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将开展

2018年07月19日 14:26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7月对于白石老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个月份。昨天,“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刚刚在故宫博物院开幕,而7月21日起,由北京画院联合多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的“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览将正式展出。据悉,此次展览共展出齐白石山水画作逾160件(套)。其中,辽博藏齐白石早年山水作品《石门二十四景》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齐白石晚年山水巨制《山水十二条屏》都在展出之列。这些展品让观者在一天内遍览不同省市公立机构所收藏的齐白石经典山水画作变为了可能。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

齐白石齐白石

  集结了最全的齐白石山水作品
纵观齐白石一生的艺术创作,大写意花鸟画占据着主要地位且传颂度高。相较之下,他的山水画却一度不被时人理解甚至还遭受不少非议。齐白石曾自题“余画山水,时流诽之,使余几绝笔。”世人与市场的不认可,使得齐白石的山水多为真正理解自己艺术变革的知己、友人所做,这也是导致今天齐白石的山水画体量较少的最主要原因。但恰恰是这些山水画最能显现齐白石艺术的独创性与超时代的革新性,其中更是不乏艺术巨构。

《石门二十四景》 辽宁省博物馆藏《石门二十四景》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将汇聚齐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山水作品: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早年远游之初精心为友人绘制的《石门二十四景》;又如齐白石“五出五归”后,将写生实景转化而成的《借山图册》(现存二十二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晚年山水巨制——《山水十二条屏》也将首次离开山城重庆赴京展出。可以说,此次展览是齐白石山水画精品最大规模的集结展出。

《山水十二条屏 》齐白石 193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山水十二条屏 》齐白石 193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种科技手段全面梳理齐白石山水画的发展流变:北京画院美术馆一层展厅将通过多媒体视频、专题纪录片等方式向广大观众讲述齐白石的艺术特色;二层展厅将集中展示“湘上青山好景光——家园”与“看山曾作天涯客——远游”两大主题板块,全面讲述齐白石早年学习山水画的历程以及中年后“五出五归”的远游故事;三、四层展厅则分别对应展出“卅年删尽雷同法——变法”和“岳雨湘烟梦往还——思乡”两大板块,系统梳理齐白石山水的发展沿革。

  齐白石的山水探索之路

齐白石在书写齐白石在书写

  1882年,还是雕花木匠的齐白石从一套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谱》中获得了最初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启蒙。27岁时,齐白石正式拜乡贤胡沁园为师学画花鸟,并随谭溥学习山水画,自此踏上了山水画创作的旅程。但不论是《芥子园画谱》亦或是谭溥所教授的“四王”类山水,都逃不出前人的程式规范,所以齐白石早期的山水画未能确立自己的风格。1902年至1909年的“五出五归”成为了齐白石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更为其山水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数年间,行万里路的齐白石饱览了大半个中国的山河美景,远游途中积攒了大量的山水写生画稿。远游归来后,他根据写生画稿所创作的山水画,构图新颖、立意独特,画面中的真山实水大大提高了其山水画的生命力,展现出不同于早期山水画的全新面貌。

《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
蒿岭卧云图 齐白石 故宫博物院藏蒿岭卧云图 齐白石 故宫博物院藏

  1917年,齐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乱出走北京,并于1919年正式定居,开始了“北漂”的生活。然而来京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顺利,齐白石的木匠出身和近“八大”的冷逸画风使他在当时的北京画坛备受冷遇。其立意独特的山水画更不为时人所接受,甚至被人攻击称是“野狐禅”。即使是在陈师曾、徐悲鸿两位挚友的大力推介之下,也未能改变其山水画受冷遇的现状。遇此情况,陈师曾鼓励齐白石不必随波逐流,齐白石便自此开始了十年的“衰年变法”,最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虽然“衰年变法”对齐白石的花鸟画影响最甚,但其山水画也在变法中逐渐走向成熟。

  远游让齐白石山水画中的美景鲜活

齐白石与学生、友人齐白石与学生、友人

  齐白石早年主要活动于家乡湘潭一带,所画山水也多是来自家乡景色的启发。但画中偏于程式化的山水与实际景色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1902年齐白石开始了为时7年的远游,期间先后游历了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江西、广西、广东、香港等地,沿途真实、鲜活的山光水色是刻板的程式规范远不能比拟的。《石门二十四景》和《借山图册》便是基于远游写生的代表之作。应友人胡廉石之请,费时三个多月,齐白石创作了描绘家乡附近石门岭一代风光的《石门二十四景》。这套二十四开的册页呈现其家乡一带的好山好水、田园生活,尽管风格还未能完全脱离《芥子园画谱》与前人规模,但相较之前的作品已更增添了灵动性。而在《借山图册》中,洞庭落日、灞桥风雪、十里桃花、雁塔坡、滕王阁……这些景色跃然纸上。“看似寻常实奇崛”的画面,构图新颖、剪裁大胆,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完全不同于前期作品或同期画家的山水画。

《借山图之十八小姑山》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借山图之十八小姑山》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
《寄园日记》中的小姑山写生稿《寄园日记》中的小姑山写生稿

  晚年时,客居北京的齐白石却愈发怀念家乡惬意的田园生活,这一时期所作的山水画多是远游时期写生稿与记忆中家乡景色的融合,画中也常漾起思乡情怀。又因为白石老人尤其钟爱桂林的山,曾有诗言:“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曾经阳羡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所以在其晚年的山水画中山体多是借鉴桂林山,再结合对家乡的记忆,创作出一幅幅既真实又虚幻的“家乡”之景。此次展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晚年山水画的扛鼎之作。此套《山水十二条屏》是1932年齐白石精心为四川军阀王瓒绪所作,画中景色虽是常见的山间、乡野风光,却在齐白石大写意的笔下别具趣味,平淡又不乏意韵。

《万竹山居》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万竹山居》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生活的年代,交通还不甚便利,出游主要走水路。在这车马慢的旧日子里,却正好可以慢下心来,欣赏沿途的景色,观察市井日常。现代社会里,科技拉近了人与人、地与地的实际距离,齐白石历时七年的“五出五归”或许几日间就能完成,然而这样的快节奏却使我们错失了路上的风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齐白石当年走过的乡间小路也早已不复存在。虽然我们无法重走他走过的路,但通过展览中各阶段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却可以一路欣赏齐白石曾经看过的风景。

  (本文文图来自北京画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