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辽海 鲁美四老 之晏少翔

2017年05月21日 17:0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王家新(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家新(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辽海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尤其近代以来,山川焕发、风尚攸宜,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而且攸关诸多领域。这其中颇值得提及的便是画坛上号称“鲁美四老”的四位耆宿,他们是:晏少翔、季观之、钟质夫、郭西河。四位老人皆与世纪同行。他们的绘画传承有自,发扬里也更见新意与发明。而且他们绘事活动的缘起皆与“雪庐画会”“湖社”“京津画派”有关,他们又分别从京华来沈城执教鞭于鲁美,半个世纪里,春风桃李,化育英才,为辽海乃至于东北地区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与有序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今,斯人已殁,落英缤纷。然而,他们的艺术思想却早已在辽海大地上生根发芽,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学生而渐至发扬光大。本次荣宝斋沈阳分店率先推出的《风起辽海——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活动,也正是荣宝斋文化深耕战略的初衷所在。

  承先贤之遗范,发潜德之幽光。

  但愿以此展为契机,我们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关注那些被时间和岁月遗落的艺术家。

  谨祝活动圆满成功!

  范存刚(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2017.5.3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前言

  初国卿

  (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文史馆馆员,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017年,沈阳的春天,古老的北市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让这里有了不同以往的气息。这就是以荣宝斋沈阳分店的成立,以“风起辽海”为标志的系列活动。而《“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无疑又是这些系列活动中的精心创意与成功策划。

  “鲁美四老”在辽海地区乃至中国美术界都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画家合称。“四老”分别是晏少翔(1914—2014)、钟质夫(1914—1994)、季观之(1915—1997)、郭西河(1917—1995),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北京来到沈阳,成为鲁迅美术学院国画教学的中坚力量,最多的在沈阳生活了60余年,将他们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鲁美的教育事业,将他们艺术创作的辉煌与巅峰都留在了辽海地区。随着2014年晏少翔先生的逝世,“四老”的百年时代隐入历史,但他们的艺术精神与影响却在不断发扬光大,风华不减。

  “鲁美四老”的成名与聚合,并非仅仅因为年龄的尊称,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经历与审美追求,从而让世人表达了对他们艺术贡献的一种敬意。“四老”当年在北京,有的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有的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亲受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袁励准、溥雪斋、陈缘督、汪慎生、于非闇、胡佩衡等名师真传。毕业后均为“湖社”重要成员。在创作风格上,四人都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宗法宋元,自出机杼,年轻时既已在画坛显露出惊人才华,深得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胡适等名家硕儒的看重。在此后的创作中,虽同为“四老”,但创作内容与风格却各有千秋。晏少翔以工笔重彩为主,其古典仕女画在院派的严谨中不失活脱与传神,造型设色,风华绝尘;钟质夫最擅没骨花鸟,一花一翅中都能体察出生动的物理、物情与物态,既冲澹幽隽,又雅秀超逸;季观之山水创作集众家所长,既蕴北宗劲健与绵密,又得南宗明快与苍润,还有元人挺拔与华滋,以写生笔法描绘辽海山川,形成自家风貌,获誉“季家山水”;郭西河则精于小写意花鸟,充分吸收齐白石、王雪涛技法特点,笔墨华滋,神采灵动,匠心独运,自成一家。同时,“四老”还把京津画派的艺术理念以及个人的创作美学播洒在辽海大地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老”走过了属于他们的那个百年。回望前尘,我们深知即便没有“四老”这样一个标签式的头衔,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让世人仰望。在当代国画领域,他们是传承者、传播者和开拓者,“风起辽海”,他们又是最早的扬帆者。

  今天,荣宝斋沈阳分店所展出的近70幅“四老”作品,可谓件件精到。这些作品,一部分来自“四老”后人,一部分来自民间藏家,其中多件作品则是第一次面世。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时代经典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四老”艺术珍品的无穷魅力。“四老”的时代大幕虽已落下,但他们的艺术价值还没有完全为时代所认知,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掘。相信通过此次展览,“四老”绘画能够真正得到价值回归。

  “风起辽海”,再从“四老”开始。

  晏少翔

  晏少翔,字翰,祖籍山东历城县。1914年2月8日生于北京东城区。历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湖社画会会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晏少翔先生晏少翔先生

