004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导师王冬龄,硕⼠;

  2017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导师王冬龄、朱⻘⽣,博⼠。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副主任

  与⼈乐队主唱

鲁大东作品展览现场,2022鲁大东作品展览现场,2022
鲁大东《书法》 现场行为表演 纸本、亚克力 2022鲁大东《书法》 现场行为表演 纸本、亚克力 2022
鲁大东《书法》 现场行为表演 纸本、亚克力 2022鲁大东《书法》 现场行为表演 纸本、亚克力 2022

  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技术的侵蚀下会是何种形态?书写作为人类创生以来的行为,传递的信息又将如何演变?在人类世的语境下,文字、书写、行动这些日常习见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似与不似之间,在符号与书法之间,在表现与内观之间,鲁大东通过无穷可能的即兴书写,将这些设问一一提出,一一解答。

  鲁大东是中国美院的书法教授,一位书法家,或者说是写字的艺术家。一位极具实验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同时他自己也组建了一只摇滚乐队。正如如策展人杨欣所说,他“会传统,会创新,会拓展艺术的边界”。

  在《另一种存在》展览开幕式上,鲁大东呈现了现场行为装置的表演。“现场/行为/装置”这个词是策展人、建筑师杨欣提出的。鲁大东曾经做过一场“无相道场”的展览,有人说像萨满巫术的仪式现场,更多人深受震撼,也有人感叹:满室尽是鬼画符。现场鬼气森森,俨然百鬼夜行。

  鲁大东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更新世、全新世、人类世》,结合了他对山西古老文明、历史与地理的研究,在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他把它们从历史的时空中召唤出来,完成了一次历史风水、现实气候全阵容的实现”,杨欣觉得,“这是一次将传统、当代、宗教、艺术与书法糅合的综合性作品。”

  王志鹏 WANG Zhipeng|艺术家

  男,高质量数字媒介创作⼈,多次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音与图像的‘联觉’表现。追求不确定的美学表达,创作不确定的作品内容,思考不确定的生命问题。目前生存于杭州良渚。

王志鹏《矩山图》 影音装置 6分钟,2022年王志鹏《矩山图》 影音装置 6分钟,2022年
王志鹏 《矩山图》 影音装置 6分钟 2022王志鹏 《矩山图》 影音装置 6分钟 2022

  艺术家提取了山水画中的像素信息,通过自定义的算法将其转译成数字影像。

  王朴之 WANG Puzhi | 艺术家

  1992年生于浙江诸暨。

  2016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学士;

  2019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视觉思想与绘画诗学,硕士;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学理论,在读博士。

  艺术创作以现象学的哲思融入绘画、装置等视觉媒介,定格周遭的场景与瞬间;兼及策展,曾参与“双重时间——第五届广州三年展暨首届亚洲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绘心艺魂——黎冰鸿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多重时间——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苏州美术馆,苏州)”“移情公园(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楼,香港)”等项目的策划与学术工作。

  近期创作源于对人和自然的长期思考,以蝗虫为议题反思生物技术背后的观念与伦理,以观察者的视角对人类生态观进行解构和重建。

王朴之 “蝗虫”系列作品《香水/Perfume》 影像 3分02秒 2022王朴之 “蝗虫”系列作品《香水/Perfume》 影像 3分02秒 2022

  群聚的蝗虫会散发出一种信息素,

  所有的个体都为之疯狂。

  他们呐喊、舞蹈、层叠、聚拢。

  这段影片由900位蝗虫出演,

  他们每一位都想成为主角。

  王朴之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现于浙江大学攻读博士。这次展览他贡献了四件以蝗虫为切入点的系列作品。以图像、装置和声音等创作形制,通过一种作为具体对象的昆虫来反思人类的周遭与自身,同时也构建了艺术家对科技、群体、生态等未来命题的某些想象。

