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物新展览,VR中看尽广州千年城市变迁

2018年02月04日 08:50 信息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通讯员 欧紫彬

  图片由广州博物馆提供

  “不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许多外地游客来到广州,都要来到越秀公园,与五羊石像合影,上镇海楼参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镇海楼,除了本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内部陈设的广州博物馆“广州历史陈列”展也是吸引观众的重点,从2007年开展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去年下半年,镇海楼“广州历史陈列”进行全面升级,于2017年12月1日进行预展,其近千件珍贵展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介绍,在两个月的预展期内,入馆观众近十万人次。2月1日,这一展览正式开展,作为广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将长期向观众展示。相对于此前两个月的预展,正式开展之后的“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又有哪些亮点呢?六百年老镇海楼,如何让展品呈现出符合时代传播方式的光彩?

  划重点

  新布展:增加多媒体VR演示系统

  从镇海楼的一楼走到五楼,从史前、先秦时期到广州解放,近千件文物在广州“城标”讲述着广州“城史”。

  在这933件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多达55件(套),珍贵文物占展出文物总量的一半以上,许多展品为首次公开。近千件广州历史文物,按照新石器时代、秦汉、唐宋、明清到近代清晰排列,细说广州城市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变迁。如唐宋时期的金银莲瓣高足杯、菊花小盏,南朝鎏金铜佛像、19世纪广州匠人制作的自鸣钟、外销扇、外销瓷等,彰显了悠久灿烂的岭南文化,极富地方特色。

  “看什么”重要,“怎么看”也同样重要。广州博物馆馆长李民涌表示,进入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展览中如何将文物与多媒体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博物馆人面临的课题。此次广州博物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在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城标镇海楼内正式开展,在展览形式上充分运用当前流行的新媒体技术,结合展陈改造,建设镇海楼多媒体互动展示平台,结合备受观众喜爱的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增加VR虚拟互动、全息投影展示、重要历史场景展示等多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单调、呆板的静态展示手段,在虚实结合中,带领观众感受广府历史文化。

  例如“羊城精神 千年华章”,采用双通道造型投影,投影幕设计为画卷造型,左侧画卷中嵌入五羊雕塑模型,右侧呼应五羊模型投影主题内容动画;“三城格局 两宋奠定”多媒体内容运用55寸液晶大屏动态展示宋代城内部分水利建设场景,突出“水城”的特质、“铜壶滴漏原理展示”、“一口通商 繁荣广州”65寸液晶大屏展现清代广州城的繁荣商贸、“市政先锋——近代广州城市建设”采用单通道投影,结合墙面版式造型做动态画面,动静结合展示近代广州市政建设等内容,以上展览内容都充分利用了当前流行的展示形式。选择展览中重大历史片段,如“广州城市变迁场景”、“两汉时期的广州生活”、“宋元广州城市新格局”等制作互动视频展示,增加了观展时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穿越时空”体味千年城市变迁史

  “广州历史陈列展,展出的不仅是珍贵的广州文物,更是这座城市悠久文化与历史。”因此,展览之中,观众除了可以看到一件件具体器物之外,还能通过互动装置“穿越时空”,亲身体味广州城市千年变迁。

  例如,一进展厅,就能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巨大的液晶大屏幕,这项名为“城古越千年——广州古代城市变迁”的展示内容反映了广州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城市变迁。展示包括了珠江江岸变迁和历代城墙的变化两大部分,展示形式以双通道投影动态沙盘加上双通道投影背景幕,下方沙盘投影加入特效动画。

  在一楼序厅东面,结合主体沙盘与全息影像,展示广州秦汉、唐宋和明清等时期的城区范围,其中包括重要地标:白云山、越秀山、一楼三塔以及珠江三角洲一万年以来的海平面和海岸线变化、冲积平原的形成、土地开垦和地区开发的历史。观众可以穿戴VR设备在VR虚拟场景中进行浏览,通过操控手柄进行前、后、左、右行走、视角变化、多场景切换,热点查看、功能帮助等,让体验者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汉越交融的岭南农耕文化”展示内容则反映岭南地区第一次大开发,吸收中原先进农业文化、汉越融合的历史,通过汉代广州人的居住、生产生活体现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开发及影响,展示汉代农耕生活、农业文化、生活智慧的特点。展示形式主要利用DID屏幕进行拼接,组成一面大屏,屏幕整体造型与现场呼应,展示了汉代广州居民生活的千姿百态。