  艺术成就

  绘画创作以古典人物为主,兼工山水、花卉。所画人物多取材于唐宋诗词及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等。并从唐、宋、元人的作品中吸收了大量的技法。

  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河南、山东、吉林、宁夏、沈阳故宫等博物院收藏。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博物馆临摹《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神骏图》、《萧翼赚兰亭》卷等唐宋珍品,并列为一级文物。

  2000年,主要作品刻录有光盘作为学术交流问世。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出版大型书画册《世纪收藏》,所绘《施耐庵著水浒》编入史册。主要生平事迹收入《中国现代名人录》等各类书画名人辞典。

  1964年所绘《红楼梦》参加中国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的《红楼梦》展览受到各界好评。另有《调鹦图》、《听琴图》、《竹林七贤》、《茶花》、《荷塘月色》、《秋牧图》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及在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画、美术、中国书画、美苑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出版有《荣宝斋画谱》、《晏少翔画集》。

《晏少翔画集》荣宝斋出版社 1995年3月出版《晏少翔画集》荣宝斋出版社 1995年3月出版
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
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
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
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
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摹《神骏图》1981年 27*122cm
《荣宝斋画谱》荣宝斋出版社 1991年12月出版《荣宝斋画谱》荣宝斋出版社 1991年12月出版
《潇湘馆调鹦图》周汝昌题字《潇湘馆调鹦图》周汝昌题字
《朱自清荷塘月色》1986年《朱自清荷塘月色》1986年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秋牧图》《秋牧图》
《施耐庵著水浒》《施耐庵著水浒》
《听张立本女吟》诗意 1986年 70*46cm《听张立本女吟》诗意 1986年 70*46cm

  艺术年表

  1914年2月8日,生于北京东城区,名少翔,字翰,祖籍山东历城县。

  1928年,考入北京市五中,从赵梦朱先生学花鸟画。

  1932年,进入湖社画会并被聘为湖社画会评议。抗战期间在北平组织 “雪庐画会”,其学员不乏出类拔萃之材。有不少现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画家。

  1933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师从溥雪斋、陈缘督学山水、人物、鞍马及明人花卉。与“湖社”画友钟质夫一起邀同学金哲功、王心竟、季观之、金禹民、李珉在北京组建“雪庐画会”,每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春秋两季举行扇展和画展。

  1937年,辅仁大学毕业。创作《桐荫仕女图》,此作品为胡适先生收藏,并于《北洋画报》发表。同年考入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为该院第一届研究生。同期有田世光、张其翼、俞致贞、孙云生、陈端宏、吴泳香、萧建初、郭味蕖等三十多人。导师为黄宾虹、张大千等。

《北洋画报》刊发的晏少翔《梧桐仕女图》《北洋画报》刊发的晏少翔《梧桐仕女图》

  1939年,与辅仁大学同学季观之、张其翼、李志鹏、陆鸿年五人组织“竹社”画展,在中山公园董事会画廊展出。

  1941年,与同学季观之、张其翼合作,创作《饮中八仙》、《羲之换鹅》、《梅妻鹤子》等作品。

  1944年,为马晋、王雪涛、朱友儒等人花鸟、走兽补景。临《打马球》长卷、《十二生肖故事》屏等。为荣宝斋作《唐王游月》、《公孙舞剑》、《贵妃浴儿》、《一舸载美》、《饮中八仙》及册页《独乐图》,并参加“湖社”国内外画展。

  1946年,当选为中华美术会北平分会常务理事。并参加历年北京市画展同时任评委。

  1948年,参与叶浅在北京筹建“北京国画会”,并参加北京市第一、二、三届美展。与秦仲文、关松房、季观之、王心竟等赴北京、山西等地多次写生。

  1956年,受聘于鲁迅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中国画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同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摹张萱《捣练图》长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摹《捣练图》(局部)1956年摹《捣练图》(局部)1956年

  1957年,以中国画传统四屏形式创作《红楼梦》年画,首发《辽宁画报》,获优秀作品奖。后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四条屏年画,八次再版,共发行60余万套。4月赴江浙各园林写生。后到上海博物馆参观,临摹梁楷《八高僧故事》和孙位《高逸图》原作。摹《八高僧故事》第四幅“邓州香严智闲禅师”范本为鲁迅美术学院收藏。

