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画家余友涵回顾展开幕

2017年01月24日 12:1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抽象 1981-2》(1981),余友涵,水粉、宣纸,69 × 69cm,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抽象 1981-2》(1981),余友涵,水粉、宣纸,69 × 69cm,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2016年12月24日至2017年3月26日,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系列”之“余友涵”回顾展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这是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余友涵先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全面的回顾展。将展出其绘画作品、手稿和文献两百余件,涵盖早期抽象、“圆”系列、“啊!我们”系列和“沂蒙山”系列,以及近年新作二十余件。

  余友涵,1943年生于上海,197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余友涵因“政治波普”成为最早受到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然而在此之前,自成语言和形式的抽象绘画创作已奠定了艺术家在中国先锋艺术史中的开创性地位。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余友涵的学艺生涯颇为坎坷,也因此逃脱了苏俄学院绘画体系的束缚。他说,自己的创作从“构成”走来,曾深入研习塞尚、米罗、美国色域派等艺术家的作品,并将构成的原则贯穿于往后不同风格的创作中。本次展览我们将看到不拘一格,勇于尝试,忧国忧民的余友涵。

  1984年开始,“圆”作为一个突出语素从余友涵的抽象绘画中跳脱出,逐渐丰富为他独具风格的抽象语言。这一系列作品以“圆”为主体,用点、线作笔法,不拘一格。黑白圆脱印于宋元以来的山水画传统和江南灰调瓦房,渐次加入的彩色圆则意在尝试更多美学上的可能性。在谈及自己的“圆”系列时,艺术家多次提到老子对自己的启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借以隐喻世界、宇宙的某种本质。高名潞评道:“艺术家的关注点是‘无’或‘空’,区别于西方与古典写实二元对立的抽象概念,其抽象是邀请他者进入的,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道。”

  尽管余友涵的创作风格在不同时间阶段呈现出转向清晰的不同样貌,但对“圆”系列的创作始终未曾间断过,近来创作的“圆”系列更是尝试了新的技法,主题上呈现出对未知的探索。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余友涵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