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王羲之《大观帖》首次亮相

2017年07月28日 08:5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拓片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和重要文物,一直备受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关注,昨天,南京大学美术馆推出了“楮墨留真——南京大学藏金石拓片展”,展出南京大学博物馆珍藏的中国历代金石拓片一百余件。其中,王羲之墨迹摹本《大观帖》系自1934年捐赠后首次在南大公开亮相,还有唐昭陵六骏拓片,以及北魏龙门二十品拓片等珍贵文物。几乎每一幅展出的拓片背后,都有着一段传奇故事。

  镇馆之宝《大观帖》卷六首展

  金陵大学创始人留下的稀世珍宝

  作为南京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观帖》宋拓孤本第六卷残本(即榷场残本)首次亮相人前。据悉,《大观帖》分为十卷,南大馆藏的第六卷是王羲之墨迹之摹本。这一海内孤本是传世碑拓中的珍品,被誉为“古代刻帖第一精品”。南大历史学院教授杨晓春介绍,《大观帖》 卷六传承了九百余年,历经多家递藏,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项国宝级的文物。

  在现场记者看到,《大观帖》 卷六现存27帖,973字,分裱成22页。卷首的标题“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及卷末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为北宋蔡京所书。另外,封面有清末状元张謇题签;首页有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金石学家翁方纲题签;帖后为明清以来董其昌、王穉登、王世贞、李宗昉等众多著名文人的大量题跋,以及近百方名家藏印。

  谈起这个国宝级文物的来历,杨教授介绍,它来自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先生的捐赠。“《大观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北宋灭亡,故原拓本流传极少。根据它的题跋及相关的记载,此帖在明代收藏于江南一带,乾隆年间为翁方纲所得,珍藏于其苏斋之晋观堂中。此帖后为同治帝师、大学士祁寯藻所得。庚子之役后,此帖流入北京琉璃厂,先后为古董商姚颂虞和杨受枢所得。1930年前后,福开森以不流入异域为条件从杨受枢处购得此帖,于1934年捐给南大。”

  杨教授说,“福开森原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87年来到南京,在华时间57年,他会说流利的南京话,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和著名的金石学家、清末重臣端方关系也好,两人都是文物收藏的大家。1934年,福开森将全部个人收藏捐赠给金陵大学,现保存于南大。”

  “昭陵六骏拓片”有着“前世今生”

  南京诸碑展出“代表作”

  除了镇馆之宝《大观帖》外,本次展览还有其他6个部分,分别是金石辉映、南京碑铭、蜀中画像、法书经典、昭陵六骏以及墓志纹饰,其中“昭陵六骏”的拓片吸引了众多目光。

  记者了解到,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杨教授介绍,六骏是指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此次展出的六骏拓片,是民国年间西安拓手李月溪所制,可以完整看到六骏的风貌。

  “除此之外,展览还具有南京特色,展出的包括南京现存诸碑中可称为代表性的两件——《萧憺碑》和《明徵君碑》。”杨教授介绍,《萧憺碑》 为南朝梁皇室贵族萧憺墓的神道碑,现存于栖霞区甘家巷;而《明徵君碑》是唐高宗撰文,高正臣书丹,现存于南京栖霞寺。虽然两碑原碑俱在,但是整纸拓本流传甚少。

  谈及金石拓片的意义,杨教授介绍,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技艺,借助纸和墨采用独特的椎拓方法,把镌刻在钟鼎石碑、砖瓦竹玉等厚重而坚硬器物上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保存在轻柔的材质上。不仅具有科研的意义,也有欣赏的价值,它们是几代南大人历尽劫难、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说,此次展出更是难能可贵。

  通讯员 齐琦 高雅本报记者 傅静怡

  来源: 东方卫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