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建院60周年首推卢沉大展

2017年03月23日 12:1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十字路口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136cmX136cm 1998年十字路口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136cmX136cm 1998年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北京画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协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将于2017年3月23日上午10时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以再版美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卢沉先生著述《卢沉论水墨画》为引,以“寻道求变”为名,突出“变”字,强化了卢沉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迁。以“十字路口”为展陈理念,表现卢沉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探索者,身处社会与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空前多元的可能与抉择时,体现出的实验精神,及其不断求变的艺术探索之路。展览分“型神”、“笔线”、“品兴”、“墨构”四个单元主题,汇聚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四十余年间的写实人物画、书法、写意人物画、水墨构成作品70余件,其中多幅作品为首度亮相。同时,由北京画院再次编辑增补的《卢沉论水墨画》也将于展览开幕式上首次呈现。

  作为北京画院建院6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开篇展,此次展览是自2013年 “逸韵舒怀——卢沉写意人物画展”、2015年“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之后,卢沉的作品第三次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将持续到4月23日。

机车大夫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135cmx269cm 1964年机车大夫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135cmx269cm 1964年

  [型神:写实功力与变形处理]

  卢沉(1935-2004)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位极具造型能力的水墨画家,他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年轻时师从叶浅予、李可染和蒋兆和等中国画大家,继承与发展了“徐蒋体系”的写实人物画,是60、70年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卢沉生于苏州,1951年就读苏州美专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因成绩优秀毕业后留中央美院附中任教,两年后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事水墨人物画的教学工作。此间他以扎实的素描基础与造型能力,很快从同辈中脱颖而出。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他的写实人物画成名作《机车大夫》,该画创作于1964年,以其经典性与时代性奠定了卢沉先生的艺术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卢沉先生被下放到磁县农场劳动,这一时期创作了多幅水墨人物写生作品,虽为写生作品,但他强调怎样把写生转为创作,提出写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单纯地描写对象,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改变对象。他在《卢沉论水墨画》中写道:“你拿着毛笔一下子就要考虑到怎么用笔的问题,这个线怎么勾,勾成什么样的线,勾成方的还是圆的,粗的还是细的,有弹性的还是直的,根据你的考虑,根据你的感受,根据你的艺术理想,你的画面的要求,要有选择,这里面都有很多创造成分,不能完全照着对象去画。”这时期他的写生人物作品多成为当时写实水墨人物写生的典范之作。

太白捉月图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136cmx136cm 1985年太白捉月图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136cmx136cm 1985年

  [笔线:品格学养与笔墨功底]

  卢沉虽然是以素描为基本功,但也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吸收,而且一直坚持对笔墨线条的探研。他一再强调,“以线造型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要坚持以线造型。”“书法入画”是他走进传统的一条门径,他从很早就开始研习书法,“文革”期间也未曾中断。据他的学生们回忆卢沉先生临碑帖、智永的千字文、徐渭草书,以草书入画较多。不止一位学生回忆去卢先生家看到的场景为“案头上、画板上都是书法作品”,足见卢沉先生对书法用功之深。本次展览展出了他的书法作品十余幅,以草书居多,以古代诗词为题材。展览为每一幅书法作品都配有详细释文,以便观众欣赏与理解。

  除书法,本单元还展出了带有大量题款的写意人物画作品,醉酒、醉归、诗人行吟、渔翁等都是卢沉最常表现的题材。作为苏州人,对江南情景的写意性表达似乎与生俱来,卢沉先生上学期间就画江南乡村小品人物,这是他原本就喜欢的题材与风格,随着文人素养的积淀,对此风格的创作更为得心应手,尤其在90年代之后创作了多幅写意人物画作品。这些画都是诗书画印结合的文人画风格,难怪卢先生说自己“口头是革命派,骨子里还是传统的”。

  对传统坚持不懈的研习,可以被看作是卢沉对自身素描基础的有意补充,同时也激发了其潜藏于内心的文人情结,成就了中国文人水墨人物画的现代发展。

鸣禽图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34cm×34cm 1992年鸣禽图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34cm×34cm 1992年

  [品兴:反复笔墨锤炼与探索]

  卢沉对自己艺术永不满足,他借助小品画的兴起对造型、笔墨进行反复的锤炼与探索,常对同一主题的创作进行不同风格的尝试。如晚年他创作了许多以市民晨起遛鸟为题材、表现日常悠闲生活的小品画。展览中就展出了一组鸣禽题材的小品画,有线描稿、水墨稿,有带有变形感和幽默感的“鸣禽图”,还有造型抽象、色彩纷繁的“鸣禽图”,从不同风格的画稿和成作中,可以看出卢沉艺术探索中的困惑与完成时走出困境的满足感。如在一幅画稿上他写道:“学画数十年竟然每天都像是刚开始学画一样茫然不知怎么画才好”而另一件作品中写道:“改弦换辙 绝处逢生”。

  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应酬,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一张都有新的追求”,他的理想状态是“用一百张随意勾画的小线描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通道,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就这样画,随心所欲,不论东西,乘兴画去,尽兴而止,必有迥异常态的画面。”

清明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133cmX133cm 1990清明 卢沉 宣纸?水墨设色 133cmX133cm 1990

  [墨构:水墨探索与革新意识]

  卢沉的探索不仅停留在造型与笔墨层面,80年代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他追求抽象的思维能力,将西方的构成意识、形式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水墨画创作之中,《清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明》表现的是清明雨季路上撑伞的行人,用几何形的平面造型表现人物的侧影、背影,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把画面进行了有意味的分割,也辅助指引了观者的欣赏顺序。画面整体的淡墨着色,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与悲伤的情绪。这幅画于1990年创作完成之后在中国美术馆和深圳美术馆展出,引起了画坛对卢沉先生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关注。

  卢沉先生主张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变要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儿童画和民间艺术。尤其对于儿童画的借鉴研究,他的水墨构成作品中就有一类没有形象,纯用线条、墨块与色彩构成,常命名为“涂鸦图”,他在画作上题字“能如小儿涂鸦,那是化境,吞吐古今,无论东西,得天趣者胜,要在不使有一笔吴生习气,师非师,法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正体现了对于这种自由恣肆、纯真无邪的创作状态的追求。

  卢沉是那个时代艺术家中的思想者,他一生坚持求真求变,从《机车大夫》到《清明》等一系列水墨构成的创作再到写意人物画,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对内心中渴求的艺术真谛充满无尽的向往,如卢沉先生自己所说,“寿有限,艺无涯。朝朝暮暮,东涂西抹,面壁弄墨,数十年未成正果,何处丹砂,白发依稀始涂鸦。”他对于自我的要求没有极限,正如他心中的艺术理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