  蝗虫是无数文学艺术明喻暗喻的形象,蝗灾更是人类史以来抗斗自然的代表。在艺术家看来,“群聚的蝗虫形成蝗灾,对人类来说既是伤害,又是天理。人类战胜蝗灾背后的伦理和生态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蝗虫,自然又怎样看待我们?艺术家从人与蝗虫的复杂关系切入,观察人类的周遭与自身,反思生物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对当前的人类生态观进行解构和重建,继而展开对技术、群体、生态等未来命题的宏观想象。

王朴之 《蝗蝗之眼Brothers’Watching》装置,数码喷绘 6m x 11m x 2 2022王朴之 《蝗蝗之眼Brothers’Watching》装置,数码喷绘 6m x 11m x 2 2022

  艺术家构建了一个奇幻的场景。

  一对巨物兄弟突然出现,

  它们一动不动,

  或许下一秒就要捕捉我们,

  又或许只是在阴影和静谧中注视着一切。

王朴之 《翼/Winging》 声音装置 14mx6m/15mx7m 2022王朴之 《翼/Winging》 声音装置 14mx6m/15mx7m 2022

  依托长江美术馆的建筑而呈现的装置作品。

  蝗虫翅膀,伴随着忽隐忽现的振翅声,

  将建筑与生物的势和动串联在一起。

王朴之 《治蝗说1875-2021 / Locust Fighting 1875-2021》装置,亚克力精喷 2022王朴之 《治蝗说1875-2021 / Locust Fighting 1875-2021》装置,亚克力精喷 2022

  《治蝗说》

  缕馨仙史蔡尔康1875年发表于《四溟琐纪》

  这是一篇过了保质期的文献

  因为2021年,人类已经从理论上消灭了蝗灾

  蝗灾灭了,蝗虫还在

  下一个蝗灾不知道何时出现

  田丹妮 TIAN Danni | 建筑师、艺术家

  生于成都,现居杭州。进行不同体裁与媒材的空间设计和艺术创作。获 2016 年瑞典学会SISS 奖学金,获2018年瑞典Celsing基金会建筑师研究奖学金。2019年创立畫宇工作室,开启空间图学的研究和实践,作品获2019年世界建筑图奖评委推荐奖,在伦敦Sir John Soane’s Museum展出。受邀参加 2019 年Nordic Architecture Fair研讨会,作主题发言。2020 年于上海那行空间举办讲座“建筑师的思想实验:空间的暗部和建筑的图”。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及空间思想研究方向在读博士。

田丹妮《深度:无尽 INFINITE DEPTH》建筑图互动装置,综合材料,2019 年田丹妮《深度:无尽 INFINITE DEPTH》建筑图互动装置,综合材料,2019 年

  (注:图中建筑手稿绘制的是Sigurd Lewerentz在瑞典 Klippan 小镇的经典建筑作品圣彼得教堂)

  怎样留下一个地方,留下一段空间的体验?亦或只可能无尽地创造新的地方,获取新的空间体验?以最浓重的、诚实的贪欲,捕获记忆中和欲望中的场景,摄影术和空间再现术都未曾叫人信服,溃于令人满足。建筑不断提出缠绕着空间、探视向时间的问题。空间如何存在?人终究能掌握空间的秘密吗?

  亘古以来建筑之思的语言是图与造。在建筑生产中,图与造却注定分离。建筑的图像对空间进行再现和表征,造物是被再现和表征者。建筑图的尽头不会止于空间的彻底完满或极度真实,时空早已演进为同一体,当它遭遇人的完全放入、完全投注,体验空间定是一次创作。

  图与造的交叠,不断地介入和穿透原生、表征、在场的三重空间。

  若图与造双双脱离表征,它们指向了彼此,语言获得自由时,是解放还是放逐?

