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壮彩——姚钟华绘画艺术展在京举办

2016年10月26日16:59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2016年10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油画学会协办的“生命的壮彩——姚钟华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是2016年度“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分为姚钟华油画作品,水粉画作品,水墨、重彩、漫画作品共三大部分,全面呈现姚钟华先生赤诚的艺术情怀和壮美的艺术风采,期望读者得以体会画家艺术的创作探索和心路历程,深入了解其六十余载艺术追求的精神所在,从而理解像姚先生这样一代艺术家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他们的艺术探索方向。

姚钟华 《万朵葵花一农家》 纸本国画 104×102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姚钟华 《万朵葵花一农家》 纸本国画 104×102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姚钟华 《佤山清泉》布面油画 140×110cm 1984年-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姚钟华 《佤山清泉》布面油画 140×110cm 1984年-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姚钟华 《风雨归舟》布面油画 79.5×115.5cm  2000年   中国美术馆藏姚钟华 《风雨归舟》布面油画 79.5×115.5cm 200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序言中写道:“姚钟华先生之所以受到重视,首先在于他始终在油画民族化这一二十世纪的重要命题上坚韧探索,以云南为灵感之源、情感所栖,通过发现和表现,开阔了新的审美视野。其次,他在生活中扎得深,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朴素的人民情怀,真挚且醇厚,是生命本质的呈现。再次,他在水墨方面的探索,丰富了油画语言,是‘民族化’生命肌体不可或缺的细胞,它融进中国诗性美学,在豪放与深郁之间,汇入源自生活的感性显现,化为精神,彰显中国特色。”

  吴为山馆长介绍,展览期间,姚钟华先生慷慨地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油画、水墨、水粉作品共30件,其中包括他的油画代表作之一《背水的阿佤》等重要作品。他说:“我仅代表中国美术馆向姚钟华先生的捐赠之举表达敬意。祝姚钟华先生艺术长青!祝展览圆满成功!”

  姚钟华先生1939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云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届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画院副院长等职。

姚钟华 《山雨牧归》 纸本国画  97×94cm 2002年  中国美术馆藏姚钟华 《山雨牧归》 纸本国画 97×94cm 200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姚钟华 《瑞丽江畔》纸本国画  69×138cm  2004 年  中国美术馆藏姚钟华 《瑞丽江畔》纸本国画 69×138cm 2004 年 中国美术馆藏

  姚钟华先生是当代云南画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创作专注于描绘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形象、地域和风俗,其风格凝重而奔放、情真而彩壮,高度提炼而不失精微,在艺术上既有时代与民族的特色,更具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展览中,我们将看到姚钟华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背水的阿佤》《僾尼山春色》等少数民族风俗油画,具有浓重的、强有力的视觉感和冲击力,最具蓬勃的生命力和激越的感染力。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创作《撒尼人的节日》,让我们体认到姚钟华先生在绘画创作题材选择上,极早地确立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以他的云南家乡,滇中高原、三江并流的雪山峡谷、林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为主要描绘对象,在其艺术作品中呈现了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以及艺术语言的现代性和独特性。姚钟华创作的《金沙天堑》《雨林村寨》等风景油画创作,将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和大山大水的壮阔意境用油画语言表达出来。他所描绘的山岳江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

  姚钟华先生创作于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水粉写生作品,如《傣家的后院》《金秋放牧》,无疑是艺术家认识自然、体验生活的重要方式,并在此间磨炼了灵快笔触,在“境”与“我”的交融互动中激发了灵感,更是独具韵味,那是一种别致的乡土味,爽利明快、微妙细腻。姚钟华先生从油画转向水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一直坚持油画创作的同时,又不断以水墨继续从事艺术创新。他的水墨、重彩、漫画作品,如《画龙点睛图》《瑞丽江畔》,题材较油画更为多样,风俗人物、意象山水、神话历史、时事世相,意境悠扬,是画家内心在激越之后归于自在和淡然的心境使之。

姚钟华《开拓》150×250cm,布面油画,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姚钟华《开拓》150×250cm,布面油画,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开幕式之后还将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会议有姚钟华先生的师长、同学、美术理论界专家们参加。