《红楼梦》《红楼梦》

  1958年,创作《施耐庵著水浒》,1960年入选全国美展,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并在《美术》、《中国画》、《辽宁画报》等杂志发表。并选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现代人物画选》。收入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世纪收藏》大型画册。为辽宁博物馆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卷,现为一级文物。

  1964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红楼梦》组画创作。组画在故宫文华殿预展,由周恩来总理及文化部领导审阅,同年赴日本展出。

  1981年,应邀为辽宁博物馆临摹唐韩干《神骏图》卷,7月中旬完成。另一卷相继完成,由谢稚柳、启功、黄苗子、杨仁恺和冯其庸题跋。同年被聘为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

  1989年,辽宁博物馆举办季观之、钟质夫、晏少翔、郭西河四人联展。四人为辽宁省博物馆合作巨幅《北国松泉图》。同年,被聘为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画坛四老》纪录片。

  1990年,辽宁成立“湖社”画会,任会长。

  1991年,获中国工笔画会颁发的“从事工笔画五十周年成就荣誉证书”。

  1992年,荣宝斋出版《荣宝斋画谱 · 晏少翔人物画卷》。

  1995年,荣宝斋出版《晏少翔画集》。

  1996年,出版《国画技法》录影带发行。

  1998年,台北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举办“晏少翔画展”。

  1999年,作《听琴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著《中国绘画传统理法——解析唐宋国宝级名作》。

  2003年,福建东南卫视台采访,并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工笔画大师晏少翔》。

  2004年,辽宁博物馆建馆50周年,举办“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作《唐 韩干神骏图临摹要义》学术报告。

  2005年,荣宝斋出版《晏少翔工笔仕女选》明信片。

《晏少翔工笔仕女选》明信片《晏少翔工笔仕女选》明信片

  2005年1月,荣宝斋出版社第一次出版

  2006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晏少翔画选》。

  2008年7月,辽宁美术家协会、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省博物馆共同举办“晏少翔从事绘画艺术80年回顾展”。10月,鲁迅美术学院成立70周年,获学院艺术成就奖。

  2009年7月,中国文学艺术届联合会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奖章。被辽宁省文联授予“辽宁文艺事业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当选辽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2011年夏,作品《爱鹅图》特邀参加中国美术馆《辉煌历程——时代丹青》辽宁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晏少翔》出版。

  晏少翔画集序

  杨仁恺

  数年之前,北京荣宝斋出版的《画谱》丛书中,编印了晏少翔教授的作品专辑,当时嘱我为之撰写一篇短序。序中阐述了对画家半个世纪以来从事艺术创作的肤浅见解,有助于广大读者加深对画家的认识。

晏少翔先生与杨仁恺先生

  据我所知,晏教授专辑画册发行之后,受到各方青睐,有供不应求之势,说明人们对今天的艺术欣赏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也正是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和感染力所至,值得欣慰!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爱好者的需求,与画家晏教授进行磋商,决定编辑精印大开本画集,以期进一步展示其艺术精华,使读者提升其审美水平,从而获得更为欢快的效应,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再提供一份厚礼。

  此本精印画集不同于《画谱》,首先有别于它的普及性,而富于更高的欣赏性;其次是内容更为充实,使读者较为全面地看到画家艺术成就的方方面面;再就是使原作以更为真切的面貌出现于读者眼前,有相当珍贵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来,画集收入代表作品六十余幅(按创作年代先后为序),最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只有3件,60年代与70年代的各3件,80年代的21件,90年代初的25件以上,占的数量最多。由此不难看出,画家自知愈到后期的作品就愈高,所谓画随人老,理有固然。有必要补充一句,工笔重彩不同于一般的水墨写意,必须达到“工”的要求,既要工致而不板滞,又色泽绚丽而不冶艳,恰好是雅与俗分野之所在。读者当然会理解此中奥妙,而画家晏教授的画集,正好是得出这样一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读者有所不知,制作工笔重彩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受年龄的制约,一般人的生理规律是48岁以后视力开始发生变化,出现远视的现象,这对创作(指工笔画)造成了难于克服的困难,尽管借助散光镜,亦难心手相应,大有力不从心之苦。唯画集中最多的是画家六七十岁的作品,尤其是70岁以后到80岁初的创作,片片珠玉,使观者目不暇接,丝毫看不出是古稀老人的手笔!晏教授已过八十高寿,犹兢兢业业,伏案创作,多么难能可贵!历史上有90岁老人挥毫的记载,今天画坛中尚有朱屺瞻、刘海粟老人,百岁犹能作画,但都限于大写意,工笔重彩则属例外。唯晏教授却能优于为之,实乃艺苑珍闻。

