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创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工·在当代

2016年12月24日00:22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中央美术学院师生通过复古的方式,“再现”永乐宫壁画制作场景。 中央美术学院师生通过复古的方式,“再现”永乐宫壁画制作场景。 李传真 《婆媳》 李传真 《婆媳》

  12月23日下午,“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山东省鲁信文化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东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凯撒世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在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以“历史回顾、学术提名、全国征集”三个部分,全面展示近30年来,工笔画领域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作品的面貌,是一次对中国工笔画创作现状的全面检阅。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杜军主持本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开幕式,出席此次展览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武,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少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联办公厅主任陈建文,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中国青年出版社(英国)国际出版传媒公司总经理郭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相开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

  徐里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其文脉传承绵延数千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文脉的精神追求。”作为国内工笔画领域历史悠久、规模大、学术水准高的展览,2016年中国工笔画作品展迎来了第十届盛会。他表示,“通过这届展览,我们更加认识到,‘工’的意义远在技艺工整之上,当代工笔画家在作品中追求更多的是当下语境的文化情怀、生活意趣和态度省思。”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不仅关注到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在题材上能够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同时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呈现了工笔画领域多元化的探索。展览三部分交互,相对完整地呈现出当代语境下工笔画发展的全貌。

  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学术提名部分尤其值得关注,该部分聚焦于工笔画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工笔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一些重要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学会领导在此次展览中,不再使用中国美术馆圆厅,而是将这个代表中国最高艺术成就的展示空间用于公共教育,以及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示。

  “这次展览以‘创新’‘传承’为核心,在工笔画的传承中,来展示当前工笔画创作的现状。”冯大中表示,工笔画之所以在近几年备受关注和重视,是因为一个群体的出现,他们在过去十几年,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和创新,已经酝酿多年、有所准备,才能取得当前的成绩。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迪安对“工·在当代”提出三个维度的看法:首先是对“工”的理解,其作为工笔画的形式语言特征,同时也是在当代比较匮乏的工匠精神;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工”能够提供一种美学维度,在“工”的精神层面获得更多感知,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再次,“工”要落在“当代”,工笔画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横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可能性。“当然,所有的实践和理论共同的合力,都是为了展现今天的时代,中国艺术自身的发展。”

  当代工笔多维度的体验

  “此届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关怀、人文情怀,同时也更具探索精神。”范迪安表示,此次展览,“不仅关注工笔画领域新的现象,而且通过展览,使工笔画各个方面的探索得以彰显。”

  艺术家徐累表示,近30年工笔画的变化非常大,在工笔画发展的起承转合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性的人物,起到一种里程碑式的作用。新工笔或新水墨作品在被更多人认可时,是通过市场来显现的;但从学术研究上来讲,重视不够。本次“工·在当代”展览将工笔画家个案和工笔画领域的共性组合起来展示,每个不同的个案,他们在改变什么?总体看,他们又存在某种趋势。

  范迪安认为,今天的工笔画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知识结构更丰富,对图像的感知能力也更强,他们利用工笔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和学术追求,拓宽了工笔画的表现力,为弘扬传统精华、开拓新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艺术探索,不仅反映了工笔画在今天这个时代独特的发展面貌,也在创造新的历史。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提名委员吴洪亮看来,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他近几年看到的中青年,尤其是青年艺术家比较新鲜的一种状态呈现,其中有很多实验性的作品。他以艺术家曾健勇为例,“他已经不仅是在画工笔,而是在考虑工笔画在今天的空间逻辑里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吴洪亮说,“通过这次展览,相信大家会对工笔画有新的认识。”

  近年来,工笔画创作成为各个艺术门类中最活跃的类别。全国征集作品部分自2016年4月发出征稿通知以来,共收到1911名作者的投稿,作品总数量达4476件,其中,有3959件作品参与评选,最终选出参展作品240件,有58件获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予以展出。从作品面貌来看,在这些作品中,有不少工笔画的题材范围变得更宽了。吴洪亮表示,他更关注行走在工笔画边缘的艺术家,这是工笔画在多元开放时代特别需要的一种自外而观的角度。

  从展览情况而言,“工·在当代”已经照顾到工笔画艺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现实的题材,也有观念的呈现,甚至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新工笔带来的关于语言和思考方式的实验,吴洪亮提出,不同的板块会带给大家对工笔的不同理解。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建构工笔画多维度的思考,这次大展呈现给大家的一定是个多逻辑交错的面貌,不仅打破古今中西的固有概念,甚至提供了多维度的体验。

  “工笔”不应停留在一种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不仅在于展示近3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工笔画作品。在展览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通过复古的方式,展示古代壁画制作的技术、原料、步骤,“再现”永乐宫壁画制作场景,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工笔画,感受古人的“工匠精神”。此外,在展览现场,还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宋代青绿山水的鸿篇巨制——《千里江山图》。

  冯大中表示,这一举措在于通过对工笔画的溯源,以及对工笔画源头、本源的探讨和思考,让我们在今天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圈定在僵化、生硬的艺术史概念中。“希望大家用一种更开放的态度看待工笔,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审视今天工笔画的现状。”

  此次展览的提名委员杭春晓表示,在评选作品时,评委已脱离或改变了传统工笔画“三矾九染”“勾线平涂”的理解方式。一些入选作品也不同于惯常的工笔,“它们不一定代表一种价值判断,而是代表这个时期,我们对于某些画种的理解范畴的逐渐改变”。

  提名委员刘庆和不再仅从技术层面来界定工笔画,更是从感触、观念等方面看待工笔画,工笔的“视野”更宽广。

  “我本人并不排斥水墨,我一直认为画工笔艺术家应该多向水墨传统学习。水墨更能表现人的情绪,趣味性更强,也可使工笔作品避免僵硬、刻板。”冯大中和刘庆和的观念一致,在创作中,他延续齐白石“工写结合”的创作方式,具有代表性的“虎”是用传统的丝毛画法,属于工笔范畴的技巧,但在处理背景时,他又发挥生宣与水墨渗化的特点,使近景中的虎能自然地融入到背景空气中。在刘庆和看来:“艺术不应设定各种障碍,工笔不应停留在一种形式上,而是一种对物象深入的观察与体会。”

  对于这样的观念,年轻艺术家的包容性更强。年轻艺术家焦洋谈道,“并不想给自己定过多的框架,去吸取创作所需的。”杭春晖表示:“越把‘工笔’当回事,它就可能越容易僵死,轻松地当作手段,就容易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年轻艺术家涂少辉认为,“工”是艺术创作的状态和一种精神的出发点,并不是画出一张工笔画那么简单。在徐华翎看来,这次“工·在当代”没有设定一个框架,这个展览名字涵盖的内容很广,很多媒材都可以纳入进来。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工笔除了约定俗成的主旨与含义外,也要有来自其他相关艺术棒喝般的惊鸿一瞥。”艺术家方政和指出,“工笔既要承继传统,也不必画地为牢,匠心独运,寻找自己的会心之处,尽精微、致广大。”

  正如杭春晓一直强调的;这次“工·在当代”大展的意义在于引发思考和讨论,刺激大家对一些看法产生不同的观点和争议,帮助我们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当年潘絜兹在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时的献词中说道:“中国工笔画正走上复兴之路,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这门衰微已久的艺术获得新生……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放眼世界。我们怀抱着民族的信念和特点,豪情满怀,我们正信心百倍地走向未来。”工笔人在这30年的发展中,一直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与信心。

  本次大展既是对过去的一次总结,同时又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必将成为未来工笔发展的一个起点,工笔没有边界,“工·在当代”。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工笔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