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伏尔加河之声

2017年04月14日 10: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7年4月13日晚,为推动多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搭建中外文化与艺术交流的平台,由中国美术馆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之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阁下,上合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及夫人,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邵大箴、奚静之夫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孙韬、叶南夫妇,俄中友好协会秘书长崔姗,独联体等国家驻华使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印度、丹麦、日本公使),俄罗斯商界人士,中俄友好人士、在华留学生及在京媒体出席了当晚的活动。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分别为活动致辞,活动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主持。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表示,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活跃,极大地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互信和友谊。今天的“中国美术馆之夜”旨在以艺术精品展示,沟通民众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为各国人民搭建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俄罗斯驻中国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说,这是俄罗斯大使馆和中国美术馆合作的新形式,“我确定我们这种合作将有助于双方人文交流的发展”。

  吴为山馆长介绍,本次展览从馆藏俄罗斯油画中精选100件,虽然作品创作年代接近,但能够清晰呈现20世纪以来俄罗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超越一般理解,看出俄罗斯油画历史文脉,全面了解俄罗斯油画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列宾、苏里科夫等巡回画派画家之外,还有这样一批在艺术境界、表达方式、艺术技巧方面支撑起俄罗斯油画闪亮品牌的现当代艺术大家。从中感受到俄罗斯历史、政治制度对油画的影响,俄罗斯风景、地理因素对色彩的影响以及人性对绘画的影响,重新看待俄罗斯油画对个性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创新的探索。

  此次“中国美术馆之夜”依托于“伏尔加河之声——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由中国美术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共同组织,邀请中外嘉宾共赏“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同庆中俄艺术交流成果。本次所展俄罗斯油画大部分由刘迅先生捐赠,一部分来源于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刘迅作为当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校外班的学生,钟情油画多年。他曾在其创办的国际艺苑组织多次与俄罗斯美术界交流活动,与梅尔尼科夫等著名艺术家建立了亲切的情谊。2005年刘迅将他收藏的俄罗斯油画全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得中国美术馆能够在梅尔尼科夫、特卡乔夫兄弟、西多罗夫、贝斯特罗夫等20世纪诸多俄罗斯优秀艺术家作品基础上形成专题和完整序列。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中有数十件俄罗斯油画作品,与刘迅捐赠恰好形成很好的补充,使人们看到主流现实主义之外的现代油画。

  吴为山馆长说:“在这里,我们要对刘迅、路德维希这样的收藏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怀念,像他们这样的有高尚情怀、无私品格,默默为中国美术做贡献的人还有不少,他们的捐赠延续起美术的血脉,传承起文化的经典,也见证了世间的友谊。”

  吴为山馆长继而呼吁道,今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力之年,我馆自主策划“一带一路”系列展,向观众全面展示“带路”国家的不同艺术风貌。相信此展将会奏响中国美术馆“一带一路”系列展的第一声号角。在随后的系列展中,我们还将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丝绸之路重要国家亲密合作,一展丝绸之路的现代荣光,让美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搭建起连接彼此心灵的“丝绸之路”。

  仪式结束后,现场嘉宾在典藏部研究人员及英文和俄文翻译的讲解下,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展览。

  “伏尔加河之声——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呈现在中国美术馆5层展厅,展期将持续至2017年5月7日。

  吴馆长前言:

  俄罗斯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持久的魅力和光彩。从18世纪彼得一世改革开始,俄罗斯三百多年的油画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产生出像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希什金、谢罗夫、弗鲁贝尔等等这样杰出的艺术大师,成为俄罗斯美术的骄傲。俄罗斯油画也从最初的肖像绘画发展出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静物画等各种题材样式,成为世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一脉。20世纪以来,俄罗斯美术家在其民族艺术传统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以真挚的感情描绘这块土地和人民,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同时广泛吸收世界艺术营养,接续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薪火,努力探求艺术与现实的新的连接点,为俄罗斯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俄罗斯美术是让中国人最感到熟悉和亲切的美术,在俄罗斯油画中我们能够找到属于东方的现实的情怀、乡土的诗意以及普通人的生活世界。这里面包含了对于土地的热爱、对于劳动者的赞美、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作品中的文学性、情节性、诗性是进入人们情感世界最为突出的因素。从上世纪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主义开始,中、俄两国人民就因为同样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同样的社会制度而走近,在美术的交往上更是体现出兄弟般的情谊。中国美术在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后期,受到俄罗斯美术的巨大影响。中国曾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分期分批引进苏俄美术专家来国内任教,公派国内美术学生去苏俄留学。同时全面吸收借鉴苏俄模式:从全国美术学院教学中引入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到成为主导;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到雕塑训练班;从美术教育、教学体制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全面借鉴苏俄美术经验,建立起新中国社会主义美术的基础体系,也培养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油画中坚力量。

