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物展8件中国文物能否回家

2017年06月25日 12:00 解放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将于6月29日起亮相上海博物馆。此次展览的“百物”中有8件来自中国,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唐代龙首双耳瓶、元代青花瓷盘和中国产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这8件来自中国文物也是最受国内观众关注的,它们有何“身世”,能否“回家”?6月24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独家专访,解答了这几件文物背后的秘密。

约公元前600—前400年的青铜镈,古人祭祀仪式中用的编镈中的一个。约公元前600—前400年的青铜镈,古人祭祀仪式中用的编镈中的一个。

  上观新闻:大英百物展中一共8件文物来自中国,能否介绍下这几件文物的价值?

  李仲谋:其中7件古代文物都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东汉釉陶六博俑较完整的展现了六博这种游戏,历史价值很高,而且两个俑形态生动,观赏性较强。青铜镈是一种乐器,和青铜钟类似,一般镈的大件比较多,这件体量较小,应该是编镈之一。唐代的龙首双耳瓶存世量虽然不少,但它上面带有异域文化的元素,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有这种双耳瓶用于装橄榄油或者葡萄酒,所以唐代双耳瓶可以追溯源头到希腊、罗马以及西亚,这是一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三彩文官俑也比较常见,但大英博物馆这件个头较大,是一件高等级墓葬的出土物。

  中国产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是大英博物馆前馆长麦瑞格捐赠的,它主要出口非洲贫困地区,国内用的比较少,据说性能不错。当然,它不是一件艺术品,和博物馆的传统收藏还是有距离,更多是属于历史的部分。

  元代的龙首双耳瓶,公元500年到800年是丝绸之路贸易的全盛期,中国、中亚和欧洲之间的人员与货物往来络绎不绝。远距离的物资流动也使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交融相会。  元代的龙首双耳瓶,公元500年到800年是丝绸之路贸易的全盛期,中国、中亚和欧洲之间的人员与货物往来络绎不绝。远距离的物资流动也使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交融相会。

  上观新闻:这些文物都是首次借展“回国探亲”吗?

  李仲谋:其实元青花瓷盘是第二次来中国展出了,其它展品应该是第一次。元青花瓷盘上有绘制精美的缠枝花卉,而且纹饰组成方式极为繁密,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2012年上博举办元青花展览时,点了大英博物馆的几件东西借展,其中就有元青花瓷盘。

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

  上观新闻:上博馆藏中有没有展品可以与这几件文物相呼应的?

  李仲谋:同类型的几乎都有。我们青铜馆里有非常精美的青铜器,在这方面的收藏比大英博物馆丰富得多。玉琮我们当然有。陶瓷器的收藏也很成系统,比如元青花盘、双龙柄瓶、唐三彩俑等,在上博都有类似的器物。

西周早期的康侯簋,是最著名的周初青铜器之一。西周早期的康侯簋,是最著名的周初青铜器之一。

  上观新闻:很多人关心《女史箴图》为何没在这次展览中入选?

  李仲谋:每个展览有不同的思路,策展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把代表某个文明最高级别的文物放进去。因为这个展览讲的是故事,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像元青花瓷盘、双龙柄瓶这样的文物就比较切题。《女史箴图》价值非常高,对展出条件也非常多。大英博物馆如果能把《女史箴图》拿出来,那么这一件东西就可以做一个展览了,它不需要随着100件物品来展出。

元代的青花瓷盘。元代的青花瓷盘。

  上观新闻: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此次展出的8件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是否全部“身家清白”?

  李仲谋:这8件文物从英国到中国展出,第一站是国家博物馆,第二站是上海博物馆,需要从国家文物局申请批文。国家文物局对它们的来源都进行过严格的审查,如果这里面存在证据确凿的非法流失问题,比如盗掘、走私等,这些文物是进不来的。大英博物馆此前在国博接受采访时也曾明确表示,这部分展品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

  国外收藏中国文物有多种渠道,的确有走私和殖民掠夺,但也有正常的贸易或者其他交往渠道。比如大英博物馆19世纪70年代就收藏了这件元青花瓷盘,这件文物未必是直接从中国出去的,很可能经过中东或者东南亚。在元代时,中央政府和波斯等地有很多国家间的正常交流,因此那里会留有很多贸易或者赏赉的瓷器。

  六博俑、唐三彩文官俑确实是墓葬出土,但应该是经由正常销售渠道流入海外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通过北京或者上海的文物市场购买中国文物,有些后来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至少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或者确切材料证明这几件文物的来源是非法的。

中国发明制造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中国发明制造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

  上观新闻:此前国博展出时,曾有不少观众提出,要和大英博物馆“商量一下”:“展完能还给我们吗?”既然文物来源合法,显然不存在“归还”的可能,观众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欣赏和看待这几件中国文物?

  李仲谋:观众看这些中国文物,要把它们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去看。在这个展览里所体现的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文明中,中国文明只是其中之一,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当然,100件中有8件,比例相当高,可见其重要性。这些中国文物涉及的时代也比较多,从早期的良渚文化玉琮一直到2010年的太阳能灯,我们要看这些展品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历史,背后揭示的是什么样的信息,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那个时代的世界其他文明都有什么样的东西,而不要过多去注重这些东西是怎么出去的,能否“要回来”。这不是展览的重点,也希望观众不要把它作为理解和参观的出发点。

良渚文化的玉琮,高49厘米。良渚文化的玉琮,高49厘米。

  上观新闻: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此前还有哪些重要的合作交流展览?上博的文物有没有去大英博物馆展出过?

  李仲谋:大英博物馆藏品到上海展出是比较多的,以完整展览来算,这是第5个。第一次合作展览是1999年的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文物珍品展,那个展览创下了日均参观人数记录,2个月观众参观63万人次,至今没有被打破。

  2006年,我们又合作举办了亚述帝国的文物珍品展。2008年,借奥运会时机合作举办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及艺术展览,其实是聚焦于希腊、罗马的古文明展览。2010年,我们举办过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共同提供展品的古代印度神庙艺术展览。2012年上博举办元青花瓷器大展时,我们也从大英博物馆借了几件展品。

  2008年,大英博物馆展出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早期青铜器和玉器。我们当然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上海博物馆藏品到大英博物馆去。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中国文物,但毕竟还是有限的。只要大英博物馆希望举办上博的展览,我们随时准备提供藏品。

  来源:上观新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中国文物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