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已故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以独树一帜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及强烈的个性让她在以男性为主的建筑设计行业得以占据一席之地。2004年,她获得了普利兹克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建筑师,不幸的是,2016年,她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6岁。
而除了其独创的建筑风格外,扎哈同时也是一位跨界大师:从室内设计到家居设计,到饰品,艺术、舞蹈表演等各领域都有所涉及 ,是一位极为善于跨界的大师。
“永恒的流动:扎哈·哈迪德x跨界”近日在上海昊美术馆·设计中心开幕。这是国内首次呈现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跨界设计的展览。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哈迪德所独创的设计风格,对世界建筑界以及中国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建筑之外,哈迪德也是一位极为善于跨界的艺术家。
此次展览将聚焦哈迪德跨界领域创作,除了昊设计中心所收藏的限量家居与装置将首次亮相之外,展览协办方扎哈·哈迪德设计事务所(ZHD, London)亦带来了2018年最新的跨界成果。此次展览甄选出的跨界设计覆盖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有沙发、书架、灯具、瓷盘、花瓶、香氛蜡烛、烛台、饰品、象棋、书籍等,以向观众提供理解哈迪德不同维度的审美视角。
展览名“永恒的流动”源于哈迪德创作的内核:曲线。哈迪德历来“反对直角”,以提倡空间的融合与流动而闻名,由此创造诸多建筑经典。诗人里尔克曾言:“一个变动不断的地方,在无限的空间中翻转”。这如哈迪德创作中所呈现的意象:哈迪德的艺术魅力在永恒流动的曲线中,不断循环以获新生,同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彰显关于未来的畅想。
哈迪德的跨界创作呈现出建筑学的思想方法衍生设计的多样可能性,这些跨界作品不仅保有空间的流畅感与雕塑感,在技术与材质的表达上,更塑造出无可比拟的美学属性,成为睿智生活的象征。哈迪德曾言:“我的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我的早期项目中就包含室内设计与产品设计。这些设计于我及我的团队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维度与多元的媒介表达可以激发我们更多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的设计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展览首度为公众开放昊设计中心馆藏:其中罕见的“红色系列”沙发(Project in Red Series ,1988)代表哈迪德的早期设计风格,沙发“振翅欲飞”的造型与其首个落地建成项目“德国维特拉消防局”(1990–1993)遥相呼应,体现了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中“悬浮空间”概念对她的影响。而“大花瓶/雕塑模型:流动”(2007)则为哈迪德典型的“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流动的线条塑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赋予静态的雕塑以舞蹈的动感,彰显设计师驾驭科技的自信。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Simon YU认为,“扎哈在家具和产品的设计当中其实就是可以看到她不断地探索到底什么才是可能的。所以她一定要去把这些找出来,包括那些最新的技术。
出生于伊拉克的哈迪德对社会议题也尤为关注,展览中“奥德普罗格林”长椅(2009)的木质表面则记载了一次联合国气候问题的重要讨论,反应了哈迪德所秉持的“创造更好未来”的信念。跨界无界,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与知名餐具、厨具品牌WMF合作的珍贵限量餐具(WMF Cutlery,2007)将建筑设计的精密算法运用至餐具设计中,尤其是餐具的线条设计,体现出雕刻般的精美。
同时,展览还展出了来自扎哈·哈迪德设计事务所(ZHD)的装置作品《城市之塔》(City of Tower)。这件作品呈现了哈迪德遍布全球建筑项目的图景,也体现了她持续探索科技与建造摩天大楼的最新概念。据了解,这件作品继英国设计博物馆后首次于中国大陆地区美术馆展出。
此外,在开幕式当天,来自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副总监Woody Yao和扎哈 哈迪德设计事务所项目总监,建筑师Simon Yu一起分享了他们所认识的扎哈。