  被人操作的建筑图中,时空在记忆图像变形、转换的缝隙里诞生。深度就此打开、拉伸,不休止、不完结。

  夏倪 XIA Nin | 建筑师

  浙江大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现任西湖大学项目经理、对影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曾任职伦敦FOA建筑事务所、任教西交利物浦大学。作品包含浦东耀华地块绿地贯通项目、WITHBOURNE酒店等。

夏倪《宫》装置,亚克力,2022年,400mm*400mm*10000mm夏倪《宫》装置,亚克力,2022年,400mm*400mm*10000mm
夏倪《宫》装置,亚克力,2022年,400mm*400mm*10000mm夏倪《宫》装置,亚克力,2022年,400mm*400mm*10000mm

  母体,与造物最接近的存在,为生命提供了第一个栖居之所。其完美的“庇护”与“供给”,随着生命体的独立,却成为了逃离的对象。 居所应该提供的是封闭性的安全与回归,还是作为居住者自我的延伸, 与世界接触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装置,希望与观者进行一次居住概念的对话。

  人类文明将居所的概念演化成为房屋、住宅、宾馆等等,它们在政策、资本、技术的雕琢下不断规整、驯化。现代居所成为一个个封闭的人造“子宫”,在狭小的空间内通过金属、混凝土、塑料管为住户提供脱离母体、独立成人后的“回归”。如此回归是否是“进化”的怠惰?

  居所是否可以超越“庇护”的局限, 成为另一种物或生物,被居住者寄生、共生?或是成为居住者的第二层皮肤,收放自如,随身携带?还是成为异次元的存在,与物理现实彻底剥离?对于居所的想象,也许会为人类与世界的相处之道提供一些思考,为文明的进化方向提供另一种视角。

  李天成 LI Tiancheng | 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专业博士候选人

  马赛高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专业硕士

  研究领域:数字艺术、技术现象学与媒介生态学

李天成 《NOUS 我们》 行为影像2 分 38 秒 2016李天成 《NOUS 我们》 行为影像2 分 38 秒 2016

  两对脚在生活中三个场景的互动。视频中只出现两对脚的表演,身体的其他部分均被挡住。表演用滑稽的方式表现了一对生活在一起的人的日常,随着表演的推进,观众会慢慢发现其中一堆脚生硬的举动,其实这是一人分饰两角的人偶。一人表演地陪伴。物的堆积从物理上增加了人之间的空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和他周围的物与另一个人和其周围的物的关系的总和。这种物的符号的增加在消解人本身的内容,同样,人可以通过物变换自身的内容,陪伴慢慢的被物质化。

  李图 LI Tu | 建筑师

  2006-2011年,就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2016-2020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学习。2020年至今,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任建筑师,主持“春江粮仓提升改造工程设计”。2022年,建立ReNA再言建筑研究室,任联合创始人,主持“归园田居复建计划”。

李图 《林屋之路》亚克力、复制画(《具区林屋图》反转) 外框(590mm x 70mm x 960mm)2022李图 《林屋之路》亚克力、复制画(《具区林屋图》反转) 外框(590mm x 70mm x 960mm)2022

  刘博强 LIU Boqiang | 艺术家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居杭州。

刘博强‘NEW DISCOVERY’影像截帧刘博强‘NEW DISCOVERY’影像截帧

  极速现代化的当下,造城造景运动蔚然成风。麻木于都市钢铁丛林的惯性生活,诱发我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城市场景,通过对于素材动静关系的重组和再造,试图探索与众不同的新视觉表达。

  刘畅 LIU Chang | 艺术家

  1995年出生于武汉

  201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202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曾参加“静动之变”中国动态雕塑邀请展、“情境”跨媒介艺术展、第九届明天雕塑奖、 “以水为媒”当代艺术展等重要学术展览和活动。

刘畅 《不确定的》 声音、芦苇装置 尺寸可变 2022刘畅 《不确定的》 声音、芦苇装置 尺寸可变 2022

  风干的芦苇分割了空间,构成数条通道,既是人的路径,也是水的路径。人的穿行打破空间的宁静,搅动水的声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感应元件、硬件和算法构建出基于每个人行为特征的水的声音,从不重复: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上次我有时间踏进记忆里常玩耍的河流是哪次,下回我有机会回到那条河流里是哪回?

