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费尔南多·博特罗 还有哪些艺术家以胖取胜

2015年11月20日12:03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导语: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费尔南多·博特罗来华办展了!你不光可以看到他如何再造传统,也能一览他笔下的南美洲哥伦比亚风情。博特罗的艺术是变形和夸大的,他曾多次强调他的作品跟“胖子”没有关系。然而不可否认,“胖子”本身就具有太多话题,在中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上,“胖子”从不缺席。

  费尔南多·博特罗中国首个正式展览亮相国家博物馆

凡·艾克《阿尔诺菲尼夫妇像》再创作 205x165cm凡·艾克《阿尔诺菲尼夫妇像》再创作 205x165cm
梵高《我的麦德林卧室》再创作 143x98cm梵高《我的麦德林卧室》再创作 143x98cm
《山间漫步》 190x103cm《山间漫步》 190x103cm

  由中国文化部和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主办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11月20日下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将持续到2016年1月2日。本次展览是博特罗在中国的首次正式展出,也是他一生杰作的‘回顾’,展出内容全部从艺术家的个人收藏中遴选而来,代表着艺术家历经50年并仍在延续的高产职业生涯中最钟情的81幅油画和14件素描作品。创作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

  该展共设六个展馆,使公众能全面了解博特罗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兴趣盎然,成为全球艺术界重要标杆的创作主题:《南美日常生活》、《静物》、《马戏》、《斗牛系列》、《唤起传统》(他对艺术史上其他大师他杰作的‘临摹’)。新开辟的第六个展馆将陈列他的部分最优秀大幅画作,在这里,观众将能够清晰领悟博特罗的精湛技艺。

  艺术大师博特罗半个世纪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体积与色彩的不懈探索而着称于世,他对童年时代哥伦比亚及拉美当地风情的描绘实现了罕见的普适性。“我很高兴能来到中国,向中国观众展示我的作品,并同时来了解这个国家,因为我对中国文化、雕塑和绘画非常景仰,”费尔南多·博特罗说。作为首位应邀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健在国际艺术家,他也希望中国公众能够欣赏他的作品。

  以“胖”取材的艺术家不在少数

  作为从第三世界国家走向国际的艺术大师,费尔南多·博特罗凭借对绘画的热爱和坚持,在上个世纪各种艺术风潮相继登场的时代依然锲而不舍,执着于传统绘画的再创作直至形成个人风格,他成功了。在西方美术史上,以 “胖”的形式描绘人物或动物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却在其后又逐步消失。“胖”的隐喻意义不言而喻,被不同的艺术家应用也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达。

  天价肖像画家卢西安·佛洛伊德 对肉体世俗性的反抗

卢西安·佛洛依德《熟睡中的保险顾问》 1995年卢西安·佛洛依德《熟睡中的保险顾问》 1995年

  作为20世纪以来西方最伟大的人体肖像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扭曲、神经质甚至是丑陋毫无美感的裸体肖像丝毫不影响他近20年来在艺术市场的惊人吸引力。他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肖像、人体绘画改变了架上绘画带给人传统甚至过时的印象,他长久地观察绘画对象(亲人、朋友、妻子和情人),以最直观的写生方式表现笔下的人物,展现出他们的真实自我。

  弗洛伊德笔下的裸体就像肉与肉的堆积,他完全把人体当做肖像来画,让人体呈现出狰狞、邪恶等人性特征,但又十分坦荡,因此有人说卢西安的画充满“邪恶之美”,犹如他混乱、毫无道德观的私生活。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深入人心。作为家族的一份子,卢西安想必也深得祖父的真传。与祖父一样,他也喜欢观察人的样本,甚至坚信对人体长久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是艺术家的核心目的。只不过,他对肉体的兴趣远远大过于精神。当西格蒙德深入他人复杂内心去探寻精神奥义之时,他却独爱那赤裸裸、夸张变形的身体。正如卢西安所说,他画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人。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在他笔下,浓烈油彩锁定的却不只是面孔和躯体,还有身体里活生生的欲望。卢西安不是学院派的代言人,不受教条的约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会因为模特的身份而刻意改变。他自称是坚持传统绘画的画匠,而不是什么艺术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艺术浪潮中,他始终坚持人体肖像画,并赋予人体、生命本身的力量和一种神秘性的美感,也可以说是对欲望背后的隐秘控制力的一种诅咒,这也是对肉体世俗性的一种反抗,所以很多人看了弗洛伊德的画会感觉到震撼、不安。这种看似沉迷于肉欲的绘画,深入其中不经意中会有超验主义、病态、性、欲望、力量等交织出的奇怪和谐性,让人震惊,但却无法模仿,这种享乐主义与个性解放后的灵魂扭曲,给了太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深刻而有益的启迪。