-----------
澎湃新闻特此摘选论坛内容,予以发表。
Woody YAO:我和扎哈·哈迪德合作了20年,我有机会和她一起设计了一些最重要的美术馆,还有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
我记得扎哈在1981年来到中国,这时候她的事业刚刚起步。在这之后她参加了在香港的一个项目的竞标,就是山顶俱乐部(Peak Club)项目。这是一个国际竞赛,扎哈获得了这个奖项。当时她打败了一些已经很有名的设计师来设计这个项目,但是出于各种原因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实施。但那时就能够看到她的设计风格受到来自俄罗斯先锋艺术的影响,和她在中国的一些经历的影响,比如中国的园林。
实际上山顶俱乐部(Peak Club)是一个系列俱乐部,其包含酒店以及景观设计,就像是一把剑在自然景观中一刀切下去。扎哈第一个真正建造的项目,并不是一幢大楼,而是一个室内设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在日本札幌的Moon Soon 餐厅,这应该是在1989年。这其中有来自火的形象。其实是由两个主题,一个是冰,一个是火,还有就是割裂的概念在里面。
有人问跨界是怎么开始的,我觉得应该是从第一天便开始。我们一直是关注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就算不设计建筑,我们也一直在一些展览,一些室内设计的项目上工作。
这是在美国的一个美术馆——辛辛那提美术馆,它的理念是一个都市中的田园,将城市当中的人都集聚在这里,这样一个建筑会把大家从地面上吸引过来,来到这样一个美术馆参观。第二个美术馆是在罗马MAXXI当代艺术馆,当时这个美术馆有一个很大的展览,从空中的图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美术馆的屋顶。其实他并不是只有一幢建筑,而是有好几个建筑集结在一起,房间,墙壁相互影响着,形成了展览的空间。此外,大家可以看到一条河,所以这个建筑的设计也是映射了这个河流的一种流动。这个建筑以前是旧的厂房,它的概念就是楼中楼,其实是由多幢建筑结合在一起。艺术馆的墙面都是具有功能性的,可以分隔空间或者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墙面。
在谈及材料时,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建筑事务所就运用了很多不一样的材料,包括了混凝土。在扎哈第一个所设计的大楼当中就用到混凝土和其他混合材料,之后扎哈也做了很多媒介方面的呈现和尝试。我们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来展现了不同地域环境下使用的不同的技术。当代科技技术也允许我们可以去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材料,也让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材料用于不同的家具还有建筑当中。
伦敦也是我们团队的常驻地。在伦敦我们的主要办公室当中有三百个人,有很多很有天赋的人,会一起做展览的策展。在一年当中,我们会根据伦敦当时的情况来做一些展览,有时可能只是因扎哈戴过的一个发饰得出灵感而做的策展。扎哈也是非常喜欢时装的。
Simon YU: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她的说法就是确实是坚毅的一个代表,她所获得的成功是前所未有的,也给很多人带来了灵感和启发。
我刚发现扎哈的时候还是个学生,应该是在1993年,也就是25年前。当时我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的图书馆中碰巧翻开关于扎哈的书,在这本书里重点的介绍了她的绘图一些建筑设计概念。
当时她还没有真正地有机会实施她的设计,在她真的出名之前,她还是经历了艰难的时光,但是她确实是做了一些非常精彩的设计。
当时是在90年代,刚刚从后现代主义当中恢复过来,而后现代主义也是令人很感兴趣的。重新来塑造现代主义,包括在视觉上,装饰上。纽约有很多成功的建筑师,像Noman foster,在当时是很前卫的设计师而且非常注重运用高科技。所以像她这样的设计师在建筑领域是非常标新立异的,这些图传达了她的想法,也表达了空间感。这些说明空间是怎样来进行构造的,且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同时又非常的注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
她通过绘画这个的媒介来展示了很多设计,这是对于很多的建筑师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展示的方法。这个从很多方面来说也可以把其称作是艺术。
扎哈一直是很开放的,当数字发展起来之后,数字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媒介。