  本次展览从馆藏俄罗斯油画中精选100件,虽然作品创作年代接近,但能够清晰呈现20世纪以来俄罗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超越一般理解,看出俄罗斯油画历史文脉,全面了解俄罗斯油画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列宾、苏里科夫等巡回画派画家之外,还有这样一批在艺术境界、表达方式、艺术技巧方面支撑起俄罗斯油画闪亮品牌的现当代艺术大家。从中感受到俄罗斯历史、政治制度对油画的影响,俄罗斯风景、地理因素对色彩的影响以及人性对绘画的影响,重新看待俄罗斯油画对个性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创新的探索。

  馆藏油画作者中最早一代出生于上世纪20、30年代前后,像梅尔尼科夫、特卡乔夫兄弟、西多罗夫等人,在艺术成就上多为人民艺术家或功勋艺术家,任职重要的美术学院和创作机构。他们艺术活动的展开基本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实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他们大多经历过战争的考验,艺术上追求积极进取的现实主义,但力求避免宣传性官方的严肃主题。他们或缅怀战争记忆,或描绘日常风景或生活事件,在普通现实中寻找具有永恒人性价值的内容,在风景中表现自然的广袤与宁静。在方法上有的重视传统写实,根据写生灵感进行创作,有的广泛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写意画风等多种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形式美感的现实主义画风。

  40、5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艺术家基本受教于第一代,在思想观念上基本继承了上一代人。他们接受过美术学院的严格造型训练,艺术成熟时正好经历苏联时期向俄罗斯联邦的转换,关注的题材从社会叙事转向身边的人,从重大主题转向与个人生活情感相关的主题,更关注自我的感受,更能感觉到人性与亲情的温暖。比如《母爱》《孤独》《现代人》《男人和女人》等等。在处理现实题材时手法更加自由,写实性中加入了个人的、个体的感觉与象征隐喻的语汇,试图在传统和当代之间找到结合点,呈现出比较强的风格化特征。这代人中的卡留塔、贝斯特洛夫颇为中国人熟悉,代表了俄罗斯油画在民族性基础上的当代发展。

  60年代前后出生的画家思想活跃,风格更为多元,题材更加广泛。他们80、90年代的作品明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表现出迥异于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面貌和特点,追求自我表现的价值,尤其反映在路德维希收藏的俄罗斯当代作品中,可以看到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非主流性。

  本次所展俄罗斯油画大部分是刘迅先生捐赠,一部分来源于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刘迅作为当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校外班的学生,钟情油画多年。他曾在其创办的国际艺苑组织多次与俄罗斯美术界交流活动,与梅尔尼科夫等著名艺术家建立了亲切的情谊。2005年刘迅将他收藏的俄罗斯油画全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得中国美术馆能够在梅尔尼科夫、特卡乔夫兄弟、西多罗夫、贝斯特罗夫等20世纪诸多俄罗斯优秀艺术家作品基础上形成专题和完整序列。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中有数十件俄罗斯油画,与刘迅捐赠恰好形成很好的补充,使人们看到主流现实主义之外的现代油画。在这里,我们要对刘迅、路德维希这样的收藏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怀念,像他们这样的有高尚情怀、无私品格,默默为中国美术做贡献的人还有不少,他们的捐赠延续起美术的血脉,传承起文化的经典,也见证了世间的友谊。

  相信此展将会奏响中国美术馆“一带一路”系列展的第一声号角。在随后的系列展中,我们还将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丝绸之路重要国家亲密合作,一展丝绸之路的现代荣光,让美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搭建起连接彼此心灵的“丝绸之路”。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