  “弗洛伊德的继承人”珍妮•萨维尔 挑战男性凝视

珍妮·萨维尔珍妮·萨维尔
珍妮·萨维尔以自己为模特创作裸体画作珍妮·萨维尔以自己为模特创作裸体画作

  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 1970-),英国当代最出色的年轻女画家之一。有人甚至她当作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继承人。萨维尔1992年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毕业,任教于英国属一属二的莱德美术学院,教授人物画。

珍妮·萨维尔《支点》珍妮·萨维尔《支点》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灌输了珍妮·萨维尔“惊人”的工作理念,那里特别重视人体写生:学生们一个学期要画出36幅人体写生,每天晚上7点到9点要与模特一起工作。萨维尔认为,这给了她对绘画的另一种理解。“毁灭是这个过程的根本,没有它,你永远不会得到任何趣味。但得到趣味的根本在于你能从毁灭中挖掘到了什么。”

  萨维尔走上艺术道路受到艺术史学家叔叔的鼓励。“我很感激他。他带我到威尼斯,他并不只说这是提香,这是丁托列托,他还让我知道了伟大的艺术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去伦勃朗去过的酒吧喝酒,对于艺术家的工作生活而言,这也是同样重要的,这一切都帮助了我很多。我从来没有质疑过我的志向,甚至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个女孩,我做不到。直到我上了艺术学校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伟大的艺术家中没有女性。”

  萨维尔对肉身的兴趣始于她钢琴老师花呢裙下的大腿,“我着迷于她脂肪移动的方式和脂肪在她手臂上挂着的方式”。她的绘画以照片为蓝本,描绘巨硕的躯体,她的作品画幅很大,曾在英法德美举办过画展,引起轰动。萨维尔大多以自己的身体为模特儿,此外,她也创作了许多雌雄同体的人物胴体绘画。她从女性的视觉和自己的感受入手,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与表现。体格巨大的女性裸体显现出巨人般的体量和强健的肌肉,笔触明确有力,让男性观看女性时所会产生的色情意识和态度,荡然无存。但因画中人体的构图与动作过于任人摆布与无奈,而予人无力之感。

  潘德海:我想画的,不是实在的“胖”

潘德海《无题-两个人》潘德海《无题-两个人》

  在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潘德海是栗宪庭的笔下西南青年艺术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与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张晓刚、叶永青、毛旭辉和潘德海组成)中其他几名成员相比,潘德海在近些年的艺术活动和活跃度频率不高,稍显低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经过多年历练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苞米系列”和“胖子系列”奠定了他的个人符号。

潘德海《都市3》170x200cm潘德海《都市3》170x200cm

  在学院苏联写实风格具象绘画的教育模式下,潘德海意识到这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直到1987年创作“苞米”系列,才算找到了出口。“苞米”是潘德海的独特语言符号,将人物化解在类似于苞米的颗粒中。最初的灵感,可能来自他下乡时对生活的观察;但对形式的深入思考,给苞米系列填上了灵魂。有时在画中看到的是人形,有时是山峰等自然景观,透过颗粒展示着若有似无的另一个世界。他说,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这个颗粒方式就是表达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它们是世界的本质。

