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国博大英展 亮点在哪有何故事

2017年03月14日 10:11 解放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十分火爆,许多观众都是排队一两个小时以上才能购票进入。“大英展”有哪些看点、故事及感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做了一番梳理。

  这些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以下简称“大英展”)十分火爆,自3月2日向观众开放以来,一周六个展览日每天都要接待数千参观者。从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排队安检,到国博西门排队购票进入,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广大观众前来观展的热情,在许多展览早已免费参观的情况下,对好的展览,人们还是愿意掏钱进行消费的。

  “大英展”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合作项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记录,之后又与企鹅出版公司出版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在此书基础上,大英博物馆经过对文物进行调整,推出了同名的展览项目在世界巡展。这一展览已在日本、阿联酋、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等地的多家博物馆展出,中国大陆是世界巡展的重要一站,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在国博的展出到5月31日结束,6月至9月将移师上海博物馆。

  “大英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通过一件件文物来说明人类文明的相互交融和影响。在中国的展览共分序言、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变革与适应、邂逅与连接、我们创造的世界等九个单元。

  序言:古埃及女贵族木棺

古埃及女贵族木棺。古埃及女贵族木棺。

  当我们进入展厅,即可看到序言部分的唯一展品,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看似与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是经过专家分析研究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木棺旁边的墙上还有相关木乃伊的图片,显示木乃伊头颅有金属片的残留,应是清理脑髓时不小心留下的。另外,有研究认为,这个木棺里装的不是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而是一位男士,或许当年在安葬时,里面已经被“掉包”了。

  第一单元:“开端”

奥杜威手斧。奥杜威手斧。

  该单元最重要的展品应是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出土的奥杜威砍砸器和奥杜威手斧,距今150万年—200万年。这两块让普通人根本不注意的茶杯大小的石头,上面布满硬币大小的不规则浅坑,专家说这就是人为制作的痕迹,说明人类的祖先利用这些工具切割动物躯体,砸碎动物骨骼,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而得益于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也愈来愈发达。人与动物的区别恰恰在于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这个单元还有克洛维斯矛头、鸟形杵、玉琮、澳洲土著篮子等另外10件展品,其中,冰河时代野牛岩画虽说画面很小,需要仔细看,但画风粗犷简练,使人不由得联想起许多近现代画家从这类上古时代的岩画中所吸收的艺术灵感。

  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

王后竖琴王后竖琴

  该单元最重要的展品应该是 “大洪水”记录板,是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但时代则比《圣经》早400年左右。与大英博物馆里那件著名的花岗岩象形文字碑——埃及罗塞塔碑相比,这块楔形文字板只有一个苹果那么大,但其内容独特,值得深思。泥板上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受神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一切生灵”带到船上,在即将发生的洪水中拯救了他们。其实,很多古文明中都有过史前大洪水的记载,中国的《山海经》里也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内容。

  这个单元的较大展品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这位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高寿法老,在位时间长,打了许多仗,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那时候,上下埃及统一,这从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上戴着的两顶帽子即可看出。有人研究发现,这位法老是位比较自恋的君王,每次战争归来,他都命人在王宫墙壁和多处神庙刻下描绘战争的场景,这些大型艺术品当然也要有显示他威武勇敢和战无不胜的场面。他的一生留下很多雕像,出土也较多,有些雕像是在其他法老雕像的基础上经过一定修改而转换成自己雕像的。

  这个单元还有王后竖琴、印度文明印章、中国康侯簋等另外7件展品。出土于伊拉克乌尔王陵的王后竖琴,镶嵌着青铜和黄金装饰以及青金石,不仅表明商业网络已经连接起城市与国家,而且金属冶铸这门新技术能创造出复杂的青铜和黄金制品。

  第三单元:“权力与哲学”

  该单元描述公元前700年—公元100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在辛纳赫里布国王统治时期,亚述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展品种那件公元前700左右的亚述浮雕,就是这个帝国强大的象征。与此同时,征服了埃及的古实王国奉行文化拿来主义政策,吸收了许多埃及传统,包括建筑、宗教和丧葬习俗。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这个单元共展出阿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奥古斯都头像、亚历山大银币等11件文物,包括亚述浮雕板和“沙伯提”雕像。

  第四单元:“仪式与信仰”

密特拉神雕像

  该单元描述公元1年—公元800年的各地文明史。纵观世界历史,不同宗教都会借助器物使人靠近他们的神。这一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和社会仪式有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的复杂性。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西欧发现的器物上开始装饰新的宗教符号,曾经流行整个帝国的旧信仰开始衰落。

  这次展出的密特拉神像就是以消失的密特拉教为主题的中型雕刻作品,这件展品在大英博物馆里也属于重要展品,雕刻功夫娴熟,一看便有古罗马雕刻的风格。密特拉教主要信奉密特拉神,曾在罗马帝国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广泛流传,但活动往往处于“地下”,也没有文字手稿,在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就渐渐消失了,因此多座密特拉神雕像的发现,有助于研究这个神秘宗教。从雕像造型看,基本都是密特拉神手刃公牛的场景,一旁还有一只狗、一条蛇和一只蝎子。

  与此类似,在中东地区,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尤其是最终改变整个地区宗教版图的伊斯兰教的到来,曾存在的数百本土神灵被遗忘了。这次展出的公元2至3世纪的阿拉伯铭文青铜手,展现了伊斯兰教到来前的也门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

  这个单元还有水獭形烟斗、。犍陀罗佛像、萨珊国王狩猎盘等文物作品,共9件。

  第五单元:“贸易与侵略”