  史珂 SHI Ke | 艺术家

  1993年6月生于河南,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从事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现象学与当代艺术方向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艺术。

史珂《隔离蘑菇》综合材料,亚克力板、蘑菇菌种、琼脂、培养皿、灯带等,系列作品共三幅,每幅大小40cmX40cm 2022  史珂《隔离蘑菇》综合材料,亚克力板、蘑菇菌种、琼脂、培养皿、灯带等,系列作品共三幅,每幅大小40cmX40cm 2022

  蘑菇作为一种真菌,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象征一种可持续的生长性。有些蘑菇会产生“致幻”效应,早期有一些民族将可致幻蘑菇视为“神蘑菇”。本作品使用蘑菇作为媒介,与蘑菇复杂的生命性与古老的宗教含义有关。《隔离蘑菇》系列的三个作品,使用蘑菇自身的生物特性来进行艺术创作,用不同的形式包裹了不同形态的蘑菇,是对疫情时代隔离现象的反思,也是在技术时代下更多地关注有机体之美,思考现有技术对未来生物的影响。该作品所关注的“生长性”,并非是对某单一生物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

  尹昕 YIN Xin | 家居产品设计师、插画师

  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专业,2014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动画专业。2014年~2016年在美国Benchmark Education Company 任职动画设计师、插画师,平面设计师。2015年8月参与创办“画跑题”线上艺术活动,活动一共十七期,于2016年7月结束。2017年在杭州成立慢松球工作室,设计家居软装产品至今。2019年参与《The Shanghairen》插画专题,与上百位中外插画艺术家一同参与创作描绘上海。

尹昕 《一朵郁金香的世界》 布艺挂毯:缝纫,绣花,聚酯纤维填充 100*135cm 2022尹昕 《一朵郁金香的世界》 布艺挂毯:缝纫,绣花,聚酯纤维填充 100*135cm 2022

  孙向前 SUN Xiangqian | 艺术家

  出生于1989年,2012年国画专业毕业;13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早年从事自由的绘画创作,后来尝试各种材料研究,慢慢从平面转化为空间创作。成立杭州木有式工作室,研究木头金属等多种材料作品的设计和创作。

孙向前 《行走的石头》 装置 木、铜、铁 尺寸可变孙向前 《行走的石头》 装置 木、铜、铁 尺寸可变

  他们以外的生物坚信他们是被拯救的种族尽管他们史前是没有生命的。卵子也是这样传教的,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不相信任何宗教。他们生活在没有平坦地面的区域,尽管文明发展到很高程度,依然没有把轮子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腿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唯一保留的私有财产,而这造成了他们社会分层的主要原因。除了最低阶层同阶层斗争,每个阶层都只会争夺比自己仅低一层的石头的腿,他们的腿的数量形成了奇怪的斐波那契额数列。据年长者说曾经出现过长有翅膀的成员,但没有离开自己的族群,很快被当成异类处决了。

  王侃 WANG Kan | 建筑师

  2018年创办迭印空间设计机构,以整体空间装置的视角进行城市与建筑实践,2019年于瑞典哥德堡参与北欧建筑论坛并做主题发言,2020年于上海那行空间主讲“建筑师的思想试验:空间的暗部与建筑的图”并做展览。

王侃 ·《阴影制图机》 装置制作 6分钟循环影像、照片 2022王侃 ·《阴影制图机》 装置制作 6分钟循环影像、照片 2022
王侃 《阴影制图机》 装置制作 6分钟循环影像、照片 2022王侃 《阴影制图机》 装置制作 6分钟循环影像、照片 2022