  晏教授发表在《画谱》上的作品,以仕女为主,而收入画集的除仕女占一定比重外,还选入山水、肖像、花卉、松竹之作,以工笔重彩为基点,也有的以写生、写意手法出之,各有千秋。不难了解,画家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技法全面,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尤为人们所称道。

  表面看来,画家的工笔重彩画创作,在数十年来似乎看不出有显著的变化,仔细观察,其实不然。应从每件创作里去寻找其演变和发展的踪迹,不可一见了然,观其大略,若此则会失之交臂,徒呼负负。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画家善于将山水和写意花卉技法的形式美及其自然美巧妙地融汇起来,至于古典人物则以传统诗词的意境美和绘画艺术的形象美相结合。因之没有原京朝派(院体)工笔重彩过于严谨板滞之势,力求活脱,从而显得意态潇洒,神情秀逸,既富传统特点的,又具时代风骨。唯活脱才是超越一切的关键所在。他的古典人物画,特别是在1978年之后,创作益勤,力图弥补多年风风雨雨中丧失的宝贵时光。

《落花人独立图》1992年 69*46cm《落花人独立图》1992年 69*46cm

  集子里面诸作,绝大多数蕴含浓郁的诗情画意。如已明白点题的《落花人独立图》、《听琴图》、《后园梅花图》诸作,诗与画的意境结合得紧密无间。尤为突出之处,可从唐诗人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图》和钱珝《未展芭蕉图》前后两幅中探究。高诗中内容似无多少微言大义,唯图中描绘一少女在深夜独步庭院,秋月高悬,幽篁作伴,清雅空灵,再配以低吟的诗句,玉钗敲竹的拍节,情致细腻动人,典型的少女秋思,活跃于画面。后图描写钱氏诗意,以未展芭蕉的外形,给人以翠绿凝脂的美感,实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诗意的联想,使芭蕉人格化,达到与物浑然一体的微妙境界,显出早春未展芭蕉为怯春寒而蜷缩的形象,衬托出仕女柔媚轻盈的姿态,彼此对应,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同时,在构图描绘上,画家注意到人与物并重,前实后虚,顿然脱去前人平板的窠臼。应当加以补充说明的是,此图为画家80岁以后之作,精妙处超出想象之外。由此联想起画家晏教授主持的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画展于今年春在台湾艺术教育馆隆重举行,从编印的精品图录中,见到画家和他的门人吴文彬先生合作的《红楼梦》中《史湘云图》。此图被制作成大幅招贴画,不愧是工笔重彩的精妙代表作。上有红学家周汝昌诗题,更是相得益彰,它再一次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功能和画家内在潜力,蕴藏如此丰富,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听琴图》1990年《听琴图》1990年
《未展芭蕉图》《未展芭蕉图》

  我国历史上人物画的代表作者,最早推东晋顾恺之。画史记载顾氏描绘邻女像,针刺画面,邻女即有疼痛感觉,虽属传说,却道出人物画必须重神韵。所谓神形兼备,乃称上乘之作。晏教授深明此旨,无论是人物肖像画如《屈原》、《施耐庵》诸作,还是《红楼梦》中的仕女,都浸透着画家的全部智慧,特别是他着重对人物眸子的刻画,含情脉脉,都在阿堵之中。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情,无怪观者为之频频注目,“心有灵犀一点通”。若非积学深厚,何能臻此境地。

《屈原》《屈原》

  晏教授的山水画,同是以诗韵为尚。如描绘唐代诗人王维《坐看云起图》,画家力求烘托出诗人当时悠然自得的意境,辋川风神,层入图中。写意花卉与工笔的技法各自有别,在形象描绘手法上各不相混,却在造型的基础上则无二致。一般来说,工笔改作写意画易,写意改为工笔难,此理早为前人所证实,当无异议,在画家晏教授身上可以得到验证。用所绘《荷花图》为例,其写意法得心应手,笔墨流畅,随意挥洒,甚得“从来不着水,清净本因心”之旨趣。