在十年前的维特拉消防站项目中,其内部看起来和外部很像,一些在墙面上的割痕,其实是和室外的这个墙面相呼应的。所以室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而是相呼应的。我觉得扎哈一直都在画草图,然后她会把一些空间的设想用草图记录下来。这些建筑就是像是被时间凝固的一个动作。在台湾,有个雕塑家叫朱铭,将一些太极的动作做成雕塑,扎哈的设计也是和这种雕塑理念非常像。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当中移动就可以看到这个建筑慢慢成形的过程,像墙面还有天花板,所有的可能性她都会去探索。
在1994年11月,当时的出版物上就介绍了扎哈,这篇文章叫做《扎哈的大飞跃(Zaha’s giant leap)》,之后扎哈她也不断的在飞跃,不但变得越来越成功,而且扎哈在当时已经引起非常多的关注。这篇文章里叙述扎哈是不是太忙了,涉及的领域太多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了当时的一个状态,因为我们可以把扎哈称为是一个非常年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扎哈她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她的工作,她的作品,她个人也好,她总能够代表我们非常多人的想法,也体现了设计行业很多的想法。
这是一个她的典型代表作——卡迪夫湾歌剧院,虽然有设计,但是没有建起来(可能那个年代,投资者不是很放心把这么大一个建筑物的所有权、设计权交给一个外国人,甚至又是一个女性。)。当然,这是一个国际性项目,给了扎哈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她能够脱颖而出,能够让扎哈不仅仅只是把时间放在教学上,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扎哈其实也是非常喜欢去教学的,她把很多关于文化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很多扎哈的学生最终也进入到扎哈的设计事务所工作。
设计的卡迪夫湾歌剧院的位于威尔士的卡迪夫,所用到的垂直的设计,用扎哈的话来说,就像用设计珠宝的方式设计出来,组合出来内部的这样一个圆,使得整个作品看上去就像一个项链一样,所有的这些楼都像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曲线,就好像这些大楼是跨越了海平面,浮动悬浮着一样的感觉。整个屋顶的设计都是悬浮的,这样的一种设计理念也是非常新颖的,与当时欧洲的设计理念是非常不一样的。扎哈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我们,可以把内部的设计,比如说一间客厅,呈现到外部去,同样的视听室也呈现了扎哈的设计理念。在扎哈的作品当中她总是会做很多的设计,不断的画很多草图,一次又一次的修正来得到最后的作品,非常遗憾她的歌剧院最终只是停留在草图上并没有真的设计建造出来。
广州歌剧院项目可以说是扎哈的第一个歌剧院项目,也是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由她亲自主导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细节,并将此前未能达成的想法,地形、建筑物、景观的关系尽量延续到广州歌剧院这个项目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扎哈·哈迪德还是学生的时候,她也曾经来过中国旅行,她也受了中国大概的文化、艺术影响,当然后面比较成熟的项目,她会越来越把这些元素加进来。
通常我们认为大剧院是一个非常内部的,非常排他的环境,去歌剧院是非常昂贵的事情,除非你是一位买了票的客户才会进入到歌剧院,才会进入到这个大剧院。扎哈并不这样想,她会把大剧院设立为一个公共的区域,就算你不去里面看戏,你同样可以进去走一走,喝一杯咖啡,这个就是整个歌剧院外部的一个环境,都是向公众开放的。
而关于这个大剧院的内室我们尝试了一些非常新的理念。内部空间其实就是要注重不对称的空间,因为不对称的东西可以提供更好的音效。所以前面一些图也是通过同样的手法,做了很多不同的模型来看空间的比例大小,再配合计算机的图像结合到实际,透过各种叠加过程,再套上科技。整体概念就是在歌剧院里就像是一个山洞,而其所提供的音效应该是最自然、最好的。同时,我们在内部的音乐室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我们不断的在礼堂当中使用了新的技术让整体的视听效果变得更好。比如说我们所用的很多技术材料都是全新的,比如说我们用了一种3D的技术和材料,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来说第一次用了这样的技术和材料。
我们需要在事先做很多的研究,需要让所有的相关方共同来做研究。这也是扎哈所擅长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她的精神理念传递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