  九十年代初期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政策放宽的社会环境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选择,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历了从西南偏远地区到大都市北京的迁徙,潘德海感慨于城市变迁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诉求。这给了他“第二次符号”的创作。那就是当城市越来越成熟时,人们变成得身心俱“胖”。营养过剩带来了身体的肥硕,欲望过剩带来精神的空虚;这看似强大的样子,不过像气球一样脆弱,一扎就破。由此而创作的“胖子系列”,也成为了他一个新的阶段。

  胖子是个导索,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在政治浓度越来越低的时候,时代迎来新的问题和困惑。当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时,这种虚假的“繁盛”有其脆弱的一面。在表达方式上,胖子系列逐渐从最初的灰调子,变得鲜亮而具有装饰性;画面中也出现了更丰富的题材,甚至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胖子的“脸色”也在变化着。

  许鸿飞:博观众一笑的“肥女”雕塑

许鸿飞《新宠》青铜 35×25×40cm 2014年许鸿飞《新宠》青铜 35×25×40cm 2014年

  当代艺术家以“肥”为表现形式,除了绘画之外,雕塑艺术家也大有人在。广东著名雕塑艺术家许鸿飞,从国家博物馆到北京太庙,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到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肥女”环球巡展一直在继续。无论是选择的展出地点是博物馆、美术馆亦或是大型广场公共空间,都呈现出艺术家对雕塑作品在公共性和纪念性中所产生的当代性,成为其艺术作品在时空中的明显特质,庙堂文化与大众文化、个人和历史之间的强烈关系对比,与周围环境既形成了反差,也是与当代最有机的融合,是时代最明显的一种标记。

许鸿飞雕塑“肥女”进宫 亮相紫禁城许鸿飞雕塑“肥女”进宫 亮相紫禁城

  “我创作出来的肥女们都能从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找到原型,她们并不是厉害的角色,只是平实可爱自我、热情奔放又憨态可掬,具有真性情的小人物。”许鸿飞这样评价他的“肥女”。与国内多年来盛行的“英雄史诗”式的纪念性雕塑不同,许鸿飞一直在用自己的刻刀雕琢小人物的故事,“肥女”系列所表现的,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事物。许鸿飞总能从中发掘出幽默的闪光点,博得人们会心一笑。

  牟柏岩:用“胖子”讲故事演绎自我

牟柏岩 《经过5》 综合材料 2012 8x9.5x12cm牟柏岩 《经过5》 综合材料 2012 8x9.5x12cm

  以胖子为形象创作的雕塑成为牟柏岩标志性创作,这一切却要从一场“意外”说起。2003年,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牟柏岩接到了一家洗浴中心委托给他的活儿——对方仅仅提出越调侃越好的要求,比如在女澡堂放一个偷窥者。牟柏岩选择了以“胖子”为形象完成这一任务,没曾想在作品几近结束之时,洗浴中心的项目半路夭折。机缘巧合下,这件无处安放的作品最终进入了中央美院的洗澡堂,于是就有了牟柏岩作品的非正式个展。

牟柏岩 《我知道,但是》雕塑 165x146x66cm 2008牟柏岩 《我知道,但是》雕塑 165x146x66cm 2008

  谁也不曾想到,牟柏岩从接“行活儿”开始竟将“胖子”持续了十年之久。他在真实的外在形态基础上高度还原胖子的状态,试图将胖子身上肉的语言做到感人,通过形体的饱满和着色的轻逸,在唯美中显露讽刺和批判。在塑造胖子的过程中,牟柏岩逐渐发现自己与胖子有更多的共同特质:背负很多,却想甩掉包袱;无畏挑战,付出的努力却要比常人多十倍;有时候也会妥协,没有英雄主义,凡人一个。

  胖子成了牟柏岩慰籍心灵的“宠物”,成了他避风的墙角。牟柏岩曾说“胖子成了我的一种态度,这是几年来创作中慢慢形成的,而用胖子来讲故事可能在传达方式上更轻松,也更能将观众带到胖子的私密空间中去。对我个人而言,这样的创作才是自己生活体验的真正释放。”

  作者:万舒

 

  (原标题:[雅昌专稿]除了费尔南多·博特罗,还有哪些艺术家以“胖”取胜?)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博特罗费尔南多·博特罗胖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