唐三彩陶俑
霍克森胡椒瓶霍克森胡椒瓶

  该单元描述公元300年一1100年的文明历史。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即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香料和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西方的需求持续高涨。研究表明,来自印度地区的胡椒最远到达了大不列颠,但价格昂贵,一磅胡椒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士兵两周的薪水。这次展出的公元4世纪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贵的材质和奢华的装饰,表明香料在中世纪的西方有着极高的价值。

  同时,另一个贸易网络兴盛起来,即以印度洋为中心,依靠季风和众多港口,将数千英里内的不同国家联系起来的海洋贸易网。无论在陆路丝绸之路还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货物的流通并无限制。在西欧,查理曼大帝统一了大部分欧洲,并引领了一场文化复兴。在欧洲其他地区,凭借土地和白银,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变得富有,维京人还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东到撒马尔罕的贸易网络。

  这个单元展出一件唐朝三彩陶俑,在公元700年左右的唐代墓葬中,三彩陶俑大量出现。这件陶俑的主人是刘庭训,曾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刘庭训不仅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在身后被世人记住,还想让决定他来世命运的冥王看到他的成就。

  这个单元共展出11件文物作品,包括婆罗浮屠的佛头、玛雅祭坛等。

  第六单元:“变革与适应”

印加金羊驼。印加金羊驼。
刘易斯棋子。刘易斯棋子。
元青花瓷盘元青花瓷盘

  该单元描述公元900年—1550年的文明历史。这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本单元展出的17件文物,有的体现了新理念;有的通过对旧器物与旧技术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这个单元展品中,中国元代青花瓷盘、印加金羊驼和丢勒的木刻版画《犀牛》令人过目难忘。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主要出口中东市场,之后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品。而只有大约3公分长的印加金羊驼雕件,反映了印加人对羊驼的依赖。流传下的有关羊驼的故事还有,印加人最初看到西班牙殖民者骑马很威武并在战斗中所向披靡时,也想驯化羊驼用作骑行动物,无奈驯化不成。

  1515年,一头来自印度的犀牛登陆当时的强国葡萄牙,作为印度王公在贸易中送给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礼物。曼努埃尔国王又决定把这只动物赠给教皇利奥十世,但这头犀牛在1516年的一次意大利海难中随船而沉,自此欧洲再没见过活生生的有关犀牛的纪录,直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只犀牛从印度进贡给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德国画家丢勒从没见过那只犀牛,只是根据人们的描述创作了这幅版画《犀牛》。尽管画中犀牛的构造并不正确,但丢勒的版画却风靡欧洲三个世纪,在十八世纪晚期之前,这幅画被很多欧洲人认为就是犀牛的模样。

  这个单元还有刘易斯棋子、希伯来星盘等文物,共17件。

  第七单元:邂逅与连结

环球纪念章。环球纪念章。
柿右卫门瓷象柿右卫门瓷象

  该单元反映1500年—1800年的文明历史。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连结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探险也导致欧洲人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

  此次展出的环球纪念章,就是纪念英国德雷克船长继麦哲伦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德雷克是世界上第一位活着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南美洲南端还有被他发现并以他名字命名的德雷克海峡。他那次环球航行一共三艘船,最终归来的只有旗舰一艘。这两块纪念章文物直径大约四五厘米,不仔细看还看不清那上面标出的虚线航路和帆船的身影。

  这个单元还有一件产自日本的文物柿右卫门瓷象,在本次展览的宣传中,这件文物也被作为重点加以推荐。这件彩绘瓷器在日本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陶瓷史上也得到较高评价。事实上,日本的彩绘瓷器技术来源于中国,中国明代的五彩瓷器是彩瓷中的名品,在嘉靖、万历时期得到大发展。五彩瓷器可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中青花五彩是运用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一种技法,这在十七世纪可谓世界级的尖端技术,日本人在学习几百年后才逐步掌握。还有研究表明,这种技术传于日本,是与一位已学习到技术的朝鲜战俘来到日本有关。日本是个没有大象的地方,却烧制出以象为造型的瓷品,本身就说明深受中华文明视象为吉祥如意的文化的影响。不管这样,这是一件比较精美的瓷艺作品。但从瓷艺和传达出的艺术美感讲,恐怕还不及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另外,日本的瓷器能在十七世纪后大量出口欧洲,不仅与欧洲通过殖民变得富裕而需求变大有关,也与中国处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有关,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在欧洲的市场空缺让日本填补了。

  这个单元还展出复式显微镜、什叶派宗教游行仪仗、爪哇皮影戏偶等文物,共16件。

  第八单元:我们创造的世界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

  该单元反映的年代是从1800年至今。19世纪,一场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其标志是工厂及大规模生产的诞生,大多数物品都能以较低成本被大规模生产出来。为满足新兴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再后来,得益于化学工业生产的廉价材料的使用,人类制造出更多的物品。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一次性用品对环境和全球资源的影响,并通过制造品表达和应对这些焦虑。该单元的第100件展品是2010年在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以及对清洁能源的渴望。

  这个单元还展出维多利亚早期茶具、美国大选徽章、俄国革命瓷盘、信用卡等展品,共13件。

  作为“大英展”的特色项目,中国国家博物馆增添了第101件与主题相关的展品——2001年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签字笔,一组三件(套)。这套文物见证了中国经济接轨世界、融入全球化的历史性时刻。

  总之,来自大英博物馆这100件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却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堪称是浓缩的文物世界史。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