  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厅展出,将展出至2016年11月6日。继此次在中国美术馆首展后,将于2016年12月6日至12月16日在云南美术馆巡展。

  生命的壮彩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构成艺术家的生命。当走过坎坷,登高回望,那苍山、那残阳、那莽莽乾坤皆化为胸中层云而激荡……我想,此时,77岁的姚钟华先生一定是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从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到195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1964年美院毕业分配回云南原籍,至今已有六十多个春秋。可以说,这段人生经历,是他的艺术伴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在不断锐意探索中精进,形成鲜明风格的过程,为油画的民族化添上了浓浓的色块和笔触。

  今天,姚钟华先生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就是他艺术生命旅程的记录。

  他与同代许多留校的、分配在大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所不同的是,大学毕业后便直接下乡劳动,从北京到云南,回到了故土。他在艺术象牙塔里,在董希文工作室,在许多前辈大师那里获得了油画造型与色彩语言的方式和方法,明确了“民族化”的追求,一下子到云南宜良、中甸县藏族农村,到禄劝县金沙江红军渡口,到乌蒙山……从此,写生成为他的常态,他在生活与自然中,在多彩的云南,在红土地,在多个少数民族栖居的大山大水中体会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巡回画派和现代艺术。滇中高原,三江并流的雪山峡谷,绿荫层层的热带雨林成为他的主要描绘对象。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油画民族化的初衷铸就了其凝重而奔放、深沉而真切的风格,那熟褐、土黄、钴蓝,那阳光下的冷暖对比,那壮硕健劲的男子汉和纯朴美丽的女子,使作品呈现出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以及艺术语言的现代性和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于他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现独特的云南,这是有别于巴比松,有别于伏尔加河的自然,是姚钟华自幼熟识的人与自然,是充满着表现主观情感和诗意的乐土。他将中西方绘画大师的造型和色彩融入了自己饱含深情的艺术语言,无论是写生或是主题性创作,都有着从生活里来的“土味”。忠实于自己,立足于生活,尤其是钟情于养育了他的家乡母土,是其创造的基础,也是风格形成的根本所在。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说:“我以为你画出了一种别人画不出的东西,一种气息,一种乡土气息,这是极可贵的……当然一个本地人画乡土,也未必画得出乡土味,我想这是属于技巧之外的因素,学不来的。你在这方面的成功,我觉得极为可贵。你画的《啊!土地》,显然在色彩、笔触、造型各方面都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不过也仍然有一种中国泥土的气息。”詹建俊先生则将这种“土味”、“泥土的气息”归纳为“一种具有生活特性的实在的美”、“这美是真纯的,也是最有魅力的,作为一个画家深知,能够把握这样的美,并且创作这样的作品,那是很不容易的。”

  姚钟华先生之所以受到重视,首先在于他始终在油画民族化这一二十世纪的重要命题上,坚韧探索,以云南为灵感之源、情感所栖,通过发现和表现,开阔了新的审美视野。其次,他在生活中扎得深,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朴素的人民情怀,真挚且醇厚,是生命本质的呈现。再次,他在水墨方面的探索,丰富了油画语言,是“民族化”生命肌体不可或缺的细胞,它融进中国诗性美学,在豪放与深郁之间,汇入源自生活的感性显现,化为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用薛永年先生的话说:“他的山水画,意蕴是中国的,造型是写实的,笔墨是写意的,视觉经验是现代的。”这“写意”二字,不仅反映了姚钟华艺术的自在表现,阐释了他的审美理想,也道出了“民族化”的天机。

  “生命的壮彩——姚钟华绘画艺术展”是2016年度“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全面呈现姚钟华先生赤诚的艺术情怀和壮美的艺术风采。展览分为姚钟华油画作品,水粉画作品,水墨、重彩、漫画作品共三大部分,以期读者得窥画家艺术创作之堂奥,深入了解其六十余载艺术追求之精神所在,从而理解像姚先生这样一代艺术家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他们艺术探索的方向。

  展览期间,姚钟华先生慷慨地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油画、水墨、水粉作品共30件,其中包括他的油画代表作之一《背水的阿佤》等重要作品。我仅代表中国美术馆向姚钟华先生的捐赠之举表达敬意。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6年10月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中国美术馆姚钟华艺术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