  别错过

 

  元代青花船型水注

  此件水注是十分罕见的元青花之作,器型设计巧妙,造型灵秀,为元代青花瓷的稀有珍品。平时只能短期展出的这件元青花如今能够长期陈列,观众朋友们可以大饱眼福啦。

  秦统一岭南的物证:秦戈

  戈是青铜器时代的主要兵器。这件青铜戈1962年在广州区庄出土,属典型的中原形制,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十四年”指秦王政十四年,距离秦统一岭南的时间还有12年。这个铜戈应为征伐岭南的秦将士所用,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计时器:元代铜壶滴漏

  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它铸造于元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十六日,距今已700年,学术界通常称其为“元延祐浮箭漏”。它由大小不等的4个壶组成。壶身饰铸云纹及北斗七星。除日、月、星、箭四个铜壶之外,还特别有一个龟蛇合体的玄武形铜盖。

  这件铜壶滴漏本来放在广州城的拱北楼上作为报时仪器,后来经历多次迁移,1936年起被放置在镇海楼内。1959年,国家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国家博物馆),广州特别将这件珍贵文物主动移交北京。目前展出的四个铜壶构件,是上世纪70年代的复制品。而其中龟蛇造型的玄武形铜盖则是原件。

  秦朝在岭南设置郡县的物证:秦代“蕃禺”漆盒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军民,分五路征服岭南,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其中南海郡治在蕃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这件长椭圆形漆盒是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的一座秦墓出土的,盒盖正中烙印有“蕃禺”二个字。这是秦朝在广州地区设置郡县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广州建城长达2200多年历史的最早物证。

  《节马图》碑

  在近代百年风云中,广州人民自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最早便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开始的。展品中有一块《节马图》碑,记载着爱国守将陈连升战马的感人故事。1841年1月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英勇捐躯,其战马被英军掳往香港后不吃不喝,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炮台方向哀鸣,最后绝食而死,生动再现了广州地区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

  清乾隆铜錾胎珐琅金鼎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文物曾在去年的珐琅展中作为代表性器物陈列在广州博物馆展馆入口处。金鼎顶端镶嵌着一颗绿翡翠,通体用掐丝珐琅技艺填红、黄、蓝、绿、白五色花纹图案,纹饰图案寓意“福、禄、寿”,器物造型精美华丽。它曾作为代表广州制造工艺的贡品进贡清廷。

  铜胎掐丝珐琅又叫“景泰蓝”, 广州工匠率先吸收了欧洲画珐琅工艺,先在胎上施珐琅釉色贴金,再罩以透明珐琅釉,生产出许多中西合璧的精美的珐琅器,清代称其为“广珐琅”。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玻璃画

  十三行商馆是清政府唯一允许外商居住和贸易的地方,简称“商馆”,又名“夷馆”,是十三行行商为租赁给外商而专门兴建的。货船从珠江上载运货物进来,停靠在粤海关设立的“船屋”,经过粤海关的检查,即可到商馆卸货。商馆既是货栈,又是宿舍、店铺,食宿、做账、谈价、验货、发货、娱乐、祷告等,均在此进行。外商在此出售呢绒、棉布、钟表等“洋货”,购回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建筑一般是两层高,上层作居住用途,下层办公或存货。圆拱的廊柱及阔大的露台充分展现了西方建筑风格。

  特别提示

  数万册图书讲述广州城市史

  为了配合“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览的正式开放,广州博物馆还在镇海楼展区里专门开辟了图书阅览室,数万册图书免费向所有进馆观众开放,其中包括成人阅读区域、少儿阅读区域、盲人阅读区域。图书阅览室内主要收藏有《岭南文库》系列丛书、近几年大热的“海上丝绸之路”各类藏书,充分体现博物馆特色,还包括大量广州地方史志和社科专题书籍,与此次“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交相辉映,展现出浓郁的广州地方特色,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辐射功能。

  粤语专场讲解

  为“老广”呈现城市记忆

  据馆方介绍,“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正式开展后,广州博物馆还将推出一系列精彩活动,包括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开展广州历史相关的专题讲座,以飨市民大众。从2月22日开始,每逢周五还将开展“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的粤语专场讲解,这也将使广州博物馆成为广州市内首家提供粤语专场讲解的博物馆。在广州的老城标镇海楼内聆听特色粤语讲解,相信会在众多“老广”们的脑海中呈现更多的广州记忆,别有一番风味!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