  阴影制图机是另一种设计者模型,一个指向塑造精细感知的工具,试图开启理性认识以下的、 知识训练以外的感知体验。其内部光与影、明暗与形态的关系焦灼着无法剥离,指向非工具 化、非功效化、非主体性的空间创造,探讨对空间的解释。当下设计工具越发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数学模拟,同时最恒久的草图与比例模型的方式也依 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作品尝试探索这两类工具以外的其他可能性,也试图回归一个尚 未被充分挖掘的建筑装置物的传统。

  王震宇 WANG Zhenyu | 艺术家、建筑从业者

  2014年创办独立媒体“后脑勺”。随后长期持续个人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关注叙事工程与空间生产的艺术可能, 个人创作主要从抽离的视角观察日常生活中被隐匿与被忽视的部分。主要作品《屠宰、手术与塑像》、《缰绳、锁链、电线以及神经元》、《地下室手记》。个展项目:《再塑像》上海当代艺术馆(2018)。曾策划《表演计划》江虹美术馆(2017)、《身-界》杭州现场艺术节(2017)、《环形网吧》北京ocat研究中心、上海当代艺术中心(2018)、《屋顶下村民艺术计划》良渚文化艺术中心(2019)。

  2018年开始从事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工作

  密集地思考城市相关命题,创作涉及社会空间思考与艺术实践的关联

  现工作重心在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关注“空间叙事”命题研究

王震宇《屠宰、手术与塑像》影像(4分35秒))+装置 2017王震宇《屠宰、手术与塑像》影像(4分35秒))+装置 2017

  好事家 dilettanti | 艺术小组

  好事家(dilettanti)艺术小组由墨湄和乙仕组成,二人均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代美术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美术文献及书法,曾参与《中国佛教石经》项目考察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及周边44条石刻,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科学院汇报成果并考察科隆东亚美术馆、柏林博物馆岛等机构。小组基于文献考古的独特视角和手法,以综合的创作样式介入当代艺术实践。

好事家艺术小组 《痕迹》 纸本、亚克力 60x150cm 2016好事家艺术小组 《痕迹》 纸本、亚克力 60x150cm 2016

  这件作品是几个要素交相和鸣的结果,编织和炙烧,令文字层叠、破碎、难以识读,无法阅读的文字放大了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本身;纸面上的书写和燃烧过的边缘,打破了编织所形成的原有块面,层层叠叠堆积起来的纸张,经过火的一次次侵蚀字条边缘,留下了波曲的不规则线条,增添了新的肌理。

  书法是“偶然”来到我们工作台上的一件样本,我们试图以一种几近笨拙的方式去接近它、触碰它、分解它、剖析它,带给观众一种“过程感”,书写的痕迹、编织的痕迹、炙烤的痕迹都在作品中各自发声,又交响和鸣,以至于无法清晰地辨认其中何者为文句、何者为织物、何者为灰烬。

  文雀乐队 | 音乐人

文雀乐队《浮生若梦》 影像音乐 全长9分02秒 2019文雀乐队《浮生若梦》 影像音乐 全长9分02秒 2019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文雀乐队 Sparrow”参与,实现艺术家与音乐家的声音作品合作。文雀乐队由四位成员组成,是国内一支极有影响力的后摇乐队。

  本次参展作品《浮生若梦》,得名于和文雀合作密切的浮生若梦工作室。文雀乐队说:既然回不去了、就不回去了,是记忆,是生活, 在不可被重塑的时间中,他们回望着,看到了更多。

  周晓青团队 ZHOU Xiaoqing Team| 科学工作者、科学教育工作者、译者

  从事物理实验研究,探究电磁与物质、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019年开始担任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策划出版、主编《STEM工作室》等多套中小学科技教育类图书,策划指导出品的科技教育系列课程“STEM未来计划”。翻译《时间》等科普作品,不定期于“几只青椒”微信公众号整理科学家的生平故事。

《另一种存在》展览现场,艺术家与作品互动,2022《另一种存在》展览现场,艺术家与作品互动,2022

  (注:以上所有图片来自千渡长江美术馆)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