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形式美学 手卷册页展将亮相芊荷艺术空间
7月16日下午三点,“案上文心——海上艺术家手卷册页精品展”将在芊荷艺术空间开幕。
手卷在传统绘画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一章,为历代中国书画家所钟爱,明白了手卷的微妙之处,可以为绘画艺术提供不少的创意空间。
要真正进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世界,我们就必须意识到传统绘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传世的中国古典经典名画中,“手卷”的形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期芊荷艺文聚焦“手卷”形式美学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欣赏传统国画的立足点。
手卷是传统国画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西方的绘画传统中并没有相类似的创作手法。手卷的展现方式非常特别,而它的创作概念,与传统绘画着重写意和不受对景创作限制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欣赏手卷是一种很私人而又特别的艺术交流;在现代,出于开放展览以及画作保护的需要,手卷通常摊开放置在展柜或展板上供普通人欣赏,这让手卷的欣赏更为方便。
手卷的形式美学
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手卷的创作、展现,以及欣赏的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手卷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的画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理念,有莫大的关系。手卷卷起来的时候,与一幅卷起了的立轴无异,只是开展的时候,立轴是由上向下拉开,开展的画面是直立的长方形;手卷是由右向左拉开,开展的画面是横向长方形。一幅完整手卷的装裱形式,就其排列顺序,可分为天头、副隔水、引首、正隔水、画心、隔水、题跋及拖尾等部分。
天头是装饰和保护画心,一般用深色綾绢镶成。引首用来题写手卷名称的,题跋和拖尾主要是留给鉴赏者题写鉴赏心得用的,拖尾又称尾纸,它起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的作用,目的是保护画心。隔水是为了不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紧接在一起,以达到分清眉目、增加美观的效果,相互之间有镶条相隔,称为副隔水和正隔水。至于天头的长短、隔水的宽窄、引首的大小,应以画心的高度而定。
此卷为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纵28.9厘米,横335厘米。引首是明初程南云以篆书题写“夜宴图”三字;前隔水紧接引首,前隔水上留有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等字迹;前隔水之后即是画心,画心是手卷的主体;画心之后是后隔水,其上有乾隆是两枚鉴藏印;后隔水之后为拖尾,其上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夜宴图》在后世流传过程多次裱褙,在画心拖尾之后又接了一段隔水和拖尾,后加的隔水上有清初书法家王铎的题识,后接拖尾上有民国书画藏家庞元济以及书法家叶恭绰的跋文,此处不多赘言,有兴趣的读者可利用各种媒介,细细品味手卷这种形式美学。
“小手卷”与“长卷”
手卷一般的高度在30至40厘米左右,但也有十多厘米,卷起来时可以一拳在握,感觉上很贴身的“小手卷”。至于手卷的长度,则没有常规,往往视画家创作的兴致而可长可短。短的手卷,长度由一米起,可长至数米;而长的手卷则由数米起,甚至可长达十数米长,这类手卷,人称之为“长卷”。小手卷如韩滉的《五牛图》,高不过20厘米,长不过140厘米。长卷则如仇英的《汉宫春晓》,长达二十余米。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石渠宝笈特展现场。高不过20厘米,长不足140厘米的《五牛图》可谓盈手可握,是名副其实的“小手卷”。
手卷的阅读
手卷的欣赏,左手伏卷,右手执展,慢慢地,半展半看,直至看完整幅手卷为止。旧时的那些事儿静穆而流动,随卷上的一幕幕,物象移转,时间呈缓。
可以想象,古代文人雅士一杯香茗在侧,手执一卷好画,静静地、细细地欣赏手卷画面上展现的景象和笔墨,通过景物的描绘和内容,又或者是笔墨的抽象表现,过程是何等的赏心乐事。手卷那种一截复一截的展示程式,正好让欣赏者不知不觉地从一处视点去另一处,欣赏的过程就像一次游历的体验。手卷的形式独特,为我们提供神奇的游历式视觉经验,如一篇优美的乐章。
展览信息
海上艺术家手卷册页精品展——案上文心
苏小松 郑文 白璎 汤哲明 俞丰 施远 钱保纲 薛俊华 邵仄炯 钱轶士 顾炫 高树标 谢兴
涛 王叔重 徐旭峰 陈含素
开幕:2016年7月16日 15:00
展期:2016年7月16日-9月19日
地址:芊荷艺术空间
(闵行区金汇路528号E010室)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