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梵高展:艺术乐活了还是浅薄了

2016年01月31日09: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展览现场展示的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星空》。 展览现场展示的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星空》。

  星空转瞬旋动成漩涡,麦穗起伏如波浪涌动,更不用说,一幅幅梵高自画像上,那一眨一眨的真诚之眼……自2015年12月中下旬登陆广州大剧院,将持续到2016年2月21日的“缤智·梵高时代”印象派幻影艺术大展,一个多月来,吸引了众多观众,据说周末日均参观量达到千人以上。事实上,利用高度发达的数码技术来办一个大展,近年来日渐风靡。去年4月~8月,“‘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也在上海刮起了旋风,不过,弹赞之声各有。而广州的这个梵高展,目前叫好之声颇多。当然,专业人士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新的期待。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展览,去一探声光电激发下的艺术是“乐活”了,还是浅薄了?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江粤军

  与画作互动 艺术变得可亲可近

  上海的“不朽的梵高”展出之后,有不少专业人士对35块大屏幕和40台投影仪打出的影像表示质疑,奉劝人们“不要花钱去看梵高的PPT”。因此,记者是带着质疑的目光走进大剧院的“梵高时代”展厅的。不过,观展之后,记者的感受却大为改观。三十多幅大屏“活画”,一千多幅数码高清图,通过分区的方式,将梵高前期的创作、巴黎时期的创作,以及在阿尔地区的创作和代表性作品,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展出的,还有三十多件梵高书信原件、书案、烟斗等实物。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前来观展的群众,有不少小观众表示,能看到很多会动的画作,很有意思。

  而本次梵高展策展人陈熙景告诉记者,“梵高时代”去年1月份在韩国首尔首展,参观人数达到26万人次。其与上海的“梵高感映艺大展”不同之处在于,上海所用的是投影方式,像幻灯片一样,虽然集中的数码画作也很多,但没有会动的细节画面。而“梵高时代”在制作上非常精心,三十多件“活画”,每一件都需多人通力合作,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手绘完成。从技术高度和效果看,“梵高时代”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

  陈熙景表示,像梵高之类的西方大师,他们的作品真迹要到中国来,保险费用高,通关手续繁琐,很多展览单位都望而却步。而且,小朋友和普通观众也未必就能看懂真迹。这样一个互动性很强,寓教于乐的展览,则会让没有艺术底蕴的人觉得艺术原来没那么远,没那么神秘,挺可亲可近的。

  “即便是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很多观众都表示,以前不知道梵高,也没听说过印象派,可见艺术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而对这种呈现方式,观众会觉得比较新鲜,很容易接受,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很喜欢。我们每天还安排了四场讲解,对梵高的重要作品和事件进行介绍。如果静心看两三个小时,可以获得很多审美上和知识上的享受。在我看来,以这样的展览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感觉,尤其有意义。孩子们的艺术细胞有没有经过开发,审美感觉有没有经过培养,结果还是很不同的。所以,广州展览结束以后,‘梵高时代’还会到全省二三线城市展出,让更多的人获得艺术熏陶。”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罗奇也表示,这个展览很好地普及了梵高的生平及同时代印象派的历史,拉近了艺术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对普罗大众而言,艺术家及其创作还是比较扑朔迷离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梵高,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对专业人士而言,虽然大家对梵高的了解比较深,但这种技术呈现方式,也仍然有‘看点’,如画面注入了动感,一些笔触被拆解,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可以起到一些启发作用。也许,画家在表达方式上,可以考虑注入一些多媒体手段。”他说。

  空间受限观感打折 呈现还可更有深度

  “梵高时代”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但也有观众表示,由于空间比较小,多媒体呈现感觉太集中了些,眼前大银幕上的星空正在旋转,旁边大银幕上的麦田也在翻滚,容易让人感到晕眩。如果能够有一个相对适中的距离,或者一个房间里只有一个大屏幕展现“活画”,效果会更好。

  对此,陈熙景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确实比较小,希望在其他城市展出时,可以有更开阔的空间,将技术优势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不过,注重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会不会让展览显得比较肤浅呢?罗奇认为,由于中国整体的审美素质还比较低,任何形式的艺术普及,都值得鼓励的。特别是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还是很有意义的。“当下我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除非专业人士,普通老百姓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人。而这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可以让大家迅速、直观地获得认知。”他说。另外,这种技术在博物馆的陈设、陈列,或对某位艺术家进行整理、收藏、解释中,也值得推广运用。