  总之,我与画家晏教授交往日久,知之甚衽,他在教学和创作上的成绩,有口皆碑,“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近来居家,更是勤奋创作,还要主持“湖社”会务,不辞辛劳,亦不知老之将至。说来工笔重彩画已成为画家的第二生命。须知,工笔重彩离不开坚实的基本功,从画家的学历和经历观之,师承有自。早年在北京故宫观摩并临摹历代名迹,已具备充分的条件,益之以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多年的艺术实践不断积累,于是渐出新意,从必然王国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据画家本人提供的材料,50年代后期在原东北博物馆(后改名辽宁博物馆)临宋人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之后,才有所领悟,创作思路豁然开朗起来。我们从画集中编入作品顺序加以揣摩,不难知其前后发展的脉络。

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
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
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
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
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摹《虢国夫人游春图》1958年 52*148cm

  画家晏教授的画品已如上所述,至于人品同样高尚可风,值得揭橥,方能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价。他已逾八十高龄,一生始终不渝地为国家培养工笔重彩画人才,并潜心从事创作,不忮不求,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之中,从不废辍笔砚,并奖励后进,不遗余力。受其教诲而成名家者不乏其人,晏教授却不引以为骄傲,反之,平易近人,喜怒不形于色,有君子之风。更值得钦佩的是,画家敢于任事、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精神。近年恢复辽宁湖社画会活动,皆有赖于画家数度筹划,组织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方能有今日的双双丰收,互为表里。

  由于画集发稿在即,撰序的任务紧迫,而我又行踪不定,长时间在国内外旅游,无法坐下来认真整理思路,为老友的艺术生涯做一番较为全面的回顾,内心有所不安,将来如天假我以年,当争取时间,系统地总结画家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宝贵经验。这不仅是对老友多年相知的应尽之责,同时,更为记录为了我国成绩卓著的工笔重彩画而默默做出突出贡献的的画家之业绩,使其传之永久,以贻后昆。这是我将为之付出力量,促其实现的一点夙愿。

  1994年5月31日

《白衣大士》1990年《白衣大士》1990年
《独钓寒江》《独钓寒江》
《采芝图》《采芝图》
《三岔口》《三岔口》
《触袖野花多自舞》1989年《触袖野花多自舞》1989年
《春生》1977年 85*47cm《春生》1977年 85*47cm
《酒旗风暖》《酒旗风暖》

  珍贵照片

启功先生为晏少翔先生书房题额《石鱼居》启功先生为晏少翔先生书房题额《石鱼居》
晏少翔先生晏少翔先生
晏少翔先生(戴红花者)晏少翔先生(戴红花者)
晏少翔先生晏少翔先生
晏少翔先生与初国卿先生晏少翔先生与初国卿先生
作画中的晏少翔先生作画中的晏少翔先生
作画中的晏少翔先生作画中的晏少翔先生
作画中的晏少翔先生作画中的晏少翔先生
晏少翔先生常用印章晏少翔先生常用印章

  鲁美四老

左一钟质夫,左二郭西河,右一季观之,右二晏少翔 鲁美四老于晏少翔先生书房石鱼居左一钟质夫,左二郭西河,右一季观之,右二晏少翔 鲁美四老于晏少翔先生书房石鱼居

  在东北美术界和收藏界,有“鲁美四老”的说法。所谓“鲁美四老”,指的是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四位老教授,他们是钟质夫、季观之、晏少翔和郭西河。人们称他们为“四老”,不仅因为他们在鲁美的资格老,任教时间长,还因为他们绘画艺术水平高。

  “鲁美四老”在画坛各树一帜,晏少翔的工笔人物、季观之的山水、钟质夫的花鸟、郭西河的花卉,都是画坛中值得称道的。

季观之、钟质夫、郭西河、晏少翔四人画展开幕式上,原统战部长张岩同志致贺词。季观之、钟质夫、郭西河、晏少翔四人画展开幕式上,原统战部长张岩同志致贺词。
  在四人画展前厅,中国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杨仁恺及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宋惠民与四老一起亲切交谈。  在四人画展前厅,中国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杨仁恺及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宋惠民与四老一起亲切交谈。

  来源: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