  当然,从专业性角度,罗奇也谈到,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支撑,对梵高的研究、呈现,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梵高的生活经历很特别,他的精神有一点问题,但又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在艺术上很有爆发力和创见,与弟弟提奥之间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所以,多媒体“大片”的呈现,着重点可能不应该在于那些画作上的植物会动,更主要还是通过动态呈现,去展示梵高的生活及他在艺术上的思考,尽量还原他创作时的状态。罗奇举例,“譬如他在阿尔地区,于大太阳底下画画,是先从哪里画起,画到哪里结束,当时的光线是怎样的,画面是如何完成的,如果能够深入呈现,大家就会感同身受。另外,整个展览如果能建立起一条线索,反映梵高画作风格的演变,观众就会更明白,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会创作出那样的作品。挖掘其原因,才能真正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因为梵高是一个很真诚很善良的人,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就在于他太善良太单纯,也因此才能在作品中呈现出他炽热的灵魂。”

  创意精神值得借鉴

  旅美艺术家徐健国则表示,虽然多媒体艺术展中,光影生成的是虚幻形象,对艺术作品的完整呈现确实有所损害,但任何新的表达方式,最终看的是其文化目标,终极追求。“你自己是什么,你要说什么,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一系列动机首先要考虑清楚。如果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和自我要求不高,出来的产品就会比较肤浅。如果始终以艺术为终极目标,这过程中走点弯路,是允许的。”他说。

  对于梵高展,徐健国最赞赏的是韩国人的文化使命感,以及由此催生的创意精神。“技术不太难,难的是创意,更难的是使命感和人文精神,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是非常可贵的。今天整个中国社会都比较躁动,很多艺术家、知识分子,不能安贫乐道,将自己的心志凝聚在发现真理、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精神财富上,而是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名利,这样情况下所产生的作品,常常是误人子弟的。如果中国的艺术界能够放下过多的物质追求,学习古人的专业精神,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品格,那我们在艺术创意方面,才能开辟更多的新路子。”

  陈熙景也表示,十年前,日本的动漫和日剧风靡亚洲乃至世界,现在“韩流”也刮到了日本,像“梵高时代”今年就会走进日本。

  可以说,在文化产业上,韩国的思维模式和创意能力,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枯燥的“中西方美术史”

  多媒体演绎 一眼就看懂

  上海一个梵高展,广州一个梵高展,而据陈熙景透露,目前在韩国首尔,正在进行的是一个莫奈展,为何多媒体演绎首选“印象派”?是不是其作品的光影效果和数码技术最对路?

  陈熙景表示,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色彩绚烂,确实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不过,这个技术的应用,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上,都是通行无碍的。目前,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的下一个展览是“一眼看懂中西方美术史”,最快在今年的暑假就可以跟观众见面。“让一个普通观众去读一本中西方美术史,会感到很困难、很枯燥,而通过互动性、参与性很强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我想大家会很容易就看出中西方美术的发展源流和差异性。而且,其中可挖掘的故事非常多。就说岭南画派吧,作为中西方交流的先行者,他们的作品都可以进行很生动地呈现。像关山月的梅花,四季各有变化,我想做出来的效果,一定不会输给莫奈的作品。”

  徐健国作为“一眼看懂中西方美术史”展览的学术顾问,也特别谈到,在欧美地区,由于博物馆、美术馆很多,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学校教育和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很密切,普通民众和孩子们直接面对世界各地艺术真品的几率非常高,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再利用多媒体方式来做展览。而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至今还没有比较成系统的中西方美术史普及,因此,通过多媒体方式来做一个中西方美术史比较展,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我有34年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学习的是非常传统的中国书画,后来慢慢发展出抽象水墨,再后来碰到一些瓶颈,感觉不到国外看看,就无法将中国水墨提升到现代层面,于是选择到美国深造。自此,我在美国生活了32年,深切理解了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艺术的思辨性,和中国文化的顿悟、敏思,各为其道,又可互相补充。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由文化产生的矛盾。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呈现,相信更有普及性